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79439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指导老师:张振忠 教授主讲人: 赵宏波心悸一 概念二 从病因病机谈论治三与怔忡的鉴别一概念俗称“异常心跳”、“心慌”,相当于西医 的心律失常,而不具体指哪一种。临床上一般多呈阵发性,常有情志激动 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二 从病因病机谈治法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心脏而言,正气包括心脏的气、血 、阴、阳。1心气虚:指平素心虚胆怯之人,常由于受到惊恐 ,使心惊神昏不能自主。此类人多合并胆气 虚,故合称为“心胆气虚”证。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配合以精 神情绪的放松。方药:安神定志丸化裁方解:1 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安神,2 朱砂、茯神、菖蒲、

2、远志安神定志,3 人参益气养心。2心血虚:原因:失血过多;贫血;久病体 虚;情志因素,过思伤脾,耗伤心血,脾 胃运化功能障碍,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 全身气血不足,心血不足。临床表现:心悸+血虚证血虚证:头晕眼花,面色不改,倦怠 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化裁方解:1以当归、龙眼肉补血;2气血同源理论,用人参、黄芪、白术 补气以生血;3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配以白术、人 参健脾生血;4因上述多为滋补之品,故配以木香行 气,使补而不滞;5兼以酸枣仁、远志等安神定志之品。3心阳虚;原因:素体阳虚,久病阳气衰弱,临床表现:心悸+阳虚证阳虚证:形寒肢冷,畏寒喜温,面色

3、 苍白,舌质淡白,脉沉细。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解:方中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 骨牡蛎安神定悸 变证:心阳虚日久导致水饮凌心,原因:水为阴邪,赖阳气运化,阳虚不 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与心。临床表现:心悸+阳虚证+水湿证水湿证:胸脘痞满,小便短少,渴不欲 饮,或伴浮肿。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方药:苓桂术甘汤化裁方解:桂枝、甘草以通阳化气,茯苓、白术以健脾去湿。4 心阴虚:原因:久病体虚;热病日久,伤及阴 液;房劳过度,肾精亏虚;伤及肾阴。临床表现:心悸+阴虚证阴虚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 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化

4、裁方解:生地、玄参、天麦冬养阴清热,当归、丹参、人参补血养心;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养 心安神。 5心血瘀阻:以上四型均可导致心血的瘀阻,阳气 不足,血运无力,阴虚内热,心血不足,均 可导致心血瘀阻,因此临床上在活血化瘀 的同时,积极寻求病因,力求标本兼治。临床表现:心悸+血瘀证,血瘀证:痛有定处,肌肤甲错,口唇 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方解:桃仁、红花、丹参、赤勺、川 芎活血化淤;“气行则血行”,香附、青皮 、延胡索行气止痛。 三 怔忡为心悸之重者,与心悸的鉴别如下:1从病因上讲,心悸多由情志、饮食、 劳累等外因引起发作,而怔忡则可自发

5、;2 从病程上讲,心悸来去迅速,怔忡发 病较慢,病程持久;3 从病情上讲,心悸病情较轻,全身情 况较好,怔忡病情较重,全身情况较差。联系:心悸日久可以发展为怔忡。胸痹一 概念二病因病机三从病因病机谈治法一:胸痹概念:胸即“心胸部”,痹即“痹阻”,“不 通”之义。相当与西医的“冠心病”,临床 表现为胸部闷痛、短气、喘息,甚则胸痛彻 背。 二 从病因病机谈治法:仍旧从心脏的气、血、阴、阳来辩证。1心气虚: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老年人肾气渐衰,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故影响心气虚。临床表现:胸痛气短+气虚证气虚证:少气懒言,身疲乏力,头晕目眩 ,遇劳则甚,舌偏红,脉细弱无力。治法:补气活血方药:生脉散

6、化裁方解:以人参补益元气,消除气虚症状,以五味子养心安神。2心血虚:病因前节所述临床表现:胸痛气短+血虚证治法:补血活血方药:归脾汤化裁方解同前3 心阴虚:病因前节所述 临床表现:胸痛气短+阴虚证 治法:滋阴益肾,活血化淤。 方药:左归丸化裁 方解:熟地、山茱萸、枸杞以滋阴益肾,山药、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 源。4 心阳虚:病因如前临床症状:胸痛气短+阳虚证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方解:以附子、桂枝温壮真阳;人参大 补元气;熟地、山茱萸、杜仲以补益肾精。变证:阴寒凝滞证: 原因:阳气不足,稍有寒邪感受,即凝 于心脉,寒性收引,导致血行不畅,发为胸 痹。 临床表现:胸

7、痛气短+实寒证 实寒证:畏寒身凉,四肢厥逆,面色苍 白,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方药:栝楼薤白散化裁方解: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加入 白酒助其温阳作用,栝楼:化痰散结,泻满降逆。痰浊壅塞证:原因:胸阳不振,水湿失运,故见 痰浊盘踞,痰阻致气滞血瘀,血行不畅, 故见胸痛、气短。 临床表现:胸痛气短+痰湿证。 治法:通阳泻浊,豁痰开结。方药:栝楼薤白半夏汤化裁方解: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半夏:化痰降浊;栝楼:开散胸中痰结。5心血瘀阻:病因同前临床表现:胸痛气短+血瘀证治法:活血化淤,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化裁方解:当归、川穹、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因“气为血之帅”,

8、柴胡主升,枳壳 主降,两者一升一降,共同调整气机。郁证一概念二病因病机论述 三治则四辨证论治 一 概念郁即“抑郁”之义;特征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胁肋胀痛,以及咽中如有 异物梗阻等。 二 病因病机论述:实证:病因多为情志不舒,因肝失条达, 故临床多表现为肝气不舒,肝气郁结,因肝 经走两胁,故见两胁胀痛;肝郁及脾,脾失 健运,蕴湿生痰,故成痰郁;痰阻于咽喉, 故见咽中有异物梗阻;湿热日久可以化热, 加之气滞日久亦可化火,故见火郁。虚证:病久未愈,则肝郁抑脾,耗伤 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 故见心神不安。二治则:辨明虚实,实证以舒肝理气为主,依 病情分别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之剂,

9、虚证则以益气补血扶正为法。三辨证论治:实证:1 肝气郁结多见于女性,多发生于生气后或受到 精神刺激后,临床症状:肝病症+气滞证肝病症:胁肋疼痛,情志不舒。气滞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腹胀 纳呆,苔薄腻,脉眩。治法:舒肝理气解郁方药:柴胡舒肝散或越鞠丸化裁。 方解:柴胡、枳壳、香附舒肝行气解 郁,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化瘀止 痛。2 肝郁化火:临床表现:肝病症+火热证 肝病症:胁肋疼痛,情志不舒。 火热证;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大便 秘结、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郁和胃。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化裁。方解;丹皮、栀子清肝泻火;柴胡、薄荷舒肝解郁;当归、白芍、白术活血养血。 3 气滞

10、痰郁:临床表现:肝病症+痰湿证 痰湿证:同前 治法:化痰利气解郁。 方药:半夏厚朴汤化裁 方解:半夏、厚朴、茯苓降逆化痰 ;紫苏、生姜利气散结。 虚证:1 忧郁伤神:又称“脏躁”,多发于女子,临床表现:精神忧郁,心神不宁,悲 忧善哭,时时欠伸,舌质淡,苔薄白,脉 眩细。治法: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方解:甘草缓急,养心润燥,益心气, 安心神。2心脾两虚:因心主血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故临床上表现为气血两虚证。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化裁3阴虚火旺:临床表现:肝病症+阴虚证治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方药:六味地黄丸化裁方中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加柴胡 、山

11、栀、丹皮以清泻肝火。不寐一 概念二 病因病机 三 从病因病机谈辨证论治一 概念:俗称“失眠”,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 为特征。 二 病因病机三 1 情志所伤 四 2 饮食不节 五 3 病后、年迈 六 4 禀赋不足,心虚胆怯 三 从病因病机谈辨证论治:1 情志所伤A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 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则不寐。产生:肝郁化火证临床表现:急噪易怒,不寐多梦, 耳赤目鸣,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眩 而细。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去掉木通) 方解: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柴胡舒肝解郁;当归、生地养血滋阴柔肝;另外可加入茯神、生龙骨、生 牡蛎镇心安神。 B 五志过极

12、,心火内炽,心神扰动 而不寐。 心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躁扰不宁, 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 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宁心。方药:朱砂安神丸化裁方解:黄连清心,当归养血,生地 滋阴,朱砂安神。加黄芩、山栀、连翘,加强 本方清心泻火之功。2 饮食不节:“胃不和则卧不安”,宿食停滞,脾胃受 损,酿生痰若,胃气失和。痰热内扰证临床表现:胸闷心烦不寐,泛恶,嗳气 ,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药:温胆汤化裁方解:半夏、陈皮、竹茹化痰降逆;茯苓健脾化痰;枳实理气和胃降逆。3 病后、年迈A 久病、年迈易致血少,心血不足, 心失所养,故

13、见不寐。心脾两虚证:临床表现:不寐+气虚证+血虚证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方解:同前B 年老、久病、房劳过度易肾虚,肾阴 不足则易生内热,内热扰动心神,故见不寐 。 阴虚火旺证 临床表现:不寐+阴虚证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方药:六味地黄丸 方解;同前4 禀赋不足,心虚胆怯心胆气虚证:临床症状;失眠、胆怯心悸、触事易 惊,舌淡,脉眩细。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和酸枣仁汤眩晕一 概念二 历代医家的认识三 病因病机四 从病因病机论述辨证论治 一 概念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 证。“眩”即眼花,“晕”即头晕。 二 历代医家的认识: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

14、肝”。“髓 海不足”。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 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 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 了“无痰不作眩”。明代张景岳谓眩晕“虚者居其八九”。三 病因病机:1 肝阳上亢: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 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 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 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 健运水谷,生化气血,气虚则清阳不升,血 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3 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 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 ,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 耗,不能生髓,而脑

15、为髓之海,髓海不足 ,上下俱虚,发生眩晕。4 痰湿中阻:嗜酒肥甘,伤于脾胃, 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 起眩晕。 四 从病因病机论述辨证论治:1素体阳盛,肝阳上亢风阳上扰证: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目胀, 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 梦,腰膝酸软,舌红苔黄,脉眩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方解;天麻祛风潜阳,止头痛、眩晕,钩藤清热熄风降火,石决明清肝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杜仲 、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清 热活血。 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肝火上炎证临床表现: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

16、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眩数。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方解: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柴胡、甘草舒肝清热调中,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2 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 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生 化气血气血亏虚证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 则发,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归脾汤方解;同前3 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 ,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 耗,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 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 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眩细。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方药:左归丸方解;同前4 痰浊上蒙证临床症状:头重如蒙,视物旋转,呕吐 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4 治法:燥湿祛痰 5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6 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 7 白术健脾祛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