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472481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8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讲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17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讲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17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讲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17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讲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17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讲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讲(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一讲(一)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5),原名 杨成业,194 1年生于北平一个 没落官僚地主家庭。1928年考入 北平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后 来因家庭破产而失学,曾经当过 小学教员、书店店员。曾在北京 大学旁听,并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逐步参加了革命活动。 1957 年完成了青春之歌写作,后 创作了青春之歌的续集芳 菲之歌和英华之歌。 另有 长篇东方欲晓,短篇小说集 红红的山丹花,散文集自 白我的日记等。 一、杨沫的成长小说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1958年出版,多 次重印、再版, 共出版四百多万 册,还被翻译成 英、法、日、俄 等十余国文字, 产生了极大影响 。

2、查 看 原 始 图 片 。 青春之歌是新中 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学 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 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 作品描写从“九一八”事变 到“一二九”运动期间的中 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面 貌,刻画了以林道静为中 心的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 的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壮丽的革命学生 运动。(二)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抗包办婚姻,追求个性解放。林道静生长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中,她的生 母却是一个受尽凌辱的雇农的女儿。童年生活 养成了她孤独、倔强、富有反抗精神的性格, 培养了她最初的正义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她为抗婚离家出走,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 路,然而残酷的现实使她的希

3、望破灭,最后只 能以死抗战。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写 照。 第二阶段:走出虚幻的爱情之梦, 踏上革命人生之途。林道静在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斗争中 得到了余永泽的帮助,在共同的文学爱好 中,他们产生了感情。但是她发现,与余 永泽的婚姻不是她理想的生活追求。在共 产党员卢嘉川的启发教育下,通过对马列 主义的学习和实际斗争的锻炼,她克服了 软弱思想,和余永泽彻底决裂,走上了 革命的人生里程。 原因有二:其一,思想观念上的分歧。林道静要求 真正的自立,包括经济的独立和人格的独立 ,余永泽则只是希望她成为自己温顺美丽的 妻子;其二,人生道路选择上的矛盾。在中华 民族处于救亡图存的危急时代里,林道静不

4、安于躲在爱的梦幻中卿卿我我,渴望投身到 救国救民的斗争中去,余永泽却热衷于钻在 故纸堆里做学问,关心的是个人的前途和利 益。第三阶段:在斗争的风雨中成长, 在血与火的熔炼中成熟。卢嘉川的被捕,终于使林道静 摆脱了感情的羁绊,走上了革命的 人生之途。在经历了无数次艰难的 考验和痛苦的磨砺以后,她成为了 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青春之歌青春之歌剧照剧照(三)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林道静形象,是我国三十年代革命知识青年的一个 典型。她是从反抗封建家庭、追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 族的解放、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 大众奋斗;从一个带有个人英雄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狂 热、幻想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的

5、无产阶 级先锋战士。林道静的道路在知识分子的革命人生中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林道静的形象告诉人们: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是 没有出路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投身到革命斗争的 洪流中去,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解放 联系在一起,才有光明的前途。(四)其他人物形象卢嘉川是一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英俊、潇洒,对生活有火一样的热情,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牺牲精神,是林道静的革命引路人、楷模和偶像。江华工人出身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他沉着、稳健、质朴,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实际精神,在他的帮助下,林道静把革命的热情、理想逐步地融入到了革命的实践活动中。 林红兼具卢、江二人的精神、气质。作为一位女性职业革

6、命家,她将革命者、妻子、母亲的的丰富性格融为一体。她的壮烈牺牲,使林道静实现了精神的涅槃。 余永泽埋头学术,热衷于成名成家的个人主义者。王晓燕善良的女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觉醒,最终勇敢地走上革命道路 。 白莉萍女知识分子,曾追求革命,却经受不住物质生活的诱惑而堕落。 许宁软弱的知识分子,在革命道路上,逐步克服了自己的软弱、动摇。(1)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青春之歌是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成长史的 成功演泽,体现发主流政治话语对知识分子改造 的设计与要求。小说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由 小资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转变的典 型。 (2)另一种解读 A.自叙传的色彩使小说具有抒情美。糅合个人经验 写

7、主人公,对个人情感、心理的抒写细致真切。女性情感的视角使小说充满人情味。从女性作家 的心理体验出发,小说成为主人公女性心理的“ 自我表现”。B.一种“情爱叙事”的解读,使“政治小说”与“ 言情小说”获得神奇的组合。(五)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A.规模宏大,结构精巧。以林道静的成 长过程为线索,串联起三十年代广阔 的社会生活。 B.人物心理刻画刻画细腻、准确,描写 深刻。对林道静、余永泽爱情婚姻生 活的细节描写中,人物的感情、心理 的刻画都生动。 C. 善于将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和人物内心 世界揭示融为一体,使人物性格更加 鲜明。塑造了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知 识分子形象。 (六)青春之歌创作成功的原因青春

8、之歌的成功在于:作者将作为知 识分子的自我的人生经验,个人的成长经 历,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方法织入到 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如何由“小资产阶级” 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宏大叙事之中 ;其织入方式主要是将最具个人化气质的 爱情叙事与政治叙事进行巧妙的缝合,在 经验与超经验之间建立暗喻转换的关系, 使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爱情经验与革命知识 分子的成长历程统一起来。(七)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1959年,报刊上展开了对青春之歌的讨 论。郭开发表文章对青春之歌提出批评。认 为 “书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作者是站在小资 产阶级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 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林道静这一人物严重地

9、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大多数人不同意郭开的 意见,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茅盾、何其芳 也撰文给予青春之歌以热情的肯定。作者受到这场讨论的影响,六十年代对青 春之歌作了大的修改。修改版从整体上说,思 想和艺术成就不如原版。一个国家的寓言林道静成长中与三个男性的隐喻实际上,林道静是被动的,在小说中,是处于被看、被改造、被男性 愿望改造,其成长过程是在被三个男性的拯救、唤醒、肯定中完成的。 余永泽骑士英雄,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生命 中爱与美的意识人性、人道主义;卢嘉川革命知识分子,精神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阶级 意识(斗争),精神的拯救;江华工人阶级,革命的英雄。林道静的并

10、肩战斗者,在卢嘉川精 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林道静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在每个阶段都是通过男人来界定、建构和阐 释的。三个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林道静,要在 精神上占有她,但所使用的方式和话语又有所不同余永泽西方的人道主义话语,如个性解放、反传统道德、女性独立;卢嘉川、江华马克思主义话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林道静的成长路 。 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的成长过程, 她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在中国现代史上,充满着人道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矛盾 ,构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基本的冲突。最后,卢嘉川、江华拥有了林道静, 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中国。 二、峻

11、青的小说创作(一)作者简介峻青,1922年出生于山东海阳 县一个贫农家庭。亲历战争生 活创作的黎明的河边、 老水手爷爷、党员登记表 、最后的报告 马石山 上、 等,另有散文集秋 色赋、欧行书简。小说记叙了 通讯员小陈及 其家人为了掩 护武工队过河 ,与敌人展开 殊死搏斗的故 事,歌颂了人 民群众对革命 所做出的巨大 奉献。(二)黎明的河边简介(三)艺术上的主要成就:1、情节曲折紧张,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夜雨逢敌、迷路、过江无船、狙击追兵,小陈 一家以生命掩护我渡河2、注重对环境气氛的渲染漆黑的夜,倾盆大雨,暴涨的河水。险恶的环 境,加剧了故事的紧张气氛。3、 “激昂悲壮”的革命英雄主义情调炮火硝烟

12、的斗争环境、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 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使他的作品弥漫着激昂悲壮 的革命英雄主义情调。(四)峻青小说创作特色在峻青的小说创作中,描写革命战争年代斗 争生活的小说是其创作的主要成就,这些革命战 争题材小说的创作具有如下以下特点:1.峻青的小说大多具有单纯集中的情节结构。 黎明的河边叙述了交通员小陈一家护送武工 队干部过河的壮烈故事,在脉络清晰单纯集中的 情节中,讴歌了为革命而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 党员登记表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淑英为保存一 张全区的党员登记表,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 。 2.峻青的小说刻画了诸多感人的英雄形象。 在塑造人物方面,作家往往让人物在血与 火、生与死的严酷斗争

13、中经受考验,从而 刻画出他们无比坚贞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 身精神。为护送武工队干部而牺牲亲人与 自己的交通员小陈。 3.峻青的小说在写实中融入了浪漫色彩。峻青的小说常常以其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为素 材,以写实的笔调构成其小说的基本风格 ,但是情节常常具有传奇色彩。三、王愿坚的小说创作1.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诚人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 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 的主题,以速写式的手法展现革 命生活。作品主要有:党费 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妈妈三人行亲人支 队政委普通劳动者。2. 重要作品简介党费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的艰苦岁月里,共产党人坚持斗争、 英勇牺牲的悲壮

14、故事,刻画了女共产 党员黄新的感人形象。这个小说后来 曾被改编为电影党的女儿,还被 改编为歌剧和其他戏剧上演,产生了 很大影响。歌剧党的女儿七根火柴写无名战士以顽强的意志与死神搏斗, 直到把存留的七根火柴交给战友,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粮食的故事中共产党员 郝吉标为了保护送给红军游击 队的粮食,让自己的儿子引走 敌人,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 承受了常人难以体味的极大的 精神痛苦。3.党费等小说的艺术特征王愿坚的小说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他选择和表现了一些极可珍贵的、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还涉及得不多的重大题材,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红军和苏维埃区域的雄伟壮烈的斗争生活。以回忆体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故事,从

15、而突显出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和回味,是王愿坚短篇小说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王愿坚小说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他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细刻,艺术的感染力强。 4.王愿坚和峻青创作风格比较题材上,峻青主要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初期胶东人民的斗争生活;王愿坚则大多写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及根据地人民的 斗争生活。内容上,峻青善于描写英勇悲壮的战 斗场景,安排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王愿坚注 意发掘革命者美好的精神世界,谱写心灵的乐 章。风格上,峻青小说激昂悲壮;王愿坚 作品朴实深沉。5.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命名,最早是由 现居香港的学者黄子平提出的。是对

16、中国 大陆20世纪5070年代一大批作品的文 学史命名。在这一时期,革命历史主要指 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革命历 史题材小说”,就是指描写这段历史的小说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 、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的胜利 。6.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1. 宏大的叙事倾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讲述革命 历史起源的故事。2. 史诗般的规模:革命历史小说的作者,多是他们 所描写的故事的亲历者,在具体的写作中,将有 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小说中予以表现。3.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革命历史小说中塑造出 了一系列新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些英雄人物的言 行和思想品质,既促进了群众对革命英雄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