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484475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荷城小学 麦江培一、什么叫评课?评课就是对照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 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 判断。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 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 、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 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 课等等。 二、新课程下听课、评课的现实意义:评课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 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 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 育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 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 师生动活泼地进行

2、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例子:苏霍姆林斯基 评课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多数人,都是教研。我认为,既然 是研究,首要的是每个人要直言,直言是创设研究氛围的必要条 件,如果在评课中一味地“好,好,好”,或是相互重复发言内容 ,流于形式,那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不负责任的表现。往往真 理是在大家的辩论中产生的,共识是在讨论中产生的。无私才能 无畏,敢于直言,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人的一种美德。对一节 课说些不同看法,决不是否定他人的劳动,恰恰相反,是尊重他 人,关心他人,责任心强的一种表现。我总觉得,术业有专功, 教学也有术,教育教学的规律,只有在评课中大家各抒己见,相 互切磋,共同

3、探索,才能取得。为了创设研究的气氛,在评课中 要努力做到:三个尊重,三个反对,三个提倡。即:尊重教材, 反对迷信教材,提倡创新;尊重教参,反对照搬教参,提倡灵活 运用;尊重教师,反对吹捧。 说白了,教师在台上讲课是在“炼”,课下大家给评课是在“锤” ,一个教师成长的过程要经过千锤百炼,千锤百炼出真才实学, 千锤百炼能激活学校的教学,千锤百炼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催 化剂”。 几点共识:1、评课是为了促进交流、相互学习。教学理念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升华;教研能力在学习 、思考中得到加强;教育的技巧在评课中得到改进;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2、评课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评课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评课

4、者将根据自身的教育 理念、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对被听的课进行判断。在新课程 改革的大环境下,每个评课者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素质 教育的要求进行评判。这些判断、评价都将受评价者自身 的素质、所处环境的制约。因此,对同一堂课,同一种教 学行为不同的评价者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3、课堂教学体系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本身是多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对复杂过程的评 价技术和方法都不成熟.各学科各有特点,不可能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评课的目的不同,评课的侧重点也不同.我们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重构课堂) 1、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描 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到五种品质: 清

5、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有昂首挺胸,大胆 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 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 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自主性-学业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 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地学习地现象; 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 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 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郑金洲教授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郑金洲教授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

6、交往、互 动的舞台 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 展的场。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 识的场所。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 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 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 方面。一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应 该是一节扎实的课。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 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 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 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

7、,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 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二有效率。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 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 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 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 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 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 堂的能量很大。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 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 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

8、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四常态性。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 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 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倡导 “新基础教育” 的理念,认为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 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 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 听的,要无他人”。称为平实的课。五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 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 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

9、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 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 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 课。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堂:于永正的简单语文、贾志敏的生态语文、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王 崧舟的诗意语文等等 也就是有“简简单单学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扎扎实实学语 文、轻轻松松学语文返朴归真” 的语文教学观,用窦老师的话说 “真实就是艺术”,用孙双金老师的话说语文教学就是要“研 词琢句”说白了就是: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 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 时也才能真

10、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 体验”。特级教师家园 http:/ *新课程具体目标:“六个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 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 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 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 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

11、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 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 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参见国家教育部门户 http:/ 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评课标准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凸现学生主体 性作为核心理念。主要表现在:提倡课程内 容生活化,凸现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自主

12、性 ;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 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三维目标的协 同实现,体现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倡导发展 性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 到的预期结果,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定,它对 学生素质的全面主动发展起着导向、调控和中介 作用。课程目标规定什么,学生就要向什么样的 方向发展。第一维:知识与技能: “双基” 放在第一位 贯穿全过程第二位:过程与方法问题之锁:一个悖论-过程何以成为目标?方法之钥:不仅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注重过 程中对思维的激发,注重过程中对方法的掌握。“过程方法”维度的核心是“学会学习”。“教师的职责现

13、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 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 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意见交换者,一位帮助发 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观点的人。”(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第三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 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何而活”:对学生一 生的引领、定位、发展、峰值起决定性作 用。基础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情感生成科学的态度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有一些如关于关于识字写字,阅读 ,关于口语交际,关于写作关于合作探究学习 关于课堂评价 关 于朗读 关于也就是课标里的知识要点和建议,我 们都应该充分理解并熟悉,最好能脱 口而出,信手拈

14、来五、新课程的评课标准要点:二、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的培养和达成情况。三、将重心从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认知性任务为中心, 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为 中心。四、由关注教师如何紧扣大纲、忠实教材转向充分关 注是否针对学科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关注教学资源的创 造性开发和合理利用,关注是否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发挥了教学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一、强调对课程性质的把握、对课程理念的体现, 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学建议的具体要求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评课要求:(一)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 1、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

15、价值观为指导 2、以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为指导 3、以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为指导 4、以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为指导 (二)以新课标与大纲的差异为突破课课 程 标标 准教 学 大 纲纲前 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几行为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 建议教学中应 注意的问题 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时安排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考核与评价附录术语解释案例从结构上看课 程 标 准 教 学 大 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 是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结果和过程的表达 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的提示间接的、指导的、弹性的 “规范” 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从内容上看,课标与大纲关注的不同点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学科知识本位 学生发展本位侧重认知层面 关注整体素质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指导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