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28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48466082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28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28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28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28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28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2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必修单元复习课件28(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课时课时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变考点突破考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基础梳理工业革命以来,人地关系 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类提出“ ”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 关系 的历 史回 顾采集渔 猎时代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 关系人类对环境既 又依赖农业文 明时期与环境的对抗性 ,环境遭到破坏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但出现人地关系平衡崇拜增强科学的萌芽全面征服自然方法指导用示意图揭示人地关系思想和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化强化专练1.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

2、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2)题。(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解析 我国东汉时东汉时 期是典型的农业农业 文明时时期,人们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农业 活动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过耕作、灌溉溉、施肥等农业农业 技术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资源、水资资源、生物资资源,利用气候资资源,生产产出稳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这一时时期,人类类已能通过过一定的手

3、段和生产产活动动改造自然。答案 (1)B (2)C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途径基础梳理环境污染:主要分布在 和发达国家 生态破坏:主要分布在 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途径直 面 环 境 问 题环境 问题 的产 生人类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超过其再生速度时出现资源短缺、 等问题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 时形成危 害全球性的:已经危及到局域性的:已成为社会公害,并制约经济 发展,危害人体健康环境问题 表现形式 具有地域 性生态破坏自净能力环境污染人类生存城市 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途径原则原则原则可 持 续 发 展概念:既满足 的需求,又不危及的发展内 涵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持

4、续发展是社会持续发展是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共同 组成一个系统原则当代人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基础条件目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方法指导1.怎样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2.如何区分环境问题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

5、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强化专练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A.臭氧层空洞功 B.全球变暖C.酸雨 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 如图图,氯氯氟烃导烃导 致的环环境问题应为问题应为 臭氧层层空洞;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导导致酸雨;二氧化碳导导致温室效应应,全球变变暖;木材生产导产导 致森林锐锐减。分析环环境问题问题 的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人口问题问题 ,资资源问题问题 ,发发展(经济经济 )问题问题 。措施应应与成因对对照分析,然后再结结合当今环环

6、境问题问题 的热热点加以分析。答案 (1)见右图(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考向调调研考向一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例1】(2009北京文综)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1)(2)题。(1)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D.随大气C

7、O2浓度而增大(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解析 认认真读图读图 并分析图图像蕴蕴含的信息是解答题题目的关键键。第(1)题题,从图图中可以看出,臭氧总总量的分布在50S60S达最大值值,其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变,高纬纬度地区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总量递递减明显显。第(2)题题,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辐射的紫外线线,臭氧总总量减少,平流层层吸收的太阳辐辐射减少,气温会有所降低,射向地表的紫外线辐线辐 射增多。答案 (1)C (2)B知识储备怎样区分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会造成环境异常和破坏,危害人类的生活和

8、健康,但其成因、强度、结果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1)表现形式不同自然灾害主要分为天文灾害、地球灾害和生物灾害;环境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2)形成原因不同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程度;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自然原因也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环境问题。(3)作用强度不同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强度大的特点;环境问题有的具有突发性,有的则往往持续而缓慢地危害人类健康。【预测1】不同的区域在不同的时期环境问题的存在及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据此回答(1)(2)题。(1)对下列地区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欧洲酸雨危害B.亚马孙平原热

9、带雨林破坏C.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D.非洲酸雨危害严重(2)下图是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的含量变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豹游泳的区域有的汞含量多,有的含量少B.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污染有关C.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是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那天开始的D.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的解析 第(1)题题,主要考查环查环 境问题问题 的分布,非洲经济较为经济较为 落后,工业业欠发发达,所以说说非洲酸雨危害严严重是不对对的。第(2)题题,从图图中可以看出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变化深受人类类文明发发展水平的影响,说说明人类类文明的发发展是有环环境代价的。答案 (1)D (2)D考向二 我

10、国生态环境问题【例2】(2009山东文综)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材料 改革开放后,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进经济进 入快速发发展阶阶段。区域可持续发续发 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资源、提高资资源利用率。下表反映的是2007年环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业比重和能源、水资资源利用状况。注:工业业新水用量指工业业企业业生产产用水中消耗的新鲜鲜水量。(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可

11、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重工业产业产 值值占工业业 总产值总产值 比 例(%)单单位工业业增 加值值能耗( 吨标标准煤/万 元)单单位工业业 增加值值水 耗(立方 米/万元)工业业新水用 量占工业业用 水总总量比例 (%) 环环渤海 地区762.1627.708.48全国701.77119.8716.34解析 第(1)题题,通过过表中具体数据进进行对对比,得出结论结论 :能耗高,水耗低。再根据工业业生产产的特点及题题干中“合理利用资资源,提高资资源利用率”等进进行原因分析。第(2)题题,从题题干信息可知,该该地区重工业发业发 达,能耗高,因此会出现现能源紧张紧张 ,环环境污污染加重,生产产成本

12、提高等问题问题 。答案 (1)特点:能耗较高,水耗较低。原因: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高。(2)环境污染加剧;能源紧张;生产成本提高。【预测2】山西新闻网2009年9月23日消息:山西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的调整和振兴。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减少原煤运出量,加大煤炭的开发利用深度。据此回答(1)(2)题。(1)大同市有“中国煤都”的称号,在为当地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环境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露天开矿破坏了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B.大量煤炭的利用,使空气中颗粒物增多C.空气中大量CO2,使酸雨危害严重D.大量煤矸石和煤灰的无序堆放,污染了水环境

13、(2)在煤井附近的火电站称为“坑口电站”。为加快煤电的转换,山西建了很多“坑口电站”,下列不能减少坑口电站带来的二次污染的是 ( )A.植树种草 B.附近建炼铝厂C.附近建水泥厂 D.对煤炭进行除硫解析 第(1)题题,酸雨是SO2融入雨水后而形成的,不是CO2。第(2)题题,在坑口电电站建电电解铝铝厂,是就近用电电能,而不能减少电电站所带带来的污污染。答案 (1)C (2)B对对点训练训练题组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下面甲图图是“人类类社会演进进示意图图”,乙图图是“人地关系示意图图”,结合这两幅图,回答12题。1.甲图中的社会形态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的是(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A.

14、B.C. D.解析 原始社会中人地关系是一种严严重的依赖赖关系,到了农业农业 社会和工业业社会,人向自然的索取多起来,同时时排放的废废弃物也多了。C2.我国在江南丘陵地区修建了大量梯田,下列生态环境的变化哪些不是直接造成的 ( )A.森林减少 B.生物多样性减少C.水土流失加剧 D.土壤盐碱化严重解析 丘陵地区修建梯田,是破坏当地的植被后进进行耕种,而土壤盐盐碱化是由于降水少而不合理灌溉溉引起的。D题组二:直面环境问题下图为图为 “世界某些地区环环境问题问题 分布图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a、b、c分布区反应的环境问题是 ( )A.a森林破坏严重区B.b酸雨危害严重区C.c荒漠化危害严重

15、区D.c水土流失严重区解析 a主要分布于回归线归线 附近和内陆陆地区,特别别是撒哈拉沙漠和中亚亚地区,为为沙漠化危害严严重区。b主要分布于欧洲西部及我国南方地区;应为应为酸雨危害严严重区。c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原始林区和我国的东东北地区及横断山区,为为原始森林的破坏地区。B4.b环境问题在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森林的乱砍滥伐B.草场的过度垦殖、过度放牧C.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D.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解析 b为为酸雨危害严严重区,为为化石燃料大量使用放出大量酸性气体所致。D题组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处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双选) ( )A.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B.机器化大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C.各国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人类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提高(2)A处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