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的外部解读和内部解读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8505250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的外部解读和内部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声声慢》的外部解读和内部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声声慢》的外部解读和内部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声声慢》的外部解读和内部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声声慢》的外部解读和内部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声慢》的外部解读和内部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的外部解读和内部解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声慢声声慢的外部解读与内部解读的外部解读与内部解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声声慢外部解读的几个严重问题外部解读的几个严重问题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过去大多是外部解读而少有内部解读。所谓外部解读即是从生平经历的解读,是把生平经历强加在文本之中,当成文本的主题意义;而内部解读是形式的解读,是从文本形式入手,阐发形式的情感意味。 声声慢的外部解读体现在把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嫁接在声声慢的文本上,

2、而缺少对声声慢文本形式情感意味的解读。这种解读方式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其中这样几个问题特别严重:第一个问题,不是从文本形式出发,而是从李清照生平经历出发,请看下面的解释: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 “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语文 4 教师

3、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年,74 页) 。这种解释,看去是有道理的,作品就是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当然离不开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但是,作品的意义是由文本的形式生成的,因而,解读作品唯一的途径就是从文本出发,对文本形式的意义进行解读,而不是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出发,把生平经历嫁接在文本上,当成文本的意义。外部解读的嫁接是这样形成的:把文本形式靠向作者生平经历进行解释,其结果是,把作者生平经历的意义当成了文本的意义,舍弃了文本形式的本来意义。比如说“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她伤心的原因

4、。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的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语文 4 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年,74 页) 。而有些解读这正是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把李清照的愁说成了失国之愁、失家之愁和失夫之愁。而这种愁的解释是与声声慢形式相距甚远的解读。生平经历为什么不能代替对文本形式的解读呢?因为文本的形式意义不等于作者的生平经历。文本的意义只能从形式解读出来;而在形式之外做的任何解释都是对形式意义的强加。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即国愁、家愁和情愁等只能为李清照提供创作的素材、材料,而不能提供意义;意义是在李清照创造的形式中产生出来的,意义蕴含在李清照创

5、造的意象和整体结构形式中。也就是说,声声慢的意义只能是来自声声慢的形式,而不是来自李清照的生活经历(题材) 。因而,我们解读声声慢包括其他的作品,就只能根据声声慢创造的形式,而不能根据诗人比如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艺术符号理论家苏珊朗格曾经非常深刻地指出:“谁要是在读诗的时候把它当做一种心理学案卷去读,并时时地联系到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并以此为根据掺杂更多的个人联想,谁就是在粗暴地对诗进行践踏;因为这无疑于是强行从诗句中挤出的陈述,无疑是将诗的意义任意扩大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这样一种作法只有对诗产生致命的后果,使它听上去毫无真实之感或令人啼笑皆非” (艺术问题地 147 页) 。朗格认为诗的意义

6、来自于诗的幻象和意象:在解读诗作的时候,进一步考察其人的生平及品格,或者注明诗作者成诗的环境, “对于形成那种幻象毫无裨益。这类补充只会以不相干的信息将描述生活的意象弄得混乱不堪。它们之所以不相干,是因为它们并非由幻象赖以写成的有机原则喷涌而来。这种原则是说:情节中的每一因素也就是情节中的情感表现,因此,诗人是以心理方式编织事件,而不是把它当作一段客观的历史”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 247页) 。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教师用书所出现的问题恰恰也就在这里,不是根据文本幻象意象解读其意义,而是根据作者生平经历阐释主题。 第二个问题,把诗

7、人对情感象征的意象当成了诗人对某些事实的陈述,从而毁灭了诗的丰富意义。诗词表现的意象是对作者体验到和理解到的情感的象征,是情感表现的艺术符号,或者说表现性形式,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主观现实的客观化,内部心灵的对象化,难以言说情感的符号化。它当然与诗人的所经历的生活经历有关系,但是,它终究不是对生活经历的再现和复写,而是对生活经历产生情感的形式表现。形式表现是意象对情感的隐喻或象征,是整体结构对隐秘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对诗人经历生活事件的陈述。 形式哲学家卡希尔曾经特别肯定瓦尔堡古代造型形式对后世的持续影响, “他并且指出了,古人在碰到某一些典型的和一再重现的情况时必定创造了某一些特定的简

8、洁有力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不仅把某一些发自内心的激荡、张力与悬解方法紧紧地捕捉下来,更有甚者,这些内心的激荡、张力和悬解方法,其实是必须顺着这些表达方式才会走上轨道的。每当一种相同的感触在激荡着的时候,艺术就这一种感受所创造出的图像或造型便马上会活现起来” (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五项研究 ,关子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 166167 页) 。内心激荡即内心情感是需要艺术形式来表达的,这种艺术形式或者是诗人的独自创造,或者是对传统形式的借用,但绝不会是对实际生活的模写。如果我们按图索骥,把诗人对内心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等作为诗人陈述的事件的时候,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毁灭了艺术形式及其诗意

9、。下面的这段解释集中地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到天黑,但是带来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语文 4 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年,74 页) 。声声慢所表现的意象是李清照心灵世界的象征,是对她体验到和理解到的情感的造型,各种意象是对她内心难以言说孤独的强烈化、重复化的表现,而整体结构则是对她丧失生命意义的

10、空空落落、生命孤独之苦不可解脱的表现形式。意象和结构形式意义的这种解说可能还是不深刻不尽如人意的,但是,我们必须朝着这方面解读,即解释意象和结构形式本身的意义,而不是把意象的意义解释成生活事件。当成生活事件的解释带来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对整首词形式结构的忽略或者无能为力。把诗人情感的形式解说成诗人的生活事件,由来已久。比如对李清照写的是春天还是秋天季节的争论,对写的是一天还是一个黄昏的争论,对“晚”来风急改成“晓”来风急的争论等。把诗人表现情感的意象当成客观物象和生活事件来解释,这种解读是对文本形式的严重忽略和歪曲,这种严重的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在几乎所有的诗词的解

11、读中都或多或少地犯有这个毛病。比如赤壁赋 、再别康桥 、 雨霖铃 、 登高等等。有人恐怕用讲深了高中生接受不了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这不是一个深浅的问题,而是一个对错的问题。这种解读是以对诗歌形式理解和对诗人怎样创作诗歌理解错误的前提下进行的;这种一个文本一个文本错误的解读就交给了学生错误的文学观念和错误的欣赏方法。外部解读的第三个问题,不是从整体结构形式上解读文本的意义,而是一句一句的解释的累加。一个文本的意义是由整体决定的,是整体赋予了单个部分比如诗句的意义,因而,解读文本必须从整体出发、把握整体形式的意义、在整体形式意义的基础上解读各个部分,而不是相反,一句一句相加的解释,更不是翻译性的

12、进行解释。 声声慢的解释大多是一句一句相加的解释,以为这样解释完了最后一句就解释完了整首词。但是这种解释恰恰忽略了它最重要的甚至是灵魂性的内容。一首诗词或一部其他作品,是作者一部分一部分甚至一句一句写出来的,但是,这一部分一部分或者一句一句却是由整体构思整体思想整体形式生成的。也就是说,文本虽然是由一部分一部分或者一句一句构成的,但是,它却是在整体性的主题赋予灵魂具有生命的。因而,文本的意义是来自于整体的把握,而不是一句一句的相加。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正好适用于对文本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李清照是在她整体情绪之下写它的每一个意象的,她的整体情绪必然表现在整体形式结构之中,因而,我们必须充分注

13、意它的整体结构形式,并在整体结构形式的前提下解释每一个意象。第四个问题,把作者提升到一种人类普遍情感完全当成了李清照个人情感的表现,缩小了声声慢主题的深刻性。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声声慢对李清照个人情感的表现,没有她个人的生命遭际就没有声声慢的创作, 声声慢的诗篇是由她个人生命遭际酿就而成的。但是,我们又不能把声声慢完全当成是李清照个人情感的表现。这是由这个原因决定的:李清照是为了表达她个人情感进行写作的。但是,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看法。李清照是在个人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写作的,但是,一当她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客观化、对象化,成为一种形式,她就已经脱离个人性而提升到了一种普遍性。李清照是用诗的形式对情感的表达

14、,而诗形式是一种符号化或者说形式化的艺术,一当个人的经验被形式化之后,个人的生命体验就成了一种普遍情感的表现方式。这种形式已经成为有着自身形式意味的诗篇,一种脱离了诗人个人性的有着独立生命主体性的客体,一种能够凭借自己的意象和结构表现自己主题意义的艺术。这种形式表现的情感已经由诗人个人的情感变成了形式表现的普遍情感。还有一个问题也不能忽视,那就是,李清照不仅要表达她个人生命体验失落、孤独与苦闷,李清照是一个诗人,李清照还要把她的词尽最大可能写的好一点,美一点,精致一点。这个对词的好、美和精致的追求,也就是进一步把她的情感形式化的过程,而进一步形式化的过程,就是把个人情感提升到普遍化的过程。朗格

15、曾经深刻地指出:“诗人用语言创造了一种幻象,一种纯粹的现象,它是非推论性符号的形式。用这一形式表达的感情既非诗人的,或诗中主角的,又非我们的。它是符号的意义。我们领悟起来可能要花费一些时间,而符号却无时无刻不在表现着它。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首诗歌不管在什么时候呈现于我们面前,它总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并非有谁对诗人之所言做出某种完整的反应之时,诗歌才存在”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 240 页) 。当我们再把某些作品当做作家个人情感比如把声声慢当做诗人个人情感解读的时候,我们同时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既把诗词的形式当成了诗人个人经历来解读

16、,又毁灭了文本形式本身的意味和艺术生命。.第五个问题,是对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严重歪曲。包括声声慢在内的所有的诗歌创造,都是充满想象的艺术创造,而非对现实的实录。对声声慢是李清照自身生活实录性的解读,严重减损和歪曲了李清照极富艺术想象的艺术创造。 声声慢中的所有意象和表现,比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比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比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这些被人们反反复复重复的“千古”名句,都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包容深刻情感意象的艺术创造,还有蕴含着整体的思想情感的结构形式。那是一个包含着是李清照根据情感精心酝酿、匠心独运、反复推敲、不断提炼、苦苦斟酌等具体创造过程,那个创作过程就是李清照把她体验和理解到的情感转化为客观意象和结构形式的过程。而不是对一天从早到晚生活景象的实录复写,那样理解创作就变得极其简单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