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不扶问题的道德讨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484030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10.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扶不扶问题的道德讨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关于扶不扶问题的道德讨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关于扶不扶问题的道德讨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关于扶不扶问题的道德讨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关于扶不扶问题的道德讨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扶不扶问题的道德讨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扶不扶问题的道德讨论(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扶不扶的道德思考魏延聪卓润陈旭游 信 息 科 学 技 术 学 院信 息 与 计 算 科 学从前几年的彭宇案开始,“扶与不扶”这个话题就被摆在道德的风口浪尖上。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 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 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 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200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 丕祥在新闻中心就“司法公正”问题接受中外记者的集体 采访时透露,南京彭宇案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 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最后案件以和解撤诉结案,且双方当 事人

2、对案件处理结果都表示满意。2012年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好人网首届“搀扶老 人奖”评选结果在当天正式揭晓。彭宇荣获首届“搀扶老人奖”。不仅仅是前几年的彭宇案,近来深圳 某地也发生了白领晕倒在地铁中猝死无人施救 相关情况。梁 娅,35岁,IBM深圳管理人员,2014年2月17 日上午10点29分,她晕倒在深圳地铁水湾站C出口台 阶上,倒下后有求救,3分钟后,有市民发现,地铁工 作人员随后赶到,民警25分钟后赶到。此间,无人上 前急救,11点18分,120到达,梁娅已逝。家属疑其 因低血糖晕倒,目前死因不明。晕倒后,50分钟内, 未得任何急救措施。是什么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发生?有人倒地了却如

3、此少人伸出援手是怕承担责任?是习惯于冷漠与无视?还是只是缺少急救常识?针对这几个问题,深圳有记者亲身扮演倒地者来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详情请看下面视频(点击观看):也有网民对此做过网上调查,扶,还是不该扶?得到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近13万名网友进行了参与。其中,有62.54的网友选择了“绝对不会,怕 惹麻烦”;有33.45的网友认为,应该先理性判断,再作决定;仅有4.01的网 友觉得,肯定应该扶老人,认为“这是起码的公德”。豆瓣网友的意见陈子兔:想扶不敢扶。毛毛的小白:我不能操纵别人的想法 和作为,但我至少做到不被环境影响 ,做自己觉得对的事。 冰凌水瓶:其实很多人想扶的,但是 对法官以及老人

4、的子女太没信心了。 不过,我想我会先拍照,再拨110说明 情况,然后过去扶吧。唉,好复杂 “不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人们 的行为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什么心里让他们视而不见? 是什么让他们明明很内疚却只能是匆匆的离开? 大量事实表明:遇到类似情况,人们的想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心理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心理二:担心承担责任。 心理三:不会救,爱莫能助。(不关我的事,别人的事情不要参与太多较好,还是赶紧走吧!)记者:前不久,南京闹市区一白发老人跌倒,路人围观 ,但无人敢扶,最后是路过的意大利人救了他,为什么会出 现国内民众群体性冷漠? 江畅:不

5、能完全说是因为出现案例中以怨报德的现象才 导致公众的“良知麻木”。“良知麻木”有人称其为“看客 现象”。这不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问题,应该说由来已久 ,历史文献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当代中国正处于熟人社会( 传统社会)向生人社会(公民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对于很 多国内民众而言,只要处于危困中的人不是他们的亲人或者 熟人,他们就很容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顶多在旁边 看看热闹。而且他们会觉得即使自己不伸手援助,其他人也 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会给自己在道德上留下污名。心 理 一 : 事 不 关 己 , 高 高 挂 起 。(待会我把他扶起来,他讹诈我怎么办?还不不要理他算了!)因为见到太多扶老人却被冤

6、枉还被索赔的例子,不 做“彭宇第二”,这样的言辞看似十分有理,而彭宇案 也成了很多人不扶老人、不做好 事的有力借口,类似的 理由我们可以说出很多,可是我们却不能欺骗自己,我 们真的是因为不想做彭宇第二才不扶的吗?还是我们心 底的那一点自私、懦弱?可是要知道,你今天扶起的也 许就是未来的自己,若干年后,所有人都依仗着不做“ 彭宇第二”而不去扶老人、不做好事的 时候,我们的社 会将会怎样?我们的未来又会怎样?心 理 二 : 担 心 承 担 责 任 。(惨了,到底要怎么办?我不懂怎么救他,还是让别人来吧!) 围观者众施救者少 急救不应“干着急”实际上,“扶不扶”远不止是居高临下的道德话题,更 是切切

7、实实的技术问题。来自深圳市急救中心的抽样数据显示,2012年4月10日 至4月19日短短10天内,“120”一共接报14例中青年猝死病例, 其中男性12名,女性2名。年龄最小的才22岁。而发现这14例猝 死病例的大多数是路人,报警原因多为“看见有人晕倒”。“在一些普通市民看来,急救似乎只是专业医务人员的 事,其实不然。”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训科副科长简洁表示,“ 如果当时有路人及时为这些晕倒的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就不 会错过黄金8分钟,或许还能救回几个。”心 理 三 : 不 会 救 , 爱 莫 能 助 。公开数据显示,深圳因灾害事故意外受伤或突发疾病需要 急救的人群,95%以上发生在医院外,其中有

8、60%在救护车到达时 已死亡,而最初10分钟是死亡的第一个高峰。一个个鲜活生命离去的背后,是全民急救技能缺乏的现 实。据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训部主任赵伟介绍,深圳去年全民急救普 及率约为1.5%,而这已经是“率先实现中国红十字会提出的基本目 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一份由吉林省民盟提交给吉林省政府的公开提案称, 公民急救普知识及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之一。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40%,德国更是高达 80%。而据中国红十字会的统计,截至2010年初,全国培训合格的 救护员仅有1000万名,尚不足全国人口的1%,远远不能满足社会 需求。一些医护人员告诉记者,每当12

9、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发 现,大多是围观者多,但施救者少,面对突发情况,不少群众也是 有心无力,“干着急”。心 理 三 : 不 会 救 , 爱 莫 能 助 。其实,路人的心理大都如此。 但是,切勿认为这只是路人的责任。 这是你,我,国家,社会共同的责任。道德影响:为什么人们的道德会变得如此,或许是由于物 质社会发展过快,导致道德文化建设跟不上!李明华说:“如果我们经济这条腿迈得太远,而文化这条腿还落在后 面时就要摔跤,现在确实摔跤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文化这两条腿应该是齐步走,不能离 得太远,现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幅度每年在13%14%之间, 内地也有9%10%,但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如

10、果 经济发展的增长幅度达到3%或4%,那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因 为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太快,中国道德文化建设远远落 在后面,很多东西根本无法跟上,所以要把文化提出来。”法律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展示出的特征为:法制观念淡漠, 对个人权利的边界没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导致公共意识的缺乏。正如已故社会 学者费孝通所指出,在个人权利伸张的社会,是有如一捆捆筷子组成的,整齐 有序而人人平等,有着个人权利还有对等的公共义务。而当个人对自身权益缺 乏约束,就只剩下人性中的自私,不顾他者。再在各种运动驱使之下,法制观 念的缺失,社会的无序,又使得人们的恶性缺乏约束,敲诈、好占便宜、以怨 报德,等等。发现陌生人

11、受伤时,如果不打“911”电话,可能构成轻微疏忽罪。美国一些州的法律自愿且不求奖励报酬的个人,不必为施救过程中因疏忽或不作为所造成的伤害承担责任。加拿大安大略省见义勇为法被救反污蔑他人者需要“道歉+赔偿”新加坡所以有关法律的建全 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眼下当局者的不可疏忽的大事。当然,我们在谴责这个社会的黑暗,将舆论导向那些不扶者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见义勇为的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传递着这个社会的 正能量,不至于世界被黑暗笼罩。他们有的由于道德良心上的影响,对于弱者,无法见死不救,或有的由于 良好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之下,对弱者抱有怜悯同情之心总之,他们的行为 是值得我们赞扬的。成都商

12、报(微博)官方微博转发了网友菜鸟马丁的一条微博:“ 中午12时43分,经过红星路二段,一位老先生跌倒在地,站不起 来。一位过路的年轻人停下自行车,将老人扶起,在确认老人没 什么问题后,他默默骑车离开了”。微博的4张配图中,可以看到一位身穿橙黄色T恤的小伙子扶 起一位老人的全部过程:走到侧卧在地的老人身边,搀扶着老人 的手臂扶起来,将老人扶至路边,似乎还在他耳边叮咛了几句, 之后转身离开。对于小伙子的行为,网友们纷纷赞赏:“好样的成都小伙子 ”“温暖越来越多了”不久前,成都商报记者联系到发微博的 网友菜鸟马丁,他自称姓马。马先生介绍, 这是前天中午发生在红星路二段87号门前的 事情。当时他吃过午

13、饭准备回单位,刚好看 到一位30岁左右的小伙子扶起老人的一幕。 “老人看上去有60多岁,手里拄着拐杖。” 他感觉,小伙子很细心,先在老人耳边问了 几句才慢慢把老人扶起来,临走时还叮嘱老 人要小心,随后才离开。马先生是一名摄影 工作者,出于职业习惯,他立即用相机拍下 了整个过程。“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小事里 也蕴含着感动,我传到微博上希望和大家分 享。”他说。拯救“扶不起”世风,是你,我,他的责任: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人人相互关爱的社 会; 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 感; 自觉履行

14、社会责任、不计代价与回报,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 的集中表现。拯救“扶不起”世风,是政府眼前的大事: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到相关问题出现纠 纷的时候有法可依。 加强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传递社会正能量。 塑造正确的民族价值观,一切向钱看的话,悲剧还会 发生的。拯救“扶不起”世风,是媒体不可推卸的义务: 多做宣传,让人们多看到社会好的一面,唤醒世人麻 木的内心。 舆论监督,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审核义务,保证所报道事件真实性,维护当事人合法 权益。其实该 不该扶从来都不是问题 ,敢不敢扶才是问题 。“他们已不是我们想 象中的年轻父母,他们身上有

15、 各种各样的病,甚至精神上的 病。他们恐惧,他们在大街上 被撞倒了,没看清楚是谁撞的 ,最后谁扶了就是谁。但他赖 你或许不是有意识的,就是应 急反应。扶还是不扶,这个争 论本身就没有意义。”“可能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那样的人。社会一定要有人文关怀。”“比如,老人倒了之后,为什么抓住扶 他的人不放?如果社会医疗救助体系更 加健全,看病治疗更有保障,不需要太 多花费,那么有可能老人内心也没那么 恐惧。所以,我们做判断时应该考虑人 性深层的弱点,而不是流于表面、流于 口号,变成简单的道德审判。”用强大的科学研究做支撑,不能用简单 地道德判断代替一 切。“老年人的某些行为与他们的特定心理有关。”冯双白 建议,加强针对老年人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让我们的判断有 强大的科学研究做支撑,不能用简单地道德判断代替一切。拯救社会冷漠,是所有公民、政府、机构共 同的责任。既需要司法机关在处理类似案件中维护好社会的 公平正义,也需要人们包括媒体在面对类似事例时保 持足够的理性和宽容,尽量避免让极端个案演化成全 民恐惧,进而共同让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在新时期正常成长。The End 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