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2014年高考调研测语文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47315 上传时间:2017-08-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5.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口市2014年高考调研测语文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海口市2014年高考调研测语文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海口市2014年高考调研测语文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口市2014年高考调研测语文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口市2014年高考调研测语文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 14-02-128C海口市 2014 年高考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表述错误。原文 “字的表意尽管不再与生孩子相关,但也不限于记录语言的符号”, “字”除了作为符号外,还 有其它意思) 2.B(曲解文意。原文 “还因为汉字本身具有”,只作为一个原因,并没有说是“主要原因”)3.C(表述有误。原文 “将蔡襄、沈 辽、黄庭坚、苏轼以及自己的书法分别称为”表述的顺序颠倒了)4.C(直:通“ 值”,价值)5.C(是说李崇矩得以免罪;是周祖的善行; 表现李崇矩采用 怀柔政策,收服黎人)6.D(“把自己的 财 物遗落在洞穴中” 分析有误。原文 “崇矩

2、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 这里的“遗”应该翻译为“赠送 ”,不是 “遗落”)7.(1)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辅助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 (注意“戮力”“奖”“构”“罹” 的翻译,注意 “为所”被动句式)(2)趁机上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护送灵柩回到京师。 ”(注意“因”“槁”“愿”“ 榇”的翻译,注意判断句式)参考译文:李崇矩字守则,是潞州上党人。年幼时孤贫,有善行,为乡里人所推服。汉祖在晋阳起兵,驻扎在上党,史弘肇当时任先 锋都校,听 说 崇矩的名声,召来任为亲吏,乾祐 初年,史弘肇 总

3、领禁兵兼任京城巡检,常常残杀军民,身边的部属害怕,慢慢都离开了他,只有李崇矩事奉他越发谨慎。弘肇被 诛杀时,得以身免。周太祖与弘肇向来交情很好,即皇帝位后,访求弘肇的亲属故交,找到崇矩。对他说:“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辅助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你是史氏家的故吏,请你替我寻找他家的近属,我要怃恤他们。 ”崇矩推荐史弘肇母亲的弟弟福。崇矩 历来主持他家家事,把财产都收集拢来交 给福,周太祖 赞美他,把他收用在世宗军中。宋朝初年,李筠叛乱,任命崇矩率领龙捷、 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驻屯河阳,率 领所部进攻大会砦,攻克下来,斩敌五百人。改任泽、潞

4、南面行营前军都监,与石守信、高怀德、罗彦瑰在碾子谷共同大败李筠的部队。泽、潞平定时,派崇矩先入城,收管 图册,管理府库。趁机上 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 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 护送灵柩回到京师。 ”皇帝答应他的要求,赏赐很多。部 队回到京城,正遇判三司张美出任地方官,朝廷任命崇矩 为右监门卫大将军。开宝初年,跟从皇帝征伐太原。军队班师回朝途中,任命崇矩为后殿。 驻扎在常山,染上疾病,太祖派太医诊治,命他乘凉 车回京城。崇矩叩头说:“ 凉车是天子的座车, 让我乘坐此车是加速我的死亡啊!”坚决谢绝得免。太平兴国二年夏天,黄河河防常常决口,诏令崇矩乘驿马从陕到沧、棣,巡视河堤。这年

5、秋天,出京任邕、贵 、浔、宾、横、 钦六州都巡检使。不久,改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部下军士都害怕他,崇矩拿出所有的器皿金帛,一共值钱 数百万,全部分 给军士们,他们才被感动。当时黎贼扰乱,崇矩到他 们的洞穴一一加以抚慰,把自己的 财 物赠送给酋长,黎人都感德 归附。换任回朝,授任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3 页】 14-02-128C雍熙三年,命他代替宋偓,任判右金吾街仗兼六军司事。端拱元年,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尉, 赠谥号为元靖。崇矩禀性忠厚寡言,非常重视兑现诺 言。曾 经在史弘肇手下做事,等到弘肇去世后,看 见弘肇的子孙,一定隆厚地礼遇他们,救 济

6、他 们的困乏。8.“绿 暗”即绿色暗淡之意,为三月日暮的汀洲涂上一 层阴沉的底色, (2 分)使人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画面,营造出一派清幽的气氛, (2 分)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1 分)9.这首词抒发了一个游子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 (2 分)词的上片通过落花、 风帆、木兰舟、春水、夕阳等物象,结 出一个“愁”字。 (2 分)下片将“愁” 具体化, “灞桥”“美人”“青鸾”“ 行人”“飞梦”,不 仅表达了游子的江湖飘泊之感慨,而且 传达出怀念亲 人、音信 难通的愁苦。 (2 分)10.(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3)满座重闻皆掩泣

7、 江州司马青衫湿11.(1)选 E 得 3 分,选 B 得 2 分,选 D 得 1 分;选 A、C 不得分。 (D 分析不全面,当他知道大黄性格形成与车前草有关时, “他觉得脑子里有面铜锣在使劲地敲,震得他神经怦怦跳”,此处是受到震撼,最后才是清醒。A 表述有误 。他挪用公款之事在前,车前草去世在后。文中 “如今猪耳 朵死了,喜乎?乐乎?他说不清楚。 ”所以朋友之戏谑也不能证明“他” 就是“幸灾乐祸不道德之人”。C 分析有误。这应该是“老车”对春风得意的“他” 的警告,或者是一种职业习惯)(2)形象方面:文章花大量笔墨写大黄,塑造了大黄的性格,而大黄的性格与车前草相似,用大黄来映衬“车 前草

8、”,更能突出“ 车前草”的形象特点。情节方面:插写大黄的经历,一方面可以凸 显“他”心态的变化历程充实文章内容;另一方面能使小说给人“峰回路转” 的感觉,增强可读性。 (每点 3 分)(3)正直, 铁面无私; 淡定,波澜不惊;以身作则,教育和影响他人。 (每点 2 分)(4)使小说主题鲜明、深刻。文末点出“车前草”平凡而富有药用价值, 实则含蓄地揭示车前草式人物的社会意义。使结 构完整、 严谨。照应文题,同时呼应上文“大学里,他学花卉专业,对花啊草的,精通。 ”一句。大黄之事深深触动了“他”,使“他” 对车前草重新认识。 使人物形象明朗、突出。 这里表面上是介绍植物车前草的作用, 实际上借“他

9、”之口对纪检组长车前草人生价 值进行高度评价。使故事情节陡转、平中见奇。最后“他”对车前草的情感 发生了变化,由仇恨到清醒,终 于有了清晰的认识。12.(1)选 E 得 3 分,选 B 得 2 分,选 D 得 1 分;选 A、C 不得分。 (D 表述不够准确,在作者眼中,同为至人的梁漱溟和鲁迅,作文学的方式与表 现出来的性情不同,是 为了更加突出表 现梁漱溟精神品格,这是正衬。A 理解有 误。原文“ 在人格上不轻易怀疑人家,在 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 这是梁漱溟的处世原则,不能区分理解为对人对已如何。而且后半句表述不正确。C 分析错误。 该文行文思路主要是按梁漱溟精神品格的几个方面横向而写的

10、)(2)在人格上不轻易怀疑人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谦虚谨慎;超凡脱俗,坦然面 对生死;不畏强暴,追求崇高气 节;敢于 为民请命,犯 颜进谏;(6)率直、坚韧。 (每点 1 分)(3)文中多次引用梁漱溟的话,直接表现了梁漱溟的性情与精神品格; 引用学生的看法和马歇尔的评价,突出梁漱溟的人格魅力与历 史功绩;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 观点,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每点 2 分)(4)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独特参与者,他一生追求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的去向 问题。在白色恐怖时期,他 发表了 民盟秘书长的谈话 ,不畏 强暴,连喊百声“取消特务”。 他关心乡村建设运动,在政协会议上,

11、发言批评 政府的农村政策,陈述“ 工业化大刀阔斧, 农村却被忽视”的看法。 他坦然面对生死,【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3 页】 14-02-128C赞同佛家不求生、不求死的态度;对 养生之道,他 认为“ 好恶相喻,痛痒相关”,清心寡欲,坚持素食七十多年。他开创了现 代新儒家学派,并坚韧地在政治核心做文学。他书写“情贵淡,气 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的座右铭,在一生中积极践行, 对于文革遭遇,他能淡然面对。 (任意答出四点,意思对即可)13.B(B“和风细雨”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A“八面玲珑”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

12、面面俱到。这里用错对象。 C“不忍卒读 ”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这里望文生 义。 D“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停止。这里褒义贬用)14.D(A 成分残缺,在 “招调入户”后加 宾语“ 的优惠政策”。B 语序不当, “我国”应放“现存” 之前。C 句式杂糅。正确表述为: “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是等不文明驾驶行为”或者是 “交通事故多是所导致的。 ”)15.C(这个语段围绕汉字而言,先指出它的内涵,再谈它的形成,最后 总结它是集形、音、 义于一体。排序时注意关联词语“甚至”“但”“所以”等词的搭配和句间一些词语的照 应)16.结果纠缠在丑中 最后都盛了痛 自己就要清楚多少(语意完

13、整连贯,逻辑严密即可)17.(1)拒之门外(2)节日年关,把住廉政之门,将不正之风拒之门外。18.参考 2013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写作提示这则新材料作文,前两段文字分析歌曲和电视节目受人喜爱的原因,从而引 发人们对青春、对亲情的反思。第三段文字很显然 扩大了这个“反思”的范围,信仰、道德、好空气都成了我们需要的反思的内容。多反思信任去哪儿了、原则去哪儿了、底 线去哪儿了、 亲情去哪儿了、乡愁去哪儿了、血性去哪儿了实质上,这种反思是 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 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 够诗意栖息的企盼。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人们在反思中完善,社会在反思中前行,国家在反思中文明。作文时, 选取一种或几种 现象去反思,揭示其实质,并号召人们能够在反思中行动,最后改变自己,乃至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