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8521953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全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健全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健全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健全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健全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全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全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健全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促进商务信用交易科学发展韩韩 家家 平平商商 务务 部部 研研 究究 院院 信信 用用 管管 理理 部部 主主 任任2目 录 企业信用交易与商务信用环境现状 促进商务信用交易发展的相关建议3经济进入买方市场 信用交易渐成潮流 中国的市场饱和现象在1995年人均GDP700美元时出现(国外一般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出现),80%的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1997年,除一种商品外, 600种主要商品都是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 根据商务部2005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国内600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46种,约占75%,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54种约占25%,已没有供不

2、应求的商品。不仅如此,在五金、纺织、家电以及很多轻工产品行业中,国内已出现大量过剩产能。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面临饱和的情况下,部分产能已开始向海外进行转移。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交易方式已成为企业继质量、价格和服务之后新的竞争手段,赊销赊购等信用交易方式渐成潮流,信用风险普遍产生。 目前发达国家80-90%以上的交易是采用信用方式进行的,中国绝大部分行业的赊销比例也很高,有的企业甚至高达95%。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市场必然是高度发达的赊销市场。企业不赊销等于“慢性自杀”,就无法生存和发展。4国内贸易中赊销所占的比例 据科法斯调查,超过50%的企业把赊销作为主要(占2/3)付款方式,其次是货到付款和

3、预付款。 在以赊销为主要付款方式的企业中,赊销普及率2007年较2005年有明显的提高。2005年,赊销比例小于10%的企业有25%,2006年锐减为4.5%,2007年则进一步降低为2%。 从赊销比例来看,从2005年到2007年,企业的赊销比例逐年提高。2005年,赊销比例超过30%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比重为60.1,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提高到93.3,提高了33.2%,2005年, 赊销比例超过75%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比重为32.2%,2007年这个比例提高到43.6,提高了11.4 。换句话说,2007年有将近50%的企业其3/4以上的销售采用了赊销方式。5赊销账期不断延长 约为

4、西方企业一倍从赊销账期来看,绝大多数企业(2007年为81.1%)的标准赊销账期是30天和60天。只有18.9 的企业将赊销账期放宽到90天或90天以上。我国企业采用60天赊销账期的约占50%,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赊销账期大多数采用30天。值得 注意的是,从2005年到2007年,企业的赊销账期有不断延长的趋势。采用30天账期的企业从 2005年的33.3下降到2007年的31.1%,下降了2.2%;同时,采用60天账期的企业从2005年的 49.2%提高到2007年的50%,提高了0.8%。采用90天账期的企业也有所增加。赊销账期越来越宽松的趋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间的竞争趋于激烈,企业为

5、争取客户和满 足客户要求而采用了更为宽松的赊销账期;同时也说明企业资金周转趋紧、风险加大,应加强 信用管理,尤其是应收帐款管理,以尽量缩短赊销帐期。6 6l被调查企业认为,私营企业付款风险最高。2007年在各类信用风险行为(如违约、拖延付款或赖账等)中私营企业占67.6%,超过全部信用风险行为的2/3;其次是国有企业为19.6%(虽然排列第二,但远低于私营企业);再其次是集体企业为9.5%;而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的信用风险较低,其中合资企业的信用风险最小,只占到总体风险的1.5%,外商独资企业为1.8%。 各类企业付款行为比较7守信企业类型与最佳信用省市排名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针对国内企业经

6、营者的一项调查显示:l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信用度按经济类型排序依次是:国有企业(55.5%)、股份有限公 司(5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0.2%)、有限责任公司(28.5%)、私营企业(25.8% )和集体企业(9.6%)。l企业经营者选择最守信用企业所在地区时,排在守信用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上海(55.9% )、北京(45.3%)、江苏(35.1%)、广东(34.7%)、山东(29.1%)、浙江(25%)、天津 (17.4%)、辽宁(9.9%)、四川(9.4%)和河北(8.9%)。综合分析:l在被调查企业中,普遍认为三资企业的信用状况较好,私营企业信用状况欠佳;l对国有企业信

7、用状况的看法有一定分歧:三资企业认为国有企业虽然比私营企业守信用, 但仍然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失信状况较为严重;但内资企业认为,国有企业的守信状况良好,甚 至可以和三资企业媲美。l企业经营者选择守信企业所在地区均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和开放的地区,可见企业信用与 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直接相关。8不付款的原因:客户财务困难 l由于出现财务困难和现金流不足,是导致拖欠账款甚至 赖账的最主要原因。2007年,近2/3(63.1%)的企业认为 由于客户财务状况恶化产生信用风险。而且,近三年来情 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l客户管理混乱是欠款和赖账的第二大因素,有近四成的 客户产生信用风险时企业的管理极为混乱。l商

8、业纠纷是第三位的因素。这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的产品质量等交易环节的控制管理还有很多 漏洞,另一方面,也经常出现客户利用商业纠纷延迟甚至 拒付货款的情况发生。l欺诈行为产生的风险排在第四位。2007年,有13.2%的 信用风险是由于欺诈产生的。说明大多数风险来自于那些 善意的客户,而不是来源于恶意的欺诈者。同时应该看到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初步建立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 水平不断提高,商业欺诈行为正在逐年下降。2007年的商 业欺诈比2005年下降了将近四成(38.3%)。 9 9l激烈的市场竞争是首要因素。由于同类商品严重过剩 、供大于求,造成企业无法满负荷的生产和完全销售,

9、赊销增加和收款期延长,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给向上游 企业支付带来了越来越重的压力。l第二大原因就是融资渠道匮乏。2007年由于融资渠道 匮乏造成企业财务困难的比例为41.2%,远远高于2005年 的35.2%和2006年的33.7%。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 出台,较之2005年和2006年,2007年银根紧缩加剧,企 业贷款数量减少或停止,一些新兴企业甚至根本无法获 得融资支持。这种状况08年上半年进一步加剧。受此影 响,会有更多的企业存在资金周转困难,并将这种资金 困难和压力转嫁给上游企业。l第三大因素就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07年的原材料价 格上涨速度和幅度是过去三年中最大的。受此影响,企

10、业不得不背负更沉重的成本负担,一些财务较为脆弱的 企业可能无法承受长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而倒 闭,更多的企业会要求上游企业提供更宽松和优惠的信 用条件。2007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出现财务危机 的企业比例达到11%,是2006的2.3倍。客户财务困难的原因10最有效的收款行动l当客户出现欠款后,有超过八成的企业会首先选择与客户协商解决。l当自主协商无法收回欠款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委托第三方机构追讨。委托的第三方可能是 律师事务所,但更多的是商账追收公司。近三年委托第三方机构追讨的比例为13.2%13.6%,反 映了企业对商账追收的需求在上升。l对客户进行诉讼仍然是很多企业最终回收欠款

11、方法。不过,从近三年的情况看,企业通过司 法诉讼程序的案件并不多,2005年,还有18%的企业选择诉讼,但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下降到 13.4%,从客观上反映了企业对诉讼的看法和态度。11国际贸易中赊销所占的比例随着国际买方市场的普遍形成,越来越多的进口商(买方)为避免占压资金和 节省开证费用而拒绝给出口商(卖方)开立信用证,转而要求卖方接受信用付款方 式。譬如,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亚洲出口商都坚持要买方开立信用证,但今天 则几乎完全丢失了这个“强势地位”,全面接受了承兑交单(D/P)或放账(O/A)等 信用付款方式。 截止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进口和出口的结算方式大都以信用证为主。进入

12、 90年代以来,随着出口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了占领市场和争夺客户与订单, 出口中采用信用证方式的比重不断下降,采用承兑交单或放账等付款方式的比重 则不断提高.据了解,目前中国只有大约20%的出口使用信用证,80%都是放账交易,且放 账期限越来越长。来自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 180天,拉美地区的买方甚至长达360天;与此同时,进口仍然以对外开立信用 证为主,变化不大。12广东外贸赊销及企业信用管理状况14%50%93%11%建立了信用管理体系的出口企业中外资公司占比有专人负责信用管理的除外资公司外风险外包安排体系的其中建立信用数据来源: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

13、广东信保赊销占广东出口比重的增幅近两年都超过了20%,平均应收帐款天数已经突破了70 天的水平,并有继续延长的迹象。 其中13外贸顺差掩盖着巨额信用逆差l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位的贸易大国。随着对外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进出口的信用条件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出口贸易采用了赊销方式;进口却依然以信用证方式为主,有些甚至采用预付款的方式。l从贸易信用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在外贸顺差的掩盖下是巨额的信用逆差。据估算我国每年通过出口赊销和进口预付款等方式有近万亿美元的信用净输出,放账期基本在90180天不等。l如何减少信用逆差、降低信用风险、促进外贸信用

14、平衡发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应引起我国政府、行业商会、广大外贸企业,以及贸易信用服务机构的高度重视。14产生信用逆差的原因 l与外贸顺差一样,中国对外贸易中“信用逆差”的形成有一定客观原因 ,主要是由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决定的。可以将其称为“结构性信用逆差” 。中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是供过于求的商品,不得不放账、赊销。而进口的商 品大多是紧缺的能源、原材料以及关键技术和设备,消费品不足3%。在这种 情况下,往往需要对外开立信用证,甚至提交预付款。l“信用逆差”的产生还有“非结构性”原因。首先,中国社会信用体系 尚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高,外国出口商对中国企业的资信状况和信用程度 不了解,不敢贸然

15、赊销给中国进口商;其次,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意识差, 对信用管理知之甚少,信用管理水平低,不会运用信用管理工具也是重要的 原因。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外贸教材仍然在宣传“外贸尽量采用信用证”, 而很少讲解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第三,由于社会制度和司法体系的不同, 以及文化差异、地域隔阂产生的误解而引发的猜疑和歧视,也会在贸易信用 条件上表现出来。 15金砖四国商务信用环境比较l科法斯对中国商务信用环境评级为B(共分为A1,A2,A3,A4,B,C 和D级), 评语为:难以从官方渠道获得企业财务报表,部分报表 的可信度值得商榷,法律环境对境外债权人的保护有较多限制, 基础设施较好,劳动力受过良好训练。l

16、巴西:商务环境评级为A4,主要优势包括商业信息容易获取, 收账相关的法律环境令人满意,劳动力素质高,商务监管机构能 力尚可。主要缺陷还是基础设施薄弱。l印度:商务环境评级为A4,大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公开的,但小 企业的信息却很难获得。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也很难取得。法律 环境令人满意,但并不总是有利于债权人。各项程序繁琐不堪, 而薄弱的基础设施仍是对企业的最大制肘。16金砖四国商务信用环境比较l俄罗斯:商务环境评级为B,劳动力总体技能水平仍为其强项。 行政服务较有效率,但是法治和法律环境对债权人保护甚微。执 法力度弱影响了商务环境等级。财务信息和所有权方面的透明度 仍然非常有限。l科法斯给中国的国家贸易风险评级为A3,意味着中国公司拖欠 货款的风险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但商务环境评级为B,比国家贸 易风险低2个级别。“商务环境是整个国家贸易风险评估系统的一 个参数” ,科法斯首席经济学家说,“如果中国的商务环境能进 一步完善,其国家贸易风险评级将会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