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理帅气宁静致远——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484496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寓理帅气宁静致远——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寓理帅气宁静致远——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寓理帅气宁静致远——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寓理帅气宁静致远——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寓理帅气宁静致远——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寓理帅气宁静致远——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寓理帅气宁静致远——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寓理帅气 宁静致远文综历史备考方略刍议和历史专题复习例谈武汉市汉口铁中 明道华把准测量动向,调适备考策略第一讲方家眼中文综历史学科命题意图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 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 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 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同时,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 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 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杨宁一) 文综卷及历史题走

2、势1. 试卷结构:3003;(11:12:12)+x(2、3、4)y(2、 1、1) 2. 难度:0.500.60之间? 3. 历史试题突出特点 (1)强调学科素养直击学科必备常识和揭示 专用名词内涵 。 (2) 重视基础主干知识把握引导从微观史实 角度发掘史学含义。 (3) 重视材料识读使老问题亮出新视角,用 新情景拓展旧认知。测试测试 能力题题号赋赋分 200620072008200620072008获获取和解 读读信息1223,38(1、 2),40(1)1322, 37( 1) 39(2) 068 58调动调动 和运 用知识识1222,37( 2)38(3)12,37(3), 39(4

3、)531018描述和阐阐 释释事物23,39(1)23100 4论证论证 和探 讨问题讨问题37(1、3、4 ),39(2)38(4),40(2 )37(2)37(4 )3722 202006 2008年湖北高考文综卷 历史试题的能力测试分布一览表(4)折射史学前沿理论成果整体世界史观和现代化范 式、生产力标准范式、“一元多线”史观、文明史观。(5)体现课标教材理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认知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历程。(6)凸显现代意识和平意识、发展意识、科技意识( 科技创新)、国际意识(对外开放)、民族意识、民主意识 (制度创新)、民生意识、文化意识等。4. 跨科综合题主要状况(历史

4、在跨学科试题中“做环 节、做基石、做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桥梁”,充当跨学科 链接的“最佳主角”。)(1)问题中心,浅层综合,略有交错。(2)回应现实,立意选材,不避“软肋”。考查范围泛化 呈现形式活化 能力层次深化 题设难度强化文综历史最大的挑战依纲不据本摆八卦阵,打迷踪拳最高分平均分难度 值 06 年湖北84.543.330.43 武汉84.541.770.42 07 年湖北8445.780.46 武汉8044.730.45 08 年湖北 武汉0.41问题 与分值平均分难度08 年 38 题问(1)进士科为何“ 得人6分1.290.215问(2)中英选官制度主 要区别10分4.820.48问

5、(3)工业革命如 何催生文官制度6分1.160.19问(4)推动社会进步 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2.560.25639 题问(2)土尔扈特回归 祖国的原因12分3.920.326问(4)理解土尔扈特的 回归分2.360.295问题 与分值平均分难度07 年 38 题问(1)废除中立 法禁运条款原因9分4140.46问(2)两次讲话 主张异同7分190.27问(3)禁运态度 变化国际背景10分1220.12问(4)美国对华 援助成因6分2.630.4339 题问(1) “绍兴 和 议”确定界线4分1.550.38问(2)金迁都燕京 的原因及影响16分5.680.352007年主观题均分17.12

6、,2008年为16.11 2007年38.(32分)答案要点和评分细则:(专业化、精 细化研究型) (1)有助于扩大本国就业,(2分)加强国防建设,(1分) ;禁运改变了美国的传 统政策,实际上是不中立的(禁运偏袒了一方,使海军强国失去获得军火的机会)(3分 ,“利德不利英”亦可);战争地带经常发生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确立,应由 行政部门确定。 (3分,“应根据战争形势制定灵活的政策”亦可) (2)相同:认为取消禁运、接受订货均有利于美国经济和国防;(3分)支持英国。 (1分) 不同:在武器等物资运输上,由废除禁动到采用租借的办法; (2分)支持英 国的立场由暗晦到公开。 (1分)

7、(3)法西斯德国扩张威胁日益加剧; (2分) 1939年,(1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 爆发; (1分) 1940年, (1分)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 (2 分)美国认为德国是最大威胁。 (3分) (4)状况:分为贷款和租借,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 (2分,“1941年以前 以贷款为主,此后以租借为主”等语亦可) 分值平均分难度38 题问(1)9分414分0.46问(2)7分19分0.27问(3)10分122分0.12问(4)6分2.63分0.43对华援助原因: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 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2分

8、,有前句即可)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也有利于美国自己。 (2分,前句亦 可为“有利中国”等语)遵从学科特点:记为基础,识是关键 体现学段特性:略史实陈述,详史事评议 立足学生实际:“填海造山” 切合高考趋向:依托材料,能力立意,突出主干历史教学要变得有效,至少有两样东西不能少:“ 思 想 ”不 能 缺 席 ,“ 现 在 ”不 能 缺 席。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 任 鹏 杰历史命题倾向之一: 具有直奔课标考素养的前瞻性。课改所向,高考所指,教学所趋一、敏感地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前提)1.破除知识本位,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重知轻能,千夫所指

9、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让学生感受、理解 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成就感。方法胜过知识,巧妇难炊无米。2.破除教师本位,树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的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 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 与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 的方式而获得。”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是“主导”而不是“主 宰”。教师必须从传统角色中的“演员”变为“导演”,从 居高临下的尊长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则从“观众 ”变成“演员”,从“配角”变成“主角”。3.破除教材本位,树立教材只是促进

10、学生发展 的“范例”的意识。课程改革强调教材多样化和多元化,开创一“标” 多“材”,一“源”多“流”的局面。教材是课程资源核心,不再是绝对权威,教师 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各科教材都只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 、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 ,师生进行对活的“话题”,可以发挥,可以拓展, 可以延伸,可以浓缩,可以删减,一切的出发点在 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程标准为据。4.破除学科本位,树立科际综合意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无情拆除了学科间的“柏 林墙”。以问题为中心,立足“本家”,相机“串 门”,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缜密性的有效手 段,是锻炼思维的散发性、敏捷性的最好

11、途径。在综合问题上,切切不要“深挖洞”,重点做 好“广积粮”,同时坚持“不称霸”。 5.破除课堂本位,树立“社会是大课堂”意识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 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都要求树立课堂是小社会,社会是大 课堂的教育教学观。各种突破课堂限制、校园圈子的有益知识拓展 、能力提高、素质加强的活动,都是课堂的组成部 分。 二、理性地预设整体备考流程(关键)“一遍清”与“三轮分步”历史命题倾向之二: 具有依托主干考能力的深刻性。单元夯实基础,牢构知能原点; 主轴统领全局,实现以简驭繁; 专线突出重点,注意回应现实; 延展体现综合,尝试跨科链接。

12、抓主体线索,明阶段特征 理纵横联系,知规律道理三、不懈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收获多少是判断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背书不必要,死学太辛劳,熟读知之本, 活记是高招,理解根子牢,应用见分晓。历史命题倾向之三: 具有移情设景考领悟的灵活性。立足教材导读:读出整体,突出 理论,揭示学习规律让学生进行重大历史现象的定点分析, 读出考点概念的构成要素让学生进行同时期历史现象的连横分析 ,读出历史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历史现象 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让学生试图对前后关联的历史现象进行 合纵分析,读出考点专题垂直变进的阶段性 和发展性归纳性导读:美国的建立美国的建立第一层次第一层次 1.1.历史背景:殖民地特征(移民

13、构成、经济成分、政治特点历史背景:殖民地特征(移民构成、经济成分、政治特点 )、经济根源)、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思想基础、直接原因、组织基础政治根源、思想基础、直接原因、组织基础 2.2.基本过程:开始标志、第二届大陆会议(措施)、独立标基本过程:开始标志、第二届大陆会议(措施)、独立标 志、转折点(事件及作用)、战争结束标志、运动结束标志志、转折点(事件及作用)、战争结束标志、运动结束标志 3.3.重大作用:双重性质、内外意义重大作用:双重性质、内外意义 4.4.共和政体的确立(依据、特点、作用、局限)共和政体的确立(依据、特点、作用、局限) 第二层次第二层次从民族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形成统

14、一国家、建立新型从民族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形成统一国家、建立新型 政体等四个角度认识美国独立战争及其结果。政体等四个角度认识美国独立战争及其结果。分期西方世界总体发展状况中国历史发展状况中外比较角度特征表现特征表现16至 18世 纪封建 主义 向资 本主 义 过渡资本主义工商 业发展 早期资产阶级 革命及封建主改革 文艺复兴和启 蒙运动 新航路开辟和对 外殖民扩张封建 专制 加强 和封 建制 度衰 落资本主义萌 芽,但自然经 济占主体 君主专制空 前加强 思想专制及 文字狱 闭关锁国 统一多民族 国家发展中西政治体制发展倾向 西方重商主义与中国“ 重本抑末” 中西资本主义萌芽 中西科技发展 中

15、西思想特征及原因 中西阶级关系和反封建 斗争比较性导读:明清式微与西欧崛起置疑性导读:明清三大特征 (1)农耕文明的鼎盛与高度成熟 (2)工业文明的萌动 (3)近代危机的前夜乾隆帝之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伏尔泰之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 的国家” 。马嘎尔尼之讥: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梁启超之诘: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维哥达喜马(达伽马 )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何以哥氏、维氏之情,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和之烈,随 郑君之殁以俱逝?雨果之叹: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李约瑟之谜: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 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比较性导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以教材为事实材料,变教结论为亲历探究 以教材为参照蓝本,变教知识为教“智慧” 引入活动,拓展教材 创设情境,充实教材依据学情精讲:讲出层次,突出启迪,揭示知识规律针对性和参与性是提高上课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