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501169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6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一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一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一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一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关于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 构成的。(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 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 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 的色彩。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3)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 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没 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会有世界 2文化五彩缤纷的景象。(4)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 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32关于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

2、世界自然遗产,并非 各国的所有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 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由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定,并给予保护。注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但一个民族的 文化并非只能属于这个民族。剖析:(1)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地域内由其社会实践产生并 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实践,使每个民族的文化4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征,它是民族实践过程的反映, 也是这个民族发展的见证。(2)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是属于这个民族的,同时也 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 普遍规律,因而各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 人们不能只看到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还应认识到 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世界性。(3)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属于这个民族”的观 点是不科学的。53关于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1)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 教育活动等。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 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 径。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 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 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 播的主要手段。6(3)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人际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4、具有传播渠道多 ,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报纸、杂 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 读者使用。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 得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手机短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娱乐性、情感 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 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74.关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其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 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国民品性、

5、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 ,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文化的民族性 是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同 时又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因此, 我们在考查民族文化的时候,要注意民族文化发展的连 续性和继承性,不能隔断历史,不能妄自菲薄。在全球 化趋势继续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文8化相互激荡。在这种态势下,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并努 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 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资源。95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 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

6、和糟粕。对于 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 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106关于教育和大众传媒功能的对比教育的 功能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 们的文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主要角色,通过对受 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 代,能够以浓缩的形式,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 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 越来越大的影响。大众传媒 的功能大众传媒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 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 示出文化传递、沟通

7、、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17.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 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把握好文化 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 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意: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剖析:(1)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 ,又要发展。(2)继承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肯定、要发 扬、要继承,并不是全盘接受。文化的发展,要推陈出 新,革故鼎新,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12(3)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 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 必要前提,发展是

8、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 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把继 承和发展分为先后,是不科学的。138关于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 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 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 本标准。(2)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 的发展。注意:(1)发展先进文化并非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 的剖析: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14在。(2)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作者的灵 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

9、体。159关于创新与继承的关系(1)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 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 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 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 经历的过程。1610关于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1)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 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 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 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

10、,文化多样性是世界 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 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17热点链接: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界博览会 (World Expo)在上海举行。 材料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和主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 创意为形,“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 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 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 、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

11、年上海 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819材料二 2010年,世博旅游宣传口号为“中国上海, 发现更多,体验更多”。 世博旅游形象标识如下: 它是由蓝色的中国古典纹饰“海水”、墨色的中国 书法草体“上海”、蓝色的英文字母“shanghai”和阿 拉伯数字橙蓝相间的“2010”构成,蓝色代表了上海 “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橙色则表现了城市的活力 、激情、时尚和欢乐,与世博旅游宣传口号“发现” 和“体验”遥相呼应。 2021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主口号,歌曲:标志的主体由汉字“心 ”、英文字母“V”、嘴衔 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构成。 上海世博会志

12、愿者口号“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 身边”。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歌曲“在你身边”。 22材料四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 物是一个略带幽默、外形像中国传统汉字“人”的蓝 色小孩。取名“海宝”,意为“四海之宝”。 23材料五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三位形象大使正式公 布,他们是:国际演艺巨星成龙、国际钢琴演奏家郎 朗、国际体育明星姚明。241.网上世博会是上海世博会的亮点之一,运用三维虚 拟现实、多媒体等技术,将上海世博会园区以及园区 内的展馆再现到互联网上。关于网上世博会,以下说 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科学技术是推动文

13、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D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C注意题中的答题指向,是要选不正确的选项。【解析】252.材料一 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 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 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 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回答:历届世 博会主题的确立反映了哪些道理? 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海洋未来的财富 1999年中国云南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00年德国汉诺威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年日本爱知县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水与可持续发展 2010年中国上海城市

14、,让生活更美好26材料二 【感知世博】同学们从网上下载世博会会徽 和世博会中国馆图片。(见下图)会徽以“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 ,状似美满幸福,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 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中国馆被誉为“东方之冠”的国家馆通体红色 ,居中升起、层叠出挑,象征中国精神;地区馆水平 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 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2)从文化创新角度,探究上海世博会会徽、世博会中国馆所展现的设计理念。2728【参考答案】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历届世博会 的主题,都是在举办世博会的活动中确立并随之不断 发展的。文化创新的

15、过程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的过程。历届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关注 自然这一主题,又不断注入新的内涵。由于世界各 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 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历届世 博会的主题虽然各个不同,但都共同关注自然。29【参考答案】 (2)文化创新应立足于社会实践,做到源于社会生活, 服务于社会生活。会徽立足世界,表达了人类对美好和 谐的生活追求。“东方之冠”吸取中国城市建筑和园林 中的精华,表达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人生追求。继 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会 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倾诉着中国人民 弘扬传统、融入世界的不懈努力。“东方之冠”尽显中 国元素,尤其是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层叠 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30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充分 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世”与数字“2010”以 及英文书写的“EXPO”、“SHANGHAI CHINA” 巧妙组合,表现出强烈的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 合的意境。“东方之冠”非常注重运用生态技术与节 能措施,体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