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94319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通史(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导 论一、确立与强化中国文学批评史 的学科意识为什么要学?二、把握住古代文论的理论生命与 核心精神学什么?三、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怎样 学?一、确立与强化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意识(一)、中国文学批评史意识的 觉醒、发展与转型 (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中承 传传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一)、中国文学批评史意识的觉醒、发展与转型文学批评史意识:一种将文学批评作为独立的研究 对象来进行批评、研究与承传、光 大的明确性与自觉性。1、萌芽状态王逸楚辞章句序:“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 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班固离骚序说屈原“露才扬己” 云云。陆云与兄平原书第八评文赋:“兄 文

2、自为雄,非累日精拔,卒不可得言。 文赋甚有辞,绮语颇多,文适多,体便 欲不清。不审兄呼尔(怒叱)不?”多、艳清省陆厥与沈约书评典论论文:“ 魏 文属理,深以清浊为言”。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2、两大研究形态(1)、“形而下”:以文献学范围 的实证性研究 (2)、“形而上”:以经史观主导 的理论性批评(1)、以文献学范围的实证性研究 A、目录学方面研究 “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郑樵通志校 雠略)传统的学问往往在目录学中得到敏感而富有代 表意义的反应三个阶段a、“总集”类的阶段。隋史经籍志 始将文心雕龙、诗品一类 归在“总集”中。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学刚刚

3、破土 而还未成气候,但它毕竟标志着从无 到有的飞跃。特点:简介概况以最简略的文字记录其卷数及作者 的时代、姓名等概况,还没有批评性的 文字。 如隋书经籍志:“文心雕龙,十卷,梁兼东宫通事 舍人刘勰撰。” “诗评,三卷,钟嵘撰。或曰诗 品。” b、“文史”类的阶段。至唐代,随着史通之类的史 评著作的出现和诗格文评之作的日见增多,人们越来越 认识到“解释评论”性的著作与创作性的作品不同,且 数量之富也实难再由“总集”来加以牢笼,于是又在总 集类中明确地析出“文史”一门。 唐开元年间编定的崇文目开元四库书目始将集部分为 :“楚辞、别集、总集并文史”。 宋代,目前能见的如: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 (辑

4、补)、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都 有“文史”一门。新唐书艺文志的“文史”类就著录了李充翰 林论、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评、刘子玄 史通、皎然诗式、王昌龄诗格、范传正赋 诀、孙郃文格等二十七部著作。 特点:简或评论开始有解题,有的对书的内容有所概 括或提示,有的就对一些著作的文学批 评直接发表了批评性的意见。 如直斋书录解题对文章元妙的 解题:唐任藩撰。言作诗声病、对偶之类 。凡世传诗格,大率相似。余尝书其末 云:论诗而若此,岂复有诗矣。唐末诗 格污下,其一时名人著论传后乃尔,欲 求高尚,岂可得哉!c、“诗文评”独立的阶段。明清又将“文史 ”区分为史评类与文评类。 明代一些书目如国史经籍志、澹生

5、堂 藏书目等。标志着古代文学批评史学的第 三次飞跃。到清代四库全书编定,“诗文评”在一 般意义上就成了古代文学批评的专称。 特点:全面研究四库全书总目的“诗文评类”正选 著作六十四部,存目著作八十五部,几乎 网罗了中国古代诗文批评方面的重要论著 。 小序: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学的产生 、发展和主要形态,批评了宋明两代文论 的短长得失,指出了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的 意义,以及这门学科的发展反映在目录学 上的变化,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 的一些基本问题。 提要:坚持实事求是;注意文学特点;努力 知人论世;重视考论结合 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 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

6、文之说 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 ,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 工拙;嵘第作者之甲 乙,而溯其师承,为例各 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棨本事诗 ,旁采故实;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 一诗话,又体兼说 部。后所论著,不出此五 例中矣。宋明两代,好为议论,所撰尤繁。虽宋 人务求深解,多穿凿之词;明人喜作高谈,多虚 憍之论;然汰除糟粕,采撷菁英,每足以考证旧 闻,触发新意。隋志附总集之内,唐书 以下则并于集部之末。别立此门,岂非以其讨论 瑕瑜,别裁真伪,博参广考,亦有裨于文章欤。B、注释、校勘、辨伪、编辑等方面的研 究 校注:汉人解经,就涉及到一些现在看来属 于文论方面的

7、作品。主要集中在文赋 、文心雕龙、诗品 、沧浪诗话 、二十四诗品等著作。 辨伪从唐代始,前提是前代有的著作渐渐逸 失,诗格诗话类著作蜂起,难免就有伪作 出现。至宋、明两代,有增无减。这样, 辨伪也就自然地成了研究文学批评的一项 基础性的工作。今见宋代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就作了不少 辨伪性的文字,对题魏文帝作的诗格、李 峤作的评诗格、贾岛作的二南密旨、 白居易作的文苑诗格与金针诗格、梅 尧臣作的续金针诗格等,都作了辨正,如 对诗格一卷辨曰:“题魏文帝,而所述诗 或在沈约后,其为假托明甚。” 少室山房笔丛、四库总目提要等在这方 面作了更为全面、详细的工作选辑、汇编、集刊等编辑工作也是中国古代 文学

8、批评研究史的一个方面宋史艺文志文史类所著录的佚名的唐宋名贤诗话 ,当为汇辑诗话的最早作品。稍后还有古今诗话 、诗事、诗谈等作。这类汇编大都早已散佚。 南宋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二书相辅,宋 人论诗之概,亦略具矣。” 明代开始又出现了一种汇集前人整本诗话文评著作的文论 丛书。最早是杨成玉编的诗话。有顾振龙的诗法 指南、何文焕的历代诗话等。 晚明以后兴起的汇辑选录一些评点之作的“辑评”类书籍 值得我们重视。如凌濛初叔父遇知(字稚隆)的史记 评林等。 (2)、以经史观主导的理论性批评A、诗话、文话、序跋、杂记类批评 B、评点类批评 C、纪昀古代最有批评史头脑的学者A、诗话、文话、序跋、杂记类 批

9、评数量多而分散,罕有系统、深入的 论述 文心雕龙序志论“近代之论文” :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玚文论, 陆机文赋,仲洽流别,宏范翰林,各照 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 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 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辨而 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 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 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 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 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胡应麟在诗薮评“唐诗话” :唐人诗话今传者绝少,孟棨本事 诗,小说家流也。惟殷璠、高武颇有 论断。张为主客图,义例迂僻,良 堪喷饭。然其所诠,亦自有意,特创为 主客之说,与钟

10、嵘谓源出某某者,同一 谬悠耳。无名氏有续本事诗,今不 传。卢瓌有抒情集,亦本事诗 类也。(外编卷三,又见杂编卷二)清代文学批评学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觉 醒 一、出现了如毛先舒竟陵诗解驳议、 冯班严氏纠谬一类就某一文评专著 所发表的专论。 二、出现了如章学诚论诗话的专论文史 通义诗话。 三、出现了如鲁岩所学集(张宗泰著 )这样集中了近四十篇有关诗话文评专 论的别集。 B、评点类批评最为直接且富有民族特点的批评样式 文选、文心雕龙、诗品、 沧浪诗话、二十四诗品等 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心雕龙的评点 明代后大量的小说、戏曲中有对前人批 评的批评:金圣叹、毛宗岗等对“李 卓吾”的批评,文龙的批评意识等C、纪昀

11、古代最有批评史头脑的学者实绩:四库总目提要总纂官评点文心雕龙、史通、 瀛奎律髓其他评点:玉台新咏及李商隐、苏轼、陈 师道等人诗歌的评点。 嘉庆丙辰会试策问:齐梁绮靡,去李杜远甚,而杜甫以阴铿比李白 ,又自称“颇学阴何”,其何故也?苏黄为元祐大 宗,元好问论诗绝句,指为“沧海横流”,其故又 何也?王孟清音,惟求妙悟,于美刺无关,而论者 谓之上乘;元白讽谕,源出变雅,有益劝惩,而论 者谓之落言诠,涉理路;然欤否欤?击壤流为濂洛 风雅,是不入诗格者也,然据理而谈,亦无以难之 ;昌谷集流为铁崖乐府,是破坏诗律者也,然 嗜奇者众,亦不废之;何以救其弊欤?北地、信阳 以摹拟汉唐,流为肤滥,然因此禁学汉唐,

12、是尽偭 古人之规矩也;公安、竟陵以“莩甲新意”,流为 纤佻,然因此恶生新意,是锢天下之性灵也,又何 以酌其中欤? 壬戌三场会试,四千人中除一卷外,于此条无置答者 3、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意识的 转型“文学批评史” 概念与学科的产生1922年5月青年进步53期发表了中国的 文学批评家一文 1924年11月南风1卷3期发表了中国文学 批评一文 1927年出版了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话语:西方化与本土化断层?消解?失语?(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中承 传传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1、20世纪到50、60年代民族意识的 苏醒与60、70年代传统精神的失落 2、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化浪潮与拨 乱偏正后的传

13、统文论的边缘化1、20世纪到50、60年代民族意识的苏醒 与60、70年代传统精神的失落1957年8月号新建设上有人就提出“古典文艺 理论遗产应当是建树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 一个重要来源” 。 60年代初,周扬提出要建立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的文艺学体系,在当时的高校文科教材建设中, 他重视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选 及文学基本原理的编写工作。文艺报 组织专家笔谈,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古代文论著 作的整理出版,调动起全国许多学者研究古代文 论的热情,形成了一个古文论研究的高潮。文革初期的扫“四旧”与反对“封资 修” 文革后期儒法斗争视野下的中国 古代文论2、20世纪80年代后的拨乱偏正与

14、全球化 浪潮下的传统文论的边缘化对极左思潮的反拨 百馀年来民族自卑心理与崇洋媚外 西方强势的经济实力、物质生活与文化 话语背景下的全球化2008.2.15新民晚报: “翻译大国”垃圾知多少?析国外二三流作家挤满中国图书市场的现象 任意拔高“洋货”,如把国外二三 流作家作品宣传成有实力问鼎什么大 奖的“力作”;把洋人某篇文章的一 家之言炫耀成什么“世界最新潮流” ;把人家已经过时的东西,包装成什 么“先锋时尚”。立定脚跟 以我为主 洋为中用 以中化西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小结把握与发扬传统文论的优秀精神 瞄准当前中国化文学理论的建设二、把握住古代文论的理论生 命与核心精神学习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优秀

15、的精神在重视文献的基础上关注理论生命 在纵向学习的基础上把握核心精神原 人原人,就是文学以人为本源。不是以物为本原,文学不是摹仿。 不是以道为本原,文学不是教理。原人的具体化心化 生化 实化心化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有“心” 。 文学创作就是把天下之物心化而不是摹仿: 感物动心心物互动意象生成意境创 造 刘熙载游艺约言:“文,心学也。”“心”为身之主,人之本 荀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 无所受令。”(荀子解蔽) 董仲舒:“身以心为本。”(春秋繁露通国身 ) 扬雄说:“或问神,曰心。天神天明,照知四 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人心其神矣乎!操 则存,舍则亡。”(法言问神) 朱熹说:“夫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 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 也。”(观心说) 中国哲学思想中特有的“大心”说“大心”说:在“体物”过程中把整个世界 心化,世界实际上就成为“心”的扩大化 。 张载在正蒙大心篇中拈出“大心”这 一概念时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心化” 理论特征首先就表现在我国第一个 自觉的文论命题:“诗言志” 。 赋:文心雕龙诠赋:“体物写志”。刘 熙载赋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