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 国培计划讲座(仝文玲)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466217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4.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11 国培计划讲座(仝文玲)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2012.11 国培计划讲座(仝文玲)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2012.11 国培计划讲座(仝文玲)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2012.11 国培计划讲座(仝文玲)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2012.11 国培计划讲座(仝文玲)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11 国培计划讲座(仝文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11 国培计划讲座(仝文玲)(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学历史教师的作用很大,一是能培 养学生的品格;二是能让学生知道人 类、国家的命运;三是培养学生的历 史思维能力。史学界泰斗齐世荣 历史是一门“人”的学科,人不仅要 有骨骼和血肉,更要有灵魂和精神。 真正的教育世界里,教师付出的全是 智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配得上塑造 人灵魂的事业 赵亚夫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本身是有智慧的 ,认识历史的过程需要智慧。 叶小兵 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 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 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 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 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 就不言而喻了。” 叶澜 初中中国近现代史内容分析 一、新课标(2011

2、年版)的新变化 二、用新史观认识中国近现代史 三、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的具体分析 1、对前言部分的修改 (1)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 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 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2)课程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育人为 本的教育理念;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 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 和评判中;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3)课程设计思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 序,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一、新课标(2011年版)的新变化2、对课程目标的修改 保留课标实验稿中三维目标的划分,但进行 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清晰、明确、完整。 新课标的新变化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

3、精神文明发展 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革命与改革在不同 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及杰出人物 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汲取前人的经验和 智慧。 3、对课程内容的修改:(1)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 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个学习板块中 的导言 (2)增删知识点:精选最基本最重要 的史事,删除过难、过偏的内容,降 低难度新课标的新变化中国近代史 增: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义和 团运动,中华民国,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 辟帝制和北洋军阀的混战局面,李大钊宣 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二次国共合作,遵 义会议,

4、日本投降的史实,解放区的土地 改革,茅盾、齐白石的成就等。 删: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 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中国现代史 增:政治协商会议制度,雷锋,奥运会等 删: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 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 大进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 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中国现代史 删:“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 信息技术

5、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 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 兴国”战略中的地位。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 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 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在编排形式上,将课程内容要求 和教学活动建议以双栏表格的形式, 列表对应显示出来,使之更为直观, 更易于教师的教学。 如: 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 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 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 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 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有条件的地方,

6、可以参观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 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4、对实施建议的修改 概括提出七点教学建议: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准确研读课标准确研读课标 课标与教材的关系:课标为纲,教材为目 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的基础上, 制定出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同步的 ,彼 此渗透、相互融合。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建构具有自身特点的 教

7、学体系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桥梁支持和 保证二、用史学新观点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 1、文明史观 2、现代化史观 3、全球史观 4、生态史观 5、社会史观(1)文明史观: 1918年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一书中最早提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的历史研究 是文明史观的代表作;法 国学者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在国际上 对文明史观做出了系统的阐释。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齐世荣主 编的人类文明的演进、樊树志著的 国史概要、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 等,基本奠定了我国文明史观的理论体系 二、用新史观认识中国近现代史(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 说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8、人类文明由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部分 组成。政治文明的演进规律从专制到民 主,从人治到法治;物质文明的演进规 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 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经济全球化;精神 文明的演进规律从落后迷信到科学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外交近代中国的经济(民族工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 政治文明 民主化历程物质文明 工业化进程精神文明科学化历程中国近现代史用文明史观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比较:(2)

9、现代化史观:20世纪80年代,以罗荣渠为代表的中 国历史学家提出的一种新史观。指的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 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或大过渡)。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因 。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法制 化、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文化上的大众化、通俗化,社会生活和风 俗上的城市化、平等化等。经济的工业化 和政治的民主化是现代化的两大核心。近代:19世纪中 后期,西方式的 资本主义模式现代: 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模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次模式的大转换自强运动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化 进程的发展陷入困境中国近、现代史是一

10、个整体,历史发展的 总的线索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过程。(3)全球史观 1955年,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首次提 出; 20世纪70年代,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 通史成为全球史观的优秀实践; 中国学者中, 吴于廑先生对这个问题说得 最早,也最清楚,见吴先生为中国大百 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撰写的“世界历史 ”条目(3)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主张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 发展的进程,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 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 史演变的走向。包含以下含义: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 ; 从全球的角度把人类文明看成一个相互联 系和作用的整体; 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 发

11、展的两根主轴; 各国历史文化存在等值论。(3)全球史观:研究世界历史,应当运用全球化观 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 历史,去看待某一地区、某一国家、某 个民族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任何一个国家的近现代史都可以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4)生态史观: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研 究人类的文明和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的历史观 ,就是文明的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 人,转向关注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 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 动态平衡,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课程标准中增加了“以生态与人口问题为例, 了解

12、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等内容了解新的历史观 (5)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否认历史的宏大叙事,反对 英雄史观及精英史观。认为社会问题 与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同等重要。 研究历史,不仅要关注“大人物”和 “大事件”,还要关注与平民百姓息 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三、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分析 概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 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 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的历史。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 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 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

13、不懈努力的历史用新史观认识中国近代史用新史观认识中国近代史 文明史观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工 业文明对农耕文明强有力的冲击; 现代化史观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逐步从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全球史观近代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 社会史观西方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客 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 一、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史 二、中国社会由传统逐渐向近代转型 的历史近代 中国 的屈 辱史 及民 族民 主革 命史西方列 强的侵 略鸦片 战争第二次 鸦片战 争甲午 中日 战争八国 联军 侵华 战争日本 全面 侵华 战争中国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民族民主 革命反侵略反封

14、建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无产阶级:五四运动、国民革 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一、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史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南京条约 空前严重全面加深开始半殖民 地半封 建社会 逐步形 成民族 危机 逐步 加深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 的斗争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走 向瓦解(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1、理解历史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半殖民地指失去部分而非全部国家主权; (2)半封建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 主义; (3)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中国半殖民地是历 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 (4

15、)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等方面的内涵。 2 2、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根本原因的根本原因 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中国综合国力的衰弱中国综合国力的衰弱3、请你用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1)革命史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 民主革命。 (2)现代化史观: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客观 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开始解体,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3)全球化史观: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 开放,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生活 方式、娱乐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 社会习俗。 (5)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 传入中国。4 4、认识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影响、认识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影响 阶段特征: (1)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开辟国 外市场。 特征: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以战争( 武力)为主要手段。 (2)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向 全球扩张。 特征:以商品输出为主;军事上多国联合 侵华;由武力侵华到扶植清政府。 (3)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