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完整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叶圣陶叶圣陶(一)中国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 苏州拙政园 苏州留园“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 方的园林群体。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 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它们分别代 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不同的 建筑风格,除此之外,著名的园林还 有网狮园、怡园等聊一聊:知 识 准 备苏州园林欣赏苏州园林欣赏苏州园林欣赏苏州园林欣赏苏州园林欣赏 (二)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 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 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 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 多收了三五斗等。 【补充】:这篇文章是作者为一本摄影 集写的序文,写的时候是凭一百多幅照 片及小时候
2、对园林的印象写的。(四)知识回顾:阅读、理解说 明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 4、说明语言说一说:说明对象及特征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 特征是什么?2、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 特征的?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 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图画美;门窗图案美;园内建筑色彩美1、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 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2、再读课文,找出3-9段的中心句,理 清全文思路,划分结构层次。角落图画美;门窗图案美; 园内建筑色
3、彩美理一理:理清全文思路 理一理:理清全文思路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一(1)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 要地位。 二(29)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 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征。 三(10)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 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引人回味。根据刚才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我们 知道:文章先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 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说明为了 达到这个目标,设计者做到了“四个讲 究”和“三个注意”,这是从整体到局 部;先从大处说“四个讲究”,再从细 部说明“三个注意”,这是由主到次。【综上所述】本文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4、逻辑顺 序来说明的。议一议:探究说明方法 (一)知识小测:请说出常用的说明方法。(二)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在文中找 出其句子并体会其作用。表述句式:“这句话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 ,_地说明了_事物的_ 特点。”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 用、 (摹状貌、作诠释等) 参考:各类说明方法的作用 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 举例子: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清楚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摹状貌: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引 用:具体充实
5、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诠释:补充说明(解释说明)事物的特征。 格式:“这句话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_地说明 了_事物的_特点。”品一品:品味说明语言 (一)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方法:1、抄下它;2、正反两方面解释它; 3、归结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 格式:“_”表示_,说明了 _,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 密,如果去掉,就变成了_,这与 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删去。品一品:品味说明语言 (一)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 过十多处。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 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3)苏州园林与北
6、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 绘。 (4)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二)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 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 )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 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 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 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品一品:品味说明语言 (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 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 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 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 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 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 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 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 以大量复制。(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 ,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 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 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 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 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 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