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十四经脉及腧穴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483462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十四经脉及腧穴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十四经脉及腧穴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十四经脉及腧穴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十四经脉及腧穴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十四经脉及腧穴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十四经脉及腧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十四经脉及腧穴(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四经脉与腧穴针灸学简史 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一)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 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 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 等和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1973年在湖 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 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其中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 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 文献,反映了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 标志。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气

2、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论述了人体 的生理病理、诊治方法和原则,为中医学奠定了 理论体系。其中对经络的循行和病候、腧穴、针 灸方法及适应症、禁忌症等,也作了比较详细的 论述,尤其是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 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故被称为“针经”,标志着 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三)针灸学术发展时期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在魏甘露间(公元256260年), 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 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编撰成 针灸甲乙经,共收录 349个腧穴的名称、定位和刺灸法,并对各科病证的针灸 治疗进行了归纳和论述,成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继黄帝内经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

3、 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隋唐时代,针灸学有了长足 的发展,唐初时针灸已成为专门的学科,设“针师”、“灸师 ”等专业称号。隋至唐初的甄权、孙思邈,都是精通中医 各科的大医学家,在针灸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 唐代以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相继建 立了更为完善的针灸机构和教育体系,设立针科 、灸科,在课程上确立了素问、黄帝八十 一难经和针灸甲乙经为必修科。北宋的针 灸学家王惟一在经穴考订和针灸学教具方面作了 开拓性的工作,他对354个明堂孔穴进行了重新 考订,于公元1026年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雕印刻碑,由政府颁布;公元1027年,他设计了 两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供针 灸

4、教学和考试使用;这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向规 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为针灸人才的培养开辟 了新径。 明代是针灸学发展史上较为活跃的时期 ,具体的表现在对前代针灸文献的整理和 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和争鸣,创立 了丰富的针刺手法,对于没有归经的穴位 进行归纳而形成“奇穴“.代表性的医家和著 作有陈会的神应经、徐风的针灸大 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杨继洲 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 汪机的针灸问对、张介宾的类经图 翼、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针 灸大全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收集和评述; 针灸问对则对针灸学术问题设立了80 多条问答,是一部学术争鸣的著作。针 灸大成可谓是继针灸甲乙经后,针 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5、。该书是杨继洲在家传 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编 历代诸家针灸学术观点、实践经验,是后 世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 (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 清代针灸学开始走向衰退,当时医者 多重药轻针。但在这一阶段,针灸著作主 要有吴谦的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 廖润鸿的针灸集成及李学川的针灸 逢源(记载穴位361个),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制定了 发展中医的政策,中医针灸事业出现了前 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 中医院校、中医医院和研究机构,针灸学 作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针灸科是 必设的科室。经穴解剖概况 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进 行

6、的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究,初步证 实了穴位同神经、血管、肌肉、肌腱之间 的关系。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例1: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十二经324个穴位的解 剖研究表明,其中323个穴位(占99.6%) 均与周围神经有关。 例2:徐州医学院的研究也证实,全身361个穴 位中,靠近神经主干者205穴(占56.8%) ,其中靠近皮神经主干者104穴(占38.8% ),靠近深部神经主干者122穴(占33.8% ); 例3: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个穴位的解剖 观察表明,针刺进穴位后直接刺中神经干 者152穴(占49.19%),针旁0.5厘米内有 神经干者157穴(占50.81%)。 穴位与非穴位比较

7、,非穴位区神经干支比 穴区较少。例:Nakaz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 肤组织中神经纤维数量作光镜、电镜观察 ,并经计算机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 度之比为7.225.26(约1.4倍)。 穴区与非穴区比较,穴区的皮肤、皮下、肌层等 不同层次内所包含的特异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神经束和神经丛等神经装置要丰富得多例: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 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 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一个感受器所支配的皮 肤表面面积在穴区仅为2.80mm2,而非穴区为 12.83mm2,两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穴位与血管(blood vessel

8、)的关系也很密切 ,仅次于周围神经。 例1:徐州医学院研究发现全身361个穴位中, 靠近动脉主干者58穴(占16.1%),靠近 浅静脉干者87穴(占24.7%) 例2: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穴针下结构的 观察也表明,针刺入穴位,针下正当动脉 干者24穴(占7.26%),针旁有动、静脉 干者262穴(占84.36%) 例3:大连和福建医学院也有类似研究,结果 大致相同 穴位与肌肉、肌腱 人体55%穴位正位于 肌肉群上,肌肉外包裹着深浅筋膜,针刺 必须穿过筋膜到肌肉组织中,因而提出穴 位即肌肉反应点。 占经穴总数62.5%的穴位是在肌肉分界处 有神经干支进入的部位,还有37.5%的穴 位则多位

9、于肌肉、肌腱之中或其起止点上 。 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 ,迄今没有找到目前尚未认识的特殊结构 ,所见到的都是神经、血管、淋巴、肌肉 、肌腱等已知结构。故有学者提出穴位是 由多种组织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构筑”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与非穴 位处相比,在已知组织的配布上存在着某 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 十四经脉的循行路径及穴位手太阴肺经时间:3:005:00 (寅时) 起止穴位: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左右各有11个穴位 功 能:控制呼吸系统 失调时症状: 气管、肺不舒服、心悸、 喜吃淡味、耐心差、肤色差手阳明大肠经时 间:5:007:00

10、 (卯时)起止穴位: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左右各有20个穴位功 能:调节消化系统失调的症状:手臂酸痛、易胖、肩井酸 痛、鼻子不适、口干、口臭、颈肿、便秘、眼睛发黄 皮 肤:肤色暗陈、斑明显、过敏足阳明胃经时 间:7 :009:00 (辰时 )起止穴位:起于承泣穴,止于历兑穴左右各有45个穴位功 能:调节胃的功能、研磨食物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不适、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足太阴脾经时 间:9:0011:00 (巳时)起止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左右各有21个穴位功 能:调节消化、免疫系统 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敏、拉肚子、便秘、月经不调手少阴心经时 间:11:

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左右各9个穴位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肌肉充血手太阳小肠经时 间:13:0015:00 (未时)起止穴位: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左右各有19个穴位功 能:控制小肠的功能、营养的吸收失调时症状:肩颈酸痛、僵硬、耳部不适、听力减退、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时 间:15:0017:00 (申时 )起止穴位: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 左右各有67个穴位功 能:调节呼吸、循环、消化、吸收、泌尿系统失调时症状:头痛、眼力不佳、腰酸背痛、泌尿系统问题 、易浮肿足少阴肾经时 间:17:0019:00 (酉时 )

12、起止穴位: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左右各有27个穴位 功 能:控制全身的功能失调时症状:水肿、尿酸增高、泌尿系统差、生殖系统差、血压高或低手厥阴心包经时 间:19:0021:00 (戌时)起止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 中冲穴左右各有9个穴位功 能:可控制心脑血管疾 病失调时症状:心悸、高血压手少阳三焦经时 间:21:0023:00 (亥时 )起止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穴左右各有23个穴位功 能:统管免疫系统和淋巴系统失调的症状:抵抗力低下、易感冒足少阳胆经时 间:23:001:00 (子时 )起止穴位: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 左右各有44个穴位功 能:与肝相表里,主消化系统失调时症状:胆汁分泌异常、脂肪代谢差,形成肥胖症、肩部酸痛、偏头痛、失眠、多梦足厥阴肝经时 间:1:003:00 (丑时)起止穴位: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 左右各有14个穴位功 能:控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失调时症状:口干、眼力不佳、消化不良、恶心、性器官疼痛任脉起止穴位: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为单穴,一穴一名,共有24个穴位督脉起止穴位:起于长强穴,止于龈 交穴 为单穴,一穴一名,共28个穴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