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欣赏和写作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99952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X 页数:92 大小:20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欣赏和写作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对联欣赏和写作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对联欣赏和写作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对联欣赏和写作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对联欣赏和写作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联欣赏和写作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欣赏和写作课件(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联欣赏和写作文学院:罗积勇绪 论 对偶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基因,是“言而有文”的重要标识,数千 年来吾国吾民好之乐之尚之,安于斯,美于斯,晚唐五代演化为 对联以来,更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魏晋南北朝开始的文人对句 据晋书载:“(陆)云与荀隐素未相识,尝会(张)华坐, 华曰: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 龙。隐曰:日下荀鸣鹤。鸣鹤,隐字也。云又曰:既开 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挟(xi)尔矢?隐曰:本谓是云 龙骙骙,乃是山鹿野麋。兽微弩强,是以发迟。华抚手大笑。 ”对偶:中国文学的基因之一 到后来科举制度推行时,为应科举,必须练对“对课”。明清时 ,对联达到鼎盛,并且深入民间。此

2、后,尽管有新文化运动和文 革的扫荡,但中国人对对联的喜爱仍旧。 究其原由,与吾民之哲学观、美学观有关(老子:“故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周易经及十翼更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强调自然成对,说:“造化赋形, 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 相须,自然成对。”) 更是与汉字作为“语素音节”文字有关 单音节带义,且字有四声一、对联的定义 对联是一种在字面上讲究对偶、在声律上保持均衡、在审美上追 求对称的两行文学。当它用于张贴时,也称“楹联”。 几个术语: 出句;对句 江映柳姿春试镜; 城飞花影梦萦香。 (汕头大学法学院09法学A班

3、 刘畅,“精彩中国2012”第33届春 联大奖赛二等奖)上联;下联;单边;分句 单边联内的句子称“分句”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明代洪应明抒怀联)题涟源“飞水漂流”景区 水从天上飞来,叠成梯,腾成柱,挂成帘,泼成画卷流成曲; 船向峡中漂去,迷了树,乐了花,惊了石,爽了游人醉了峰。 (甘肃省崇信县新西街县人大常委会 刘志刚)二、对联的文体特征 1、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 字数也相等。 2、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 的对仗种类。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郑燮所作春

4、联。下句暗用杜甫春夜喜雨诗)词类属性的确定 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 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第一,古代将词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字不再细分,基本可以混 对(代词属虚字,可与介词、连词、助词混对,但不与叹字对) 乃冰其清,乃玉其洁; 如山之青,如松之贞。树已千寻难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第二,实词中动词、形容词合为一类风光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 宿府) 罗积勇为2月份荆楚楷模万红撰联: 遭难叔,共藤瓜,累载侍浆汤,唯求离坎跨; 再生娘,尽责嫂,一肩担风雨,终见霁虹高。 (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社区万红,

5、无怨无悔地 照顾受伤的小叔子13年)第三,“数字”不仅包括数词、量词、数量短语,而且包括含有数 量义的形容词、副词,如多、众、群、孤、独、双、全、历,等 万水总朝东,浩浩汤汤,百舸争流,满载珠玑奔大海; 群星皆拱北,璀璀灿灿,八方称赞,独标风采耀中华。 (闻楚卿贺中联会百家联稿丛书出版)( 2009) 所谓“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如刘心源题岳麓山望湖亭联 : 世界半疮痍,城郭人民环眼底; 英雄一盼睐,山川门户在胸中。 疮痍、盼睐(li)均为同义联用字,传统对格允许成对。3、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 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相应的句

6、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 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 并列结构。 但是,古人在诗文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于字的相对,几乎没 有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涉及短语及句子的概念。句式结 构相同的上下联一定可以构成对仗,但历史上已经构成对仗的上 下联不一定都句式结构对应。(1)汉语没有形态,导致的主谓结构与修饰结构同形,复句与单 句同型。而古人有时有意借用此外表成就对偶 唐杨炯从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李白谒老君庙:“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2)由于虚字的省略,导致不同结构的同型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3)由

7、于虚字的混类相对,导致不同结构相对。4、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 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 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 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当涂李白墓 明月是前身,入水以还,万里江波腾酒气; 青山怀韵魄,临风而咏,四时草木散诗香。 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 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5、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 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 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三平 调之忌,或影响句中

8、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 于平声。 联律通则明确规定“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实行“双轨制”,即划分平仄既可以遵循古代“平水韵”, 以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也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 话的正规读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但是,在 同一副对联中两者不可以混用。举例 马蹄韵问题 徐致靖题浙江杭州葛荫山庄联: 对此好湖山,再休提世外沧桑,人间营逐; 无多新结构,且领略稚川凡诀,孤屿清风。 此联由晋葛洪炼丹成仙而生发感慨。“稚川”,道家传说的仙都 ,亦是葛洪之字。“凡诀”,所有的秘诀。毋庸置疑,联语循平 水韵,上联结尾之“逐”字为入声字,仄声是也。 “精

9、彩中国2012”第33届春联大奖赛一等奖: 龙头舞瑞气,龙尾载祥云,喜携来满地和风,满天春色; 文化涌新潮,文坛开胜景,欣赢得百花齐放,百业共荣。 (汉川市实验中学 何 澜)6、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无情对上下联有时相关,有时无关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即从巴峡穿巫峡; 不许先生打学生。三、对联与诗、词、赋、骈文的异同 1、对联特别是短联与诗最近,但对联不要求押韵; 2、对联特别是某些中、长联与词、赋接近,但对联有自己的平 仄规定,且不要求押韵; 3、中、长联与骈文接近,但中、长联意思自足,而骈文中的对 子有时候

10、依赖上下文,不能独立出来; 4、对联与它所对应场合的人、事、关系等紧密相连,它更依赖 客观语境。四、本课程的讲授计划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1)对联格律;(2)对偶方式;(3)对联的功能分类; (4)对联的立意与构思;(5)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段; (6)从对偶到对联的演进史;(7)对联赏析; (8)对联与文化。 重点在(1)(2)(4)(5)(6)。对联要求以对偶的形式来 表达事物或情志,同时这种表达还必须符合格律,这便使对联创 作既遵循一般的创作规律,同时又有特殊的替代和转换方式与手 段,本课程结合中国文学史对偶实践与对联创作具体事例进行深 入阐述。五、课程参考书目 (1)楹联丛话,(清)梁章

11、钜,中华书局2007年版 (2)对联话,吴恭亨,岳麓书社2003年 (3)对联格律及撰法,孙天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社2012年版 (4)楹联知识与赏析,朱彦民,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5)对联格律 对联谱,余德全,岳麓书社2000年 版 (6)对联修辞学,苍舒,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讲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指一系列对联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 面所应遵守的准则。 第一节 对联句子的结构与节奏 对联句子可长可短,其节奏有的像诗句,有的像词赋,有的仿骈 体,有的仿古文,还可出之以口语。 1、三言联 源于战国策与汉大赋。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

12、汗成雨; 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战国策齐策一)三言联 节奏 将息獠者,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纚乎滛滛,般乎 裔裔。(司马相如子虚赋) 于是量径轮,考广袤,经城洫,营郭郛。取殊裁于八都,岂启度 于往旧。(张衡西京赋) 但汉大赋中多数三言句依赖于上下文,不能抽出以作联。 “二一”节奏: 金石寿;书画缘。(吴昌硕) “一二”节奏: 发异想;见天开。 车碌碌;马萧萧。 孙行者;祖冲之。四言联 节奏 推诗经句式而广之。 以“二二”为常见:“五车诗胆;八斗联才。” 一三: “质沿古意;文变今情。”(刘勰)“山以石峻;海为川归。” 一二一: “与朋友共;近圣人居。” “行万里路;成一家言。 ” “

13、持智慧剑,发菩提心。” 一一二: “秋之为气;瑾其可怀。” 一一一一: “河池泉井;衣食住行。”3、五言联 (1)受五言诗影响 民间五言所具有“二三”节奏,既区别于四言诗的节奏,也区别 于楚辞通常的“三二”节奏。五言的“二三”节奏的实质就是奇 数尾,它使句子的重心后移,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文人五言诗相比民歌更注重选择词语,特别是第三字,文人往往 选择富于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由它统摄全句,这样,就形成 了“二一二”的所谓“中动结构”。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此联中的“苞”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是经过了精心锤炼的。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

14、 这里的“涌”是使动用法,很有力度。五言联之节奏 “ 二一二” “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云霞生异彩;山水有清音。” “古琴弹夜月,淡墨画秋山。”(翁方纲) “兰风载芳韵;谷性多温润。” “水深鱼读月;山静鸟谈天。”“地小花栽俭;窗虚月到勤。” “兰风载芳韵;谷性多温润。” “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郑燮) “共知心是水;安见我非鱼。”下句典出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五言联之节奏 “二二一” “一四” “一二二” “天长落日远;意重秦山轻。”

15、 (均集李白句) “卷帘花雨滴;扫石竹荫移。”(查士标)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一种写法:将散在风景联系起来 竹送清溪月;松摇古谷风。(董其昌) “竹开霜后果;梅动雪前香。”“去草寻怪石;留云补断山。” 一四:“甘从千日醉;耻与万人同。”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心同孤鹤静;节效古松贞。”“山吞残日暮;水夹断云流。” 一二二: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六言联 不受律诗诗句节拍的约束,故较自由。 二二二:竹雨松风琴韵;茶香梧月书声。(傅山自题) 四二:满壁剑光披拂;一帘花气淋漓。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陶知行) 二四:读书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娱。(梁同书)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二一三:工画是王摩诘;知音许钟子期。 三三:王右丞多古趣;吴道子夺天工。(可作赠人联) 超鸿蒙而远迹;侣山水以忘年。(翁方纲) 一四: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七言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