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基本形态2014.9.19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497180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158 大小:17.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细胞基本形态2014.9.19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血细胞基本形态2014.9.19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血细胞基本形态2014.9.19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血细胞基本形态2014.9.19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血细胞基本形态2014.9.19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细胞基本形态2014.9.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细胞基本形态2014.9.19(1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主要参考书目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 许文荣 王建中 血液病学第2版 张之南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卢兴国血细胞 外周血中的血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成 熟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成熟红细胞、血小板 骨髓中的血细胞粒细胞系统 、红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系统 、淋巴细胞系统 、浆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 系统 、其他细胞 概述血细胞的发现已有150-300多年的历史,细 胞形态学至今仍是血液学家研究的重要部 分。 19世纪60年代后,人们了解到血细胞产生 于骨髓,骨髓中有幼稚血细胞,这些幼稚 细胞成熟后进入外周血中。 1929年骨髓穿刺针发明,从此,骨髓细胞 观察成为血细胞形态学的重

2、要研究内容。造血(hematopoiesis)定义: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 程。 时期:胚胎期造血和出生后造血造血器官定义: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 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起源:人体的造血器官起源于中胚层的原 始间叶细胞。 组成: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 巴结、肝脏和脾脏。 不同的造血时期,其主要的造血器官不同 。造血器官胚胎期造血器官中胚叶造血(卵黄囊造血)肝脏造血骨髓造血 出生后造血器官骨髓造血淋巴器官造血髓外造血造血微环境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 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 增殖、分化、成熟调控等起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骨髓微血管系统、骨髓基质细

3、胞及其分泌 的因子、骨髓的神经等。造血干/祖细胞与骨髓间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为 多能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的最原始的起 源细胞。 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分 为多向祖细胞和单向祖细胞。 骨髓间质干细胞: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 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 细胞的共同特征,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 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 、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血细胞的命名造血细胞分为六大系统 粒细胞系统:原、早、中、晚、杆、分叶 红细胞系统:原、早、中、晚、网织红、 红细胞 巨核细胞系统:原、幼稚型、颗粒型、产板型 、裸核型、血小板 淋巴细胞系统:原、幼稚、淋

4、巴细胞 单核细胞系统:原、幼稚、单核细胞 浆细胞系统:原、幼稚、浆细胞血细胞发育形态演变规律要点 原始原始 成熟成熟 胞体胞体: 大 小 胞质胞质: : 量 少 多 色 深蓝 浅蓝或灰(红) 颗粒 无 有(特异或非特异) 胞核: 量 大 小 形态 圆 不规则(或消失) 染色质 疏松细致 紧密粗糙 色 淡紫色 深紫色 核仁: 可见 消失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细胞大小及外形大小: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胞体由大逐 渐变小。但巨核细胞则与此相反。外形:红细胞系始终呈圆形,粒细胞和淋巴 细胞系保持圆形或椭圆形不变;单核细胞系 和巨核细胞系则均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不规 则形。 核质比例(N/C)胞核逐渐缩

5、小(巨核细胞 例外),胞质量逐渐增多,由核大质少变为 核小质多。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细胞核大小:一般是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的胞核则由小明显变大。核形:幼红细胞胞核始终呈圆形,核逐渐缩小,核染质固缩,最后脱核而消失,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粒细胞系原始及早幼粒细胞阶段呈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细胞成熟,胞核的一侧逐渐凹陷,最后形成分叶状。淋巴与浆细胞系统变化不大。 核位置:居中,常偏位,侧着边。核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逐渐凝集变为紧密粗糙,着色则由浅变深。核膜:不明显变为明显;原淋巴细胞核膜最厚;原幼粒细胞核膜最薄;原单核细胞介于两者之间。 核仁:由有至无。清楚的核仁是原始和比较原始细胞的重要标记,呈

6、淡蓝色,随着细胞的成熟而消失。 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细胞质胞质量:一般由少逐渐增多,淋巴细胞例外。着色:深蓝到浅蓝,见于淋巴细胞与浆细胞。 红细胞与粒细胞的胞浆各逐渐变成桔红和粉红 色 。颗粒:一般从无到少并逐渐增多。粒细胞系统 由少量的嗜天青颗粒逐渐代之以大量中性、嗜 酸和嗜碱颗粒。空泡:正常情况下,浆细胞胞质中可见小空泡 ,其他细胞系列中一般无空泡,出现空泡多由 于细胞退行性变。粒细胞系统正常血细胞形态粒细胞系统+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 按照颗粒的性质,粒细胞的颗粒主要分为两 种:A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可出现在原粒、早 幼粒细胞中。S颗粒(特异性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

7、始出 现,分为三种即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和嗜碱 性颗粒。 +粒细胞的发育共分六个阶段:分别是 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分类+粒细胞根据特异性颗粒不同可分为三种:中性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中 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中幼粒细胞、嗜酸性晚幼粒细 胞、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中幼粒细胞、嗜碱性晚幼粒细 胞、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发育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胞体: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胞质颗粒:从无颗粒出现非特异性颗粒 出现特异性颗粒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

8、异 性颗粒减少仅有特异性颗粒胞核:圆形椭圆形核一边扁平肾形 杆状分叶状粒细胞发育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理论上说,粒细胞发育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细胞 核的收缩程度,细胞质颗粒决定细胞属性(中性、 嗜酸、嗜碱),胞质颗粒也是鉴别其他细胞(如单 核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核的核形与颗粒的变化 与细胞成熟及其功能相关,细胞核的分叶有利于细 胞伸展和运动A颗粒(非特异性颗粒)较大,颗粒与颗 粒大小不一,形 态不一,紫红色 ,少量或中等量 ,分布不均匀, 有时覆盖核上。中性颗粒细小,大小一致 ,细颗粒状,淡 红色或淡紫红色 ,数量较多,分 布均匀。嗜酸性颗粒粗大,大小一致 ,圆形或椭圆形 ,橘红色,数量 较多,

9、分布均匀 。嗜碱性颗粒最粗大,大小不 一,形态不一, 深紫红或深紫黑 色,数量不定, 但常不多,分布 不一,常覆盖核 上。原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类椭圆 形,外形相对规则,可有小而明 显的突起。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 ,圆或类圆形,居中或偏位,核 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 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 ,呈淡蓝或无色。 +胞浆: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 周,核浆比例高,一般无颗粒, 有时可见少许非特异性颗粒,又 称原发性颗粒、嗜天青颗粒和非 特异性颗粒。原粒细胞+正常较少见,生存期一天,分裂一次 +正常人骨髓中原粒细胞参考范围小

10、于2%, 其中大多数小于1.5%,有至少1/3者为0。+正常人不会出现在外周血中,若出现则为 异常。 +通常所述的小原粒细胞、副原粒细胞、II型 原细胞等,几乎都是特指为造血系统肿瘤 或显著病理状态(如特殊感染、急性造血 停滞)时对原始细胞形态的描述或称呼原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鉴别 原始粒细胞 淋巴细胞 细胞大小 大 小核染色质深浅 浅 深染色质形态 细粒状 紧密或较致密 胞质嗜碱性 明显或较明显 不明显胞质突起 多见,常见较大块状 不多见,突起呈绒毛状核膜胞膜清晰性 较清晰 可不清晰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um,较原 粒细胞大,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圆或类圆形,位于 中央或偏位。核染色质开

11、 始聚集,较原粒粗糙,核 仁可见或消失。 胞浆:量较多,呈淡蓝色、 蓝或深蓝色,浆内含大小 、形态和多少不一的紫红 色非特异的天青胺蓝颗粒 ,分布不均。早幼粒细胞按照颗粒属性,早幼粒细胞已能清 晰的区分出中性、嗜酸、嗜碱三种 ,但一般所述的早幼粒细胞即为中 性早幼粒细胞早幼粒细胞较原始粒细胞多,生存期为2天,分裂1次 。 正常人骨髓涂片中,早幼粒细胞百分比为 0.5%4.5%。正常人不会出现在外周血中,出现即为异 常,极严重的感染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时可 能会出现在外周血中。 AML-M3时,会在外周血中出现大量的颗粒 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um,圆 形。 胞核:椭

12、圆形或一侧开始 扁平或略凹陷,占细胞 的2/31/2,呈馒头状, 常偏居一侧。染色质聚 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 。 胞浆:量多,染淡红,偏 淡蓝色,内含中等量、 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 性颗粒。 中性中幼粒细胞数量较多,生存时间5-6天,可分裂2-3次。 骨髓中正常参考值为5%10%正常人外周血中不会出现,病理状态下如严重 感染、严重溶血、骨髓纤维化、CML等情况下 会在外周血中见到。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um呈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 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 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在1/2 3/4之间。核常偏于一侧,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成小块,并出现负染色质 (即

13、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 ),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中性晚幼粒细胞数量较多,生存时间2天,无分裂功能 骨髓中正常参考值为10%20%。 在外周血中,出现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 胞均为异常,少量(3%-5%)出现时,见 于类白血病反应、髓外造血、MDS、骨髓 转移性肿瘤、严重创伤和烧伤、不典型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和MPN等。中幼粒细胞和 晚幼粒细胞大于20%-30%,并有嗜酸性粒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易见时,结合临床可 考虑CM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 设直径的一半 ,核径最窄 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 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

14、匀 ,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 也可见呈“S”形、“U”形或“E” 形,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 色。核染色质粗,呈块状 ,副染色质明显。 胞浆:胞浆丰富,呈淡蓝 色,充满中性颗粒。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生存时间2天,无分裂功能,但具很强的移 动能力和吞噬功能。 骨髓中正常参考值为10%20%。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外周血中正常情况 下可以见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在严重感 染时,比例可明显升高。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 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 者虽未断开,但有粗而明显 的切痕。核常分25叶,核染 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染 深紫红色。 胞浆:丰富染淡红色,浆内 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生存时间为5天,但在血液循环中仅存在8 个小时,具非常强的移动能力和吞噬功能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6%24%正常情况下,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主要成 分,在感染等病理状态下,其比例会不同 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