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与减灾效益分析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48560030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与减灾效益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与减灾效益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与减灾效益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与减灾效益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与减灾效益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与减灾效益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与减灾效益分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与减灾效益分析总学时(4学时)一、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三、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3.1 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一 地质灾害减灾措施与减灾系统工程1、“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DNDR)活动是美国科学院院长、前总统特别科学助理法兰克普勒斯于1984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首先倡议的。 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9号决议决定把19902000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主要目标:使社区

2、在遭受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和环境灾害的影响后能够迅速得到恢复,以便减轻社会经济损失;将灾害防御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社会从抵御灾害发展到风险管理;提高公众对灾害风险的认识;确保公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积极参与;通过增加减灾网络,以建立抗灾的社区。 2、 21世纪全球减灾新战略(1) 树立全民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抗灾能力(2)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3) 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4)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5) 减灾与发展并重,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减灾对策 (6) 积极开展灾害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7) 避免盲目发展,保护生态环境3、防灾减灾基本原则(1) 灾害监测 (

3、2) 灾害预报 (3) 灾害评估 (4) 防灾 (5) 抗灾与救灾 (6) 安置与恢复(7) 保险与援助(8) 宣传教育与减灾立法 (9) 组织与指挥4、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5、减灾系统工程 二 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 1 地质灾害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成灾条件的监测、成灾过程的监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效益的反馈监测。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决定了监测工作必须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同时根据地质灾害随时间演化的阶段性规律,突出重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监测。监测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地面台网监测、地下钻孔深部监侧、水面和水下监测、卫星与航空遥感监测等。 2 地质灾害预报地质灾害预报一般步骤 地质灾害

4、预报一般方法 3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原则:预防为主,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地质灭害防治与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防治工程最优化等原则防治措施 : (1)削弱灾害活动强度措施;(2)受灾体防护措施;(3)监测预报措施(4)灾害避让措施。 三 地质灾害管理 1 地质灾害管理目的与原则目的:建立高效、合理的地质灾害管理体制,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减灾社会化、科学化、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原则:实行分级管理、推进减灾社会化;推进灾害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把地质灾害管理同地质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国土开发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

5、质灾害管理体系。还应遵循超前预见性原则、动态调控与中心转移原则、顾全大局原则、就近调度原则、长远利益至上原则和科学筹划原则等 2 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内容 3 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手段 u 经济手段u 行政手段u 法律手段u 技术手段3.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 一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 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目的是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根据评估时间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

6、估和灾后总结评估三种类型;根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可将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三类。 评估类型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评价对象灾害体或灾害群 灾情地区地质灾害 综合灾情区域地质灾害 总体灾情评价面积一般不超过几十 平方公里几十至几千 平方公里几千至几百万 平方公里评价意义为抗灾、救灾和 实施防治工程提 供依据 为布置防治工程和 地区规划提供依据为宏观减灾决策和 制定区域规划提供 依据评价手段专门凋查统计和 必要的观测试验专门调查统计区域调查统计评价精度定量化定量为主、定性 为辅半定量、半定性地质灾害评估范围分类及其特征表 3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包括危险性

7、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二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2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 地质灾害危害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灾害类型、活动规模和活动方式。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可根据致灾的动力因素来分析确定,如地震的危害范围可由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及震中距等因素确定;对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而言它们的成灾范围一般包括灾害体发育区、灾害体活动区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危害区三部分组成。准确圈定地质灾害危害范围,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规模、活动方式及其破坏能力进行评价是评估和预测灾害损失的重要依据。 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 三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1 社会经济易损性构成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这一概念暗含了人类社会和经济

9、枝术发展水平应对正在发生的灾害性事件的能力。社会经济易损性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前者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里和分布情况等;后者包括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工矿企业分布、交通通讯没施等。2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易损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类受灾体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率。 3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1) 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与受灾前受灾体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2) 灾害敏感度: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

10、人类及其财产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水平和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 (3) 承灾能力:是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四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 1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额、损失模数、相对损失率;评价经济损失水平和构成条件;分析破坏损失的区域分布特点。2 基本途径:是在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破坏范围、危害程度和受灾体损毁程度分析的基础下,研究地质灾害的经济损失构成,进而确定经济损失程度和分布情况。主要包括成本价值损失核算、收益损失核算、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等方法。 五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 1 基本内容: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科学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

11、程的经济效益,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2 基本途径:是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或防治方案,评价防治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3 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方法EOI其中,E为防灾效益,O为防灾收益(或地质灾害期望损失费用),I为防灾工程投人费用。 3.3 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 一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 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灾害事件摧毁或损坏的现有设施的价值;而救灾资金的投入、各产业部门产值的减少、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破坏等均属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比较容易准确评估,间接经济损失只能依据典型实例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比例来评估,几种主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

12、济损失为:崩塌、滑 坡为1:10,泥石流为1:5,地面沉降为1:3。 间接经济损失主要包括五部分:(l)用于人员伤亡的善后处置费、医药费和灾民生活、生产救济费;(2)原地无法重建时的易地搬迁费和人员安置费;(3)自生产力遭受破坏或影响至恢复期间所损失的工农业产值;(4)国土资源损失,如崩塌和滑坡造成的林地损失、农田毁坏或土壤肥力降低造成的损失等;(5)对次生灾害所投入的抗灾、救灾等费用。灾害种类房屋,道路,桥 梁,生命线,工 程,水利工程, 构筑物航 运农作物 ,林木设备 ,材料 ,室内财产土地 资源地下水 资源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 +地面沉降+ +岩溶塌陷+特殊土+土地荒

13、漠化+地下水变 质+海水入侵+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类型构成表 注:+ :明显损失;+ :一般损失15种主要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93年)二 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 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投资效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投资属于社会公益性投入,其效益也就必然反映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社会效益主要是对人身安全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属直接效益经济效益则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对灾害地区现有资产的保 障属于直接经济效益(保值效益)。保值效益(Z)由灾害损失价值(J)与减灾投入资金(T)之差表示或用减灾效益比(b =zT)来表示。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减灾资金投入后对未来经济收益的保障,主要为受益地区现有生产规模的工农业年

14、产值,可称为保产效益。保产效益等于灾害防治投入资金与受益地区的生产总值之比。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减灾效益实例分析(1)湖北省秭归县新滩滑坡1985午6月12日,胡北省秭归县新滩滑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但由于发生前投入资金进行勘查研究和 监测,并进行了准确预报,滑坡体上居住约1317名村民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研究监测经费投入仅100多万元,社会效益巨大。2 四川省华莺市溪口地区崩滑流灾害1989年7月,四川省华莺市溪口地区发生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在此之前对该地区崩滑流灾害连行了详细勘查和研究,并制定了防治方案,计划总投入约 1000万元。但因经费难以筹集而未能实施防治措施。由于连降大雨,该地区有683处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其中体积大于10000m3者89处)。灾害发生后造成259人死亡、伤269人,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如果按防治方案进行预防性治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 其投入和效益之比可达1:120。思考题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及等级如何确定?2、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3、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