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脑转移暨乳腺癌脑转移化疗进展和分子靶向治疗-2009CSCO年会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465820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恶性肿瘤脑转移暨乳腺癌脑转移化疗进展和分子靶向治疗-2009CSCO年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恶性肿瘤脑转移暨乳腺癌脑转移化疗进展和分子靶向治疗-2009CSCO年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恶性肿瘤脑转移暨乳腺癌脑转移化疗进展和分子靶向治疗-2009CSCO年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恶性肿瘤脑转移暨乳腺癌脑转移化疗进展和分子靶向治疗-2009CSCO年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恶性肿瘤脑转移暨乳腺癌脑转移化疗进展和分子靶向治疗-2009CSCO年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恶性肿瘤脑转移暨乳腺癌脑转移化疗进展和分子靶向治疗-2009CSCO年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恶性肿瘤脑转移暨乳腺癌脑转移化疗进展和分子靶向治疗-2009CSCO年会(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恶性肿瘤脑转移暨乳腺癌脑转移化疗进展和分子靶向治疗 解放军307医院 乳腺肿瘤科 江泽飞恶性肿瘤脑转移概述 流行病学 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成人颅内肿瘤 美国每年大约有170,000脑转移瘤病例 20-40%的成人癌症患者可发生脑转移,并以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实体瘤最为多见 死亡率 1/3-1/2的癌症患者直接死于脑转移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系统治疗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生存期 MRI可早期检测出较小的脑转移灶流行病学概述 Lin NU, et al. JCO 2004不同肿瘤所致脑转移的患者比例肿瘤原发性灶肺乳腺恶黑其他不明 原发灶肾肠小细胞 肺癌非小细 胞肺癌50多发性3320505515多发性

2、多发性混合性单发性单发性Lei et al. 1999; Wen Khosla et al., 2004发病机制脑转移的一般发生机制n基础研究表明,全身的肿瘤细胞通常经动脉循环 而血行转移至脑,偶尔也会经Batson静脉丛或邻近组织直接扩散转移至脑n肿瘤细胞首先位于灰白质交界处的小血管内,然 后散播至脑实质进行增殖,并诱导产生新生血管 完善自身的血液供给n脑转移的扩散可破坏相邻神经组织的功能罗荣城,等. 肿瘤综合诊疗新进展.第3版.2008.脑转移的分子机制: Stat3-脑转移瘤核心信号通路SRC基因转录 Growth Factors (bFGF, EGF, PDGF)CytokinesOn

3、cogenes (Src, Ras)NuclearCytoplasmicExtracellularRRABL JAKRT KEGFIL-6RRJAKJAKRTKSRCJAK调控多种基因表达Buettner R et al, Clin Cancer Res. 8(4):945-54 2002Tumor MetastasisProliferation, SurvivalCyclin D1 Bcl-XL, AngiogenesisVEGF, bFGF, eNOS,Growth factors (EGF, PDGF)Oncogenes (Src, Ras)Cytokines (IL-6)Stat3 A

4、ctivationTumor InvasionMMP-2 MMP-9脑转移的分子机制: Stat3信号通路示意图 n 脑转移癌中Stat3 表达显著升高n Stat3 可直接调控bFGF, MMP-2 及 VEGF 基因的表达n Stat3 表达增加促进黑色素瘤的脑转移n 抑制 Stat3 可降低黑色素瘤的脑转移脑转移的分子机制: Stat3参与脑肿瘤转移临床表现颅内高压(头痛、恶心、呕吐) 62.7%感觉障碍(麻木) 14.9%运动障碍(包括肌力降低) 11.9%意识障碍 7.5%共济失调 4.4%注意力下降 1.4%还有运动性失语,惊厥,面瘫,视力改变等无症状 4.5% 何静,冯奉仪等,

5、乳腺癌脑转移 67例临床分析, 癌症,2005, 24:1527临床表现l分布位置:病灶多位于灰质和白质交界处l大脑半球 80%l小脑 15%l脑干 5%n 数目n70% 患者的脑转移灶呈多发性(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癌) n30% 患者的脑转移灶呈单发性 (结直肠癌、肾细胞癌)脑转移灶的数目和分布位置DeVita VT, et al. principles 54:810-817.Tham YL, et al. Cancer.2006;107:696-704.李冰,等.国际肿瘤学杂志. 2007;4:270-272.乳腺癌脑转移概述n乳腺癌脑转移的诊断和治疗 在诊断上,主要需行头颅CT或MRI检

6、查 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方 法,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n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保持患者的 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Mahmond-Ahmed AS, et 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2;54:810-817.Tham YL, et al. Cancer.2006;107:696-704.李冰,等.国际肿瘤学杂志. 2007;4:270-272.2009版的NCCN指南推荐 替莫唑胺(TMZ)为实体瘤脑转移的标准化疗用药数量有限的(1-3)转移灶或多个(3)转移灶 复发疾病 按原发肿瘤进行治疗

7、 替莫唑胺 5/28方案(针对特定器官的治疗)n TMZ是一种新型咪唑四嗪类口服制剂,属于烷化剂n 毒性反应低n 具有良好的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CSF)渗透性n TMZ在肺癌、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脑转移治疗中均显示出疗效替莫唑胺(TMZ)Edgardo Rivera, et al. CANCER September 15, 2006 / Volume 107 / Number 6TMZ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 I 期临床研究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 N=24TMZ 75 -100 mg/m2 (d 1-5,8-12)卡培他滨 1800-2000 mg/

8、m2 (d 1-5,8-12)Q 21 d研究设计剂量递增方案剂剂量组组卡培他滨滨mg/m2替莫唑唑胺mg/m2-11600500180075118001002200010032000150表1、I 期研究所制定的剂量增加方案患者基线特征入组组人数24 中位年龄龄,岁岁(范围围)50(32-77) 种族 白人17 其他7 功能状态态02(8)118(75)24(17) 激素受体状态态 ER+/PR+7 ER-/PR+3 ER+/PR-3 ER-/PR-11 HER-2状态 阳性15 阴性9 既往的化疗疗次数 17 217 新发脑转发脑转 移14 复发脑转发脑转 移10 曾接受过过全脑脑放疗疗8

9、研究终点主要终点:最大耐受剂量 (MTD)次要终点:缓解率(RR)疗效持续时间神经功能研究结果:疗效TMZ + 卡培他滨滨有效率 (CR+PR)18 % 疾病稳稳定 (SD)50% 中位疗疗效持续时间续时间 ( 周)8 (6-64)中位TTP (周)12 (3-70)研究结果:安全性患者数量 事件0级剂量(n=6)1级剂量 (n=6)2级剂量(n=8)3级剂量 (n=4) 2级3级4级2级3级2级3级4级2级3级 疲劳劳5051322 恶恶心3020200 呕吐2031302 头头痛1101100 腹泻2000000 便秘1101100 手足综综合症2000000 中心粒细细胞减少21112

10、血小板减少00000201表3. 各剂量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级别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研究结论 TMZ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脑转移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乏力 血液学不良反应多为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 细胞减少,易于处理,3/4 度者少见替莫唑胺联合同步 WBRT 治疗脑转移瘤:一项单组II期临床研究:Raffaele Addeo et al.BMC Cancer. 2007,7:18研究设计WBRT: 30 Gy (3Gy5d/w, 2weeks) + Concomitant TMZ 75 mg/m2/d14dPatients with measurable Brain Me

11、tastases n=59Primary Endpoint: Response and feasibility Secondary Endpoint: TTP , OS, mTTRMaintain TMZ 150 mg/m2/d, d1-5, Q28d 6 Cycle基线线患者特征患者数年龄龄(岁岁) 6527 6532 性别别 男性27 女性32 KPS 7040 7019 原发肿发肿瘤部位 肺22 乳腺21 其他16 是否存在颅颅外转转移 是33 否26 RPA 级别级别 21 22 16 是否接受过过化疗疗 Yes34 No25指标标患者人数%完全缓缓解58.5部分缓缓解2135.5客观

12、缓观缓 解2644疾病稳稳定1932.3疾病进进展1423.7中位TTP(月)9.00 (95% CI: 7.93-10.07)中位OS(月)13.00 (95% CI :11.89-14.11)研究结果中位生存期MST:13.00 Mo中位生存期:13.00 个月总体生存比例月TMZ 联合WBRT 显著提高患者QoL基线处有59名患者 3个月 55名患者 p0.002 6个月 37名患者 p0.004 9个月 34名患者 p0.0001FACT-G-评分月研究结论 WBRT 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实体瘤脑转移有效 WBRT 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能显著提高生活 质量(P0.0001) WBRT 联

13、合替莫唑胺在极大多数患者中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乳腺癌脑转移分子靶向治疗n靶向治疗有望成为脑转移瘤治疗的新策略之一n治疗的靶点包括EGFR及其酪氨酸激酶、内源性信号传导通路、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周期通路和细胞凋亡途径等n目前已进入脑转移瘤临床研究领域的靶向治疗药物主要为 EGFR-TKI,如吉非替尼、拉帕替尼等n近年的研究证实,吉非替尼、拉帕替尼等分子靶向药物对 脑转移瘤表现出疗效1.Chiu CH, et al. Lung Cancer. 20052.Lin NU,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09概述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N-3-氯-4-(3-

14、氟代苄基) 氧 苯基-6-5-(2(甲磺酰) 乙基 氨基甲基)-2-呋喃基-4-喹唑啉胺 Lapatinib分子结构n拉帕替尼是第一类针对ErbB1 和ErbB2的酪氨酸激酶的双重小分子口服抑制剂n属于4-苯胺喹唑啉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n作用于细胞内,可逆结合激酶的胞浆ATP结合位点,从而阻止受体磷酸化和激活n体内外试验证明了它对多种实体肿瘤有明 显的抑制作用拉帕替尼(lapatinib)Spector NL, et al. J Clin Oncol. 2005拉帕替尼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 一项多中心、II期研究Nancy U. Lin et al.Clin Cancer Res 2009;15(4) February 15, 2009研究设计接受脑部放疗和曲妥珠单抗治疗后出现新发或进展性脑转移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n=242)拉帕替尼750mg Bid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或 患者拒绝治疗拉帕替尼1250mg qd 卡培他滨1,000 mg/m2 b.i.d. 14天 (21天为一周期)联合拉帕替尼 和其他全身治疗CNS之外部位出现疾病进展, CNS病情稳定或治疗有效CNS出现疾病进展研究终点 主要研究终点CNS 客观缓解率 次要研究终点安全性和耐受性神经征象和症状 (NSS)PFS和OS患者人口学特征A组组(n=95)B组组(n=147)总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