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473346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经》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经》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经》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经》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经》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经》(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两首实验学校 白改敏 2013年12月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 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诗歌(又 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 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 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 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j s宗庙的舞曲歌辞。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赋 、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

2、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 “六义”。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雅”:“颂”:2、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歌谣。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以彼物比此物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诗经六义:风、雅、颂、 赋、比、兴2、诗经三大内容: 风(民间歌谣) 雅(宫廷正乐) 颂(祭祀歌辞)3、诗经表现手法: 赋(对事物直接陈述) 比(比喻) 兴(即起兴、联想。以其它东西引出所咏之物。)关雎关雎诗经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

3、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3、掌握部分文言实词。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 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 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 ,憔悴而死。,憔悴而死。突破字词难点:u注意下列句中不同颜色的词 :在河之洲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黄河(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配偶(与“逑”字面完全不同)寻求(与下文“采”“芼”有动作上的先后)时时刻刻都在追求思念(今指衣服或“吃”)弹琴鼓瑟,亲近(名词作动词用)拔取敲钟击鼓,使快乐(使动用法)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水

4、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各章的大意:各章的大意:u第一章:写诗人看到洲上一对雎鸠,而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佳偶。u第二章:姑娘劳动的优美身姿,让诗人日夜追求u第三章:诗人追求失败后忧思想念的情况。u第四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u第五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u 它是描写男

5、子 追求女子的一首古 老的情歌,感情质 朴纯真,语言朴素 优美,韵律和谐, 意境优美。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 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在河之洲。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左右采之。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课文内容填空:一、托物起兴:“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 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 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 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 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 理想的伴侣呀!后文又多次以

6、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二、韵律和谐:1、 运用重言(关关)2、运用双声(参差)3、运用叠韵(窈窕)4、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 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 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 边。秦风“芦苇”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 ,逆流从:追寻阻:艰险溯 游:顺流而下宛:好像、仿佛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7、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湄:岸边,水草交 接的地方跻:高坻:水中高地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 他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他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 他在水中伫立。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始 ,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 ,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

8、娘正向水边走 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 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 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 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 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 折回来去追寻好,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 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 满了喜悦。全诗三章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 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 情。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 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 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蒹葭结构内容一、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 么美呢? 音乐美和形式美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9、采、已、涘、右、沚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 点。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 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 (赋) 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无结 果) 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 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 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二、体会诗中的情感 (1)思念向往。 (2)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2、外在的行为

10、往往是内心情感的折射, 除此以外,诗人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什么 来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 物描写对诗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 作用呢?A、诗中哪几句是写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 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 是写景.B、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 中哪种表现手法? 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 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 气氛,烘托情感。 C、它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呢 ?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意 境? “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 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 ,它与秋水结合,往往能营造出凄凉萧瑟 、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

11、迷离的秋 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 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D、为什么选择蒹葭? 另外,芦苇的特点是纤细修长,柔而坚 韧,诗人对“伊人”的情感不正是柔情似 水而又坚贞不渝的吗。 三、想象“伊人”的形象 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 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 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 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 就是美丽高洁的? 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 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 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 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 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四、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 因为伊人身份、面

12、目的含蓄朦胧,千百 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 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 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 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 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 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 亡国之祸。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 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 意。(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

13、可即的 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 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五、请大家用一个词概括出诗人 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憧憬)的感情;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焦急)的感情;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失望)的感情。 全诗寄托了诗人细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这也 展现出全诗除了具有 音乐美 绘画美 情感美诗的主 人公是怎样 一个形象?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而上下求索,不怕艰 难险阻,矢志不渝的 青年。诗中描写了哪 些意象?特点是什 么小组 讨论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二、伊人在水中央三、上下求索的青年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 )可望不可及执著追求特点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 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 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 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 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