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形.李芮冰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511900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23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李芮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李芮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李芮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李芮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李芮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李芮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就业形.李芮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展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正猛烈地冲击着高等教育。高等 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正在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迈进,传 统的大学毕业生包当干部的计划分配体制正逐步被新的双向选择的就 业体制所取代。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如何面对现实,在 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所关注的热门问 题。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分析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引导大学毕业生成功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这是中国社会调查对上海、北京、深圳等21个城市抽取一千名应届大学生调查显示年份毕业生总人数(万人)初次就业率(% ) 2000.7107652001.71157020

2、02.7145652003.9212.2702004.9280732005.933572.62006.9413622007.7495602008.755065 2009.7610+35.6v 一、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一下几个特点: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 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 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

3、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 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 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 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 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 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

4、,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 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 。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 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 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 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 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

5、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4.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 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 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v二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1.社会竞争激烈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 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 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

6、,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 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 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 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 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 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 严峻的考验。2.扎堆现象专业扎堆现象在上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下面就来说说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 题。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7、2006年 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 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 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 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 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 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其他原因除了上述2大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 ,相关

8、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 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v三、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展望 在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和所面临的主 要矛盾,认清了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 基础上,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未来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予以富有意义的展望,引导和 帮助大学毕业生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完成 自己的社会化一般过程,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社会 人。v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他们对职业的基本 评价和看法,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 的反映

9、。(注:赵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冶金工业 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1993年之前,我国大学生的 择业观深深打上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形成的烙印 :依赖国家安排,不愿自谋职业;重全民、轻集体,不愿从 事个体职业;追求职业的稳定性与安全感,不愿承担风险, 等等。 1994年后,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 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不再实行统一分配政策,大学生毕业 后要自谋职业。大学毕业生必须自主择业的现实造成传统就 业观的破缺,使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一下子处于与整个社会价 值观不断冲突、不断协调的涡流中。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兴 趣、心理、能力、价值观念等进行调适,树立起正确的择

10、业 观,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适应社会的整合,以实现自己的 职业角色。v2.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人的素质,包括先天遗传素质和经后天学习、训练而逐渐内化的养成素质,是一种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相结合的人的 身心特点的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注:文辅相: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对未来中国 高等教育目标的思考,教育研究,1994年第11期。)也就是说,所谓素质,强调的是一种基础,是一种素养,是 一种处事(包括做人与做学问)的底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的过重负荷,面对高科技对大学 生提出越来越高的智力与非智力的要求,面对教育中日益强化的功利色彩,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全面素

11、质提出了越来越 高的期望。 (1)政治思想素质是大学生根本素质,它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内容。通常,这一素质称为大 学生的潜质,即潜在能力发挥的底域有多大。因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他的事业就不会取得很 大的成功。笔者走访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民营企业,他们的用人标准都强调大 学毕业生应具备的潜在能力,包括职业生涯选择,奋斗目标的确定,以及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等。而国家党政机关对这 一方面要求更是严格,基层单位和生产第一线对富有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精神的毕业生也是独有情钟。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大学毕业生不安心求职工作,更是忧虑重

12、重。近年来,北京的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用人上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不用 重点大学毕业生。究其原因,就是以往重点院校大学毕业生把该企业作为跳板,取得北京户口后,即辞职跳到外企去, 给该企业带来许多麻烦和尴尬。这无疑使该企业对相应重点大学毕业生怀有抵触心理,以至陷入实际上既使严重缺乏人 才也不敢聘用、不愿聘用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过河拆桥”式的求职方式使得后来大学毕业生求职困 难重重,机关、事业单位想进进不去,国有企业想用不敢用。这不能不说也是已往有些大学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不强所 带来的恶果之一。 (2)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大学毕业生高素质的关键内容。相关专业知识基础,是社会需求大学毕业生以

13、补充智力资源的最主 要根据。所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合理化是大学生求职的内在必备条件,不可忽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大学生 所拥有的各类知识的比例要恰当。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科知识与文科知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要兼顾并存;要既 博又专,文理兼修,还要知社会所求,将各科知识有机统一起来,能发散广泛地研究,又有收敛专心于某个领 域深入探讨。总之,大学生应该按“专才基础上的通才,通才背景下的专才”来不断完善自己,建立能适应社会需求的 灵活可变的复合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需要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主要需要独立解决问

14、题的能力。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和创造。它是动态的,而知识是静态的, 能力与知识、能力与文凭之间不完全等同。能力培养是我国以往教育中所严重忽略的内容,当代大学生应该在了解这种 教育背景的基础上,自觉地努力培养自我的诸多能力。 以往教育中不但忽视能力的培养,而且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换句话说,只重视智商培养,忽视情商的正确引导。 有较强的现实感、乐观、坚强、自信、自尊,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情商内容,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培养的目 标,也是大学生择业所应有的素质。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动态市场,大学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情商,不断地调适自 己,

15、适应这个市场变化,舍弃焦虑不安、自卑或孤傲等消极因素,从实际出发,沉着冷静,敢于竞争,以顽强的意志克 服种种困难,从而达到顺利实现择业的目标。 (3)加强身体素质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生理素质,也是我们每个大学生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往往使他 们忽略了身体素质的培养问题。在校期间,只顾埋头读书,不注意体育锻炼,体质虚弱,视力差,因而被用人单位拒之 门外的大学毕业生大有人在。身体素质是人的其它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大学生应居安思危,加强体育锻练和保健,把提 高自身的生理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工程”来抓。v3.主动地适应社会而不是梦想社会来适应自己 大学毕业生所处的青春期,正是他们将逐渐摆脱家庭

16、和学校的监护,走向独立的社会生活,成为更广阔 的社会的正式成员的关键社会化时期。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 ”。这一时期大学生所面对的许多复杂问题中,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就是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大学生 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迟早要走入社会选择职业角色,获得新的社会属性。问题的关键是:要我去适应社 会,为它而变,还是要社会迎我而来,为我而变? 社会是历史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统一体,它“先验地”存在于 尚未完成社会化的大学生之前,象一个庞然大物,通过种种途径,暗示甚至强制大学毕业生来适应它, 而这恰恰正是大学毕业生完成其社会化一般过程的本质,所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积极调 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主动去适应社会,而不再作幼稚的梦想,让一切为我而来。 (1)在校学习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大学生在毕业之前积极主动地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无疑会为日后择业奠定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与实践基础。大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方式 与社会接触,拓宽视野,加深认识,增强体验,有计划、有步骤地与社会相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