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553095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势(strengths)机遇(opportunities)1、地理位置突出1、蓝色经济发展前景广阔2、海洋资源丰富2、中韩自贸区协定草签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 略研究略研究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引言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依靠海洋来获得资源和财富的蓝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发展蓝色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蓝色经济最初提出时,主要用来解决淡水危机、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代的蓝色经济则大多是指发展海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依赖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进行生产活动,并发展相关的服务性产业。2009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2、,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自此,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 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威海蓝色经济的内涵是指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威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中韩自贸区在威海落户,给威海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由此可见,威海蓝色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竞争严重也是威海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弱势和挑战。因此,研究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至3、生态环外部条件境良好4、经济基础较好关重要,以便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威海发展蓝色

3、经济的优势(一)地理位置突出威海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对,西边与烟台市交界,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发展区域,是离韩国最近的城市。威海市建立了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全方位、立体化覆盖的区域交通网络,可通达全国各地及海外。全市干线公路密度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的 1.5 倍,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铁路实现高等级覆盖,京津方向、济南方向以及沪宁方向的通道被打通,构建了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威海港为天然良港,常年不冻不淤,全年通航,是连接山东与海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通向日本、韩国和朝鲜的重要港口。威海机场被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连接海内外的重要节

4、点。1984 年,威海成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拥有 3 个国家级港口,开通了威海至日本和韩国的水上航线和空中航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威海成为了对日韩开放的先导区,成功完成了中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5、劳动力充足(二)海洋资源丰富威海市拥有占山东省 1/3、全国 1/18 的海岸线,海岸线总长 985.9 公里,是中国城市最长海岸线,拥有约 1 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漫长的海岸线给威海带来了丰富的海洋资源。浅海和潮间带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有生物资源779 种,为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近海海域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各类矿产共 47 种,其中有色金属有 30多种,发展前景广阔;能源资源蕴藏量

5、较大,包括风能、潮汐能等,开发利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海岸线曲折,岬湾众多,有众多优质海滩,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威海是海水养殖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威海出产的海参、海带、鲍鱼、牡蛎等,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较高等声誉。黄金、磁铁、石英砂、花岗岩、锆英砂、铍等矿产资源的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大比例。威海沿海风大,有利于风力发电项目的开展,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威海海域建设全球最大海上风电项目;威海连续阴天少,日照强,适合开发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快;石岛湾核电站是世界上第一座块式高温堆实验核电站。(三)生态环境良好威海位于中纬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气候

6、温和,雨量丰富,全年平均气温为 12 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 760毫米,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整个辖区风光秀美,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避暑的圣地。威海市环境保护效果显著,森林覆盖率为 38%,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6%,空气质量优良,城市饮水水质和近海海域水质全部优于国家标准,是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园林城市。2003 年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是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2013 年被国家海洋局评选为国家级海洋生态示范区。威海在生态环境方面获得了众多国家级奖项。(四)经济基础较好改革开放之后,威海经济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2014 年威海市国内生产总值为

7、2790.34亿元,取得了较大的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相较于 1978 年的 9.54 亿元,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为威海市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1997 年,威海市人均 gdp 达到山东省第 2 位,并一直保持。伴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威海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分为三个阶段:1949 年至1988 年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1989 年至 2003 年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2004 年至今第二产业主导、第三产业比例逐渐提升。1949 年,威海第一产业比重高达 78.33%,1989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为 41.14%,威海工业化

8、进程大大加速。2004 年,威海注重提升经济质量,制定了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规划,保持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至 2014 年,威海市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 50.53%和 41.77%。威海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价格总水平不断回落,农业生产总值平稳增长,2014 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4.13 亿元,工业生产总值稳步上升,服务业发展加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大,消费品市场继续繁荣,进出口总额持续增加,由 2000 年的 20 亿美元增长至 2014 年的 165.87亿美元。图一:威海市 1999-2014 年一、二、三次产业产值资料来源:由威海统计年鉴统计得出(五

9、)劳动力充足威海市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近年来,威海加强高层次人才聚集区的建设,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聚集,全市共有 2 所本科高校和众多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从业人员人口众多,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基本达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威海市劳动力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经济发展要求,适应经济状况。随着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劳动力供给量正在缓慢增长。威海经济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扩充了威海的劳动力市场。二、威海发展蓝色经济的劣势(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威海市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地理位置给威海

10、市带来了良好的开放优势,同时也使威海市交通运输状况不太便捷。城市之间交通耗时太长,交通运输能力不足。其中,威海港是运输的重要通路,却长期存在运力不足的状况;陆路运输的不便,使得地方发展严重受限制。威海市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排水系统亟待升级。 (二)产业质量不高威海市产业质量不高,没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和质量优势,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海洋渔业发展结构不完善,海水养殖业养殖结构单一,且海产品养殖种类较少,没有形成规模化;海产品加工业水平较低,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低,不具有产业竞争力;海洋捕捞业设备较落后,仍旧使用传统中小型渔船,设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尚未全部机械化;高科技成果研究进展缓慢,没有形

11、成产业化。威海市第二产业发展仍旧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构不合理,高端产业不足,缺乏竞争力。(三)城市化水平偏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显著高于农村居民,是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但是威海目前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不高,不利于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配。城市化水平低,导致城市聚集力低、辐射带动力低,阻碍蓝色经济的发展。三、威海发展蓝色经济的机遇(一)蓝色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的重心投向海洋,把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资源再生定位国家重点发展战略,追求海洋经济成为一股发展的浪潮。中国也将海洋作为发展的重心,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正式开始了山东半岛蓝

12、色经济区的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海上山东”的战略措施。威海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机遇,且国内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制保障已经逐步健全,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的促进威海的蓝色经济发展。(二)中韩自贸区协定草签2012 年 5 月,中国和韩国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2015年 2 月 25 日,中韩两国成功草签自由贸易协定的全部文本,正式完成中韩自贸区的谈判。将地方经济合作条款写进中韩自贸协定,规定将韩国仁川和中国威海定位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是中国目前签署的国际贸易量最大、涉及领域范围最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贸区使威海的对外

13、开放程度大大提升,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使贸易交往更加便利,给威海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四、威海发展蓝色经济的挑战(一)科技创新能力低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近年来,威海市大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然而,高新技术的发展依旧存在不足,科研水平处于不成熟状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差,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旧处于粗放型模式。威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本土缺乏高精尖企业,日韩企业对本土企业的冲击性较强,本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使得威海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打造自主品牌、增强竞争力,是威海发展的一个挑战。(二)区域竞争加剧威海发展蓝色经济受到相邻沿海

14、城市和地区的挑战,区域竞争加剧。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产业雷同现象较严重,与相邻的青岛、烟台相比,威海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产业发展没有形成特色,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差,在招商引资和外贸方面没有较强的吸引力,对威海发展造成巨大的挑战。从 2000 年至今,青岛、烟台、威海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都在逐步增长,但是相较于青岛和烟台,威海地区生产总值依旧处于较低水平(见图二)。威海进出口总额与青岛、烟台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竞争力较差(见图三)。图二:青岛、烟台、威海三地地区生产总值资料来源:由青岛统计年鉴、烟台统计年鉴、威海统计年鉴统计得出图三:青岛、烟台、威海三地进

15、出口总额资料来源:由青岛统计年鉴、烟台统计年鉴、威海统计年鉴统计得出通过上述 swot 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威海发展蓝色经济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劣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见表一)。在威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上,要抓住当前机遇,将自身劣势转变为优势,克服各种挑战,使蓝色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提升威海的综合竞争实力。表一:威海市蓝色经济发展条件的 swot 分析汇总威海市蓝色经济发展条件的 swot 分析内部条件劣势(threats)威胁(weaknesses)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1、科技创新能力低内部条件2、产业质量不高2、区域竞争加剧外部条件3、城市化水平偏低五、威海

16、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一)打造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坚实的产业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威海在发展蓝色经济的过程中,要立足现实,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布局,构建一批具有威海特色的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形成规模效应,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区域自主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区域总体竞争力。把海洋渔业、临海制造业、涉海服务业和战略性产业与高科技融合发展,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海洋产业。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由单一的海洋渔业向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1、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利用威海优质的海水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从浅海养殖向深海养殖转变 ,为海产品精深加工提供原料。重点养殖海参、鲍鱼、对虾、牡蛎等威海特色品种,力争形成一批威海品牌。推进良种化、健康化、生态化养殖的步伐 ,强化品牌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推动传统养殖向精品养殖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利用威海丰富的海洋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以海洋食品、药品和保健品为主的海产品精深加工,推动海洋经济向加工增值型转变。以海参、鲍鱼、海带、贝类等为主要原料,增强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