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主题思想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455196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主题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诗歌鉴赏之主题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诗歌鉴赏之主题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诗歌鉴赏之主题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诗歌鉴赏之主题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主题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主题思想(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 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 意义、人生意义,评价作者的观 点态度指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 审美情趣和作品的艺术风格,及 指出局限性。古代诗歌内容的分类写景诗旅夜抒怀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写景诗诗涉及以下知识识点 : 传统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意境所展示 的画面及其凸显的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 情和景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表达技巧、写 景的方式方法, 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诗话材 料中对情景关系的评点等等。 鉴赏

2、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 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 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 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 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 都到心头。【注】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 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 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答

3、: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 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百无聊赖的情怀。 (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 容进行赏析。 答: 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 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 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 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 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 、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 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 味。咏物诗咏蝉虞世

4、南垂桵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 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托物言志在古典诗歌中是普遍现象 ,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应以作 者的情思的寄托物为切入点,体察 文本中的此时此地的情致,从而正 确解读诗歌。咏物诗主要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亏,来表达自己的 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理想。其艺术手法常见的是各 类描写、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其知识点主要有: (1)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写内容有:所见 、所闻、所感;感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 上下等。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白描与工 笔

5、(细描)、动静结合等。 (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 合一的境地。托物言志,即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 ,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 (4)各类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渲染、 烘托、抑扬等。 (5)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双关 、设问等。 (6)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要了解。月思乡;莲高洁;柳 一送别;花美好;松坚韧不拔;梅孤高,不流 于俗;菊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 鹃哀怨、思归等等。可鉴赏常用语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生动传神、形

6、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 “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 手法。 方法指导 1、分析物象特点(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 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 一首好的咏物诗。分析物象特点,不但要求其形,而且要求其 神。比如松与竹,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 极其恶劣的环境

7、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 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 落,犹自青青君始知。”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 ,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的象征。 2、牢记常见意象的内涵(动物、植物、用品、地理) 3、联系诗人身世(性情、经历、社会环境和写作背景)柳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 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 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

8、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 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 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 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 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 心境。)边塞诗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 久戍边关的乡愁、闺中的相思离恨、 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风格来看,主要有雄壮豪迈、豪放旷达、雄壮 悲慨、委婉清丽等 常用

9、意象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 守边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 或有勇武豪情。凉 州 词 王 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前人对这首诗的后两句持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作“悲伤语读” ,另一说作“谐谑语读”。你赞成哪一种?请阐述具体理由。 答:一说:诗的三、四句是对当前戍卒生活的一个完整反映,他 们酣饮时的豪爽是思归不能,借酒强欢,以慰苦心的反常心理, 低沉感伤才是潜隐其后的真实征人心态。另说:诗的三、四句是 席间的劝酒之辞,意思是说,莫要笑话我们会醉卧

10、沙场,我们不 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这里表现出的是豪放开朗的感情,是 连死亡都无所谓的勇气。 (2)若按你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的气氛描写对整首诗思想情调的表 达,产生怎样的作用? 答:按第一种理解: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戍卒酣饮时激昂畅快 的气氛,有力地反衬了征人郁闷感伤的哀痛之情。按第二种理解 :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戍卒酣饮时激昂畅快的气氛,烘托了将士 们豪放开朗的性格。 言事诗就是即事抒怀,诗人往 往因一事有感而发。因而首先 要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然后 体味抒发了什么情。言事诗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

11、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 : A、咏古迹 B、怀古人 C、忆古事 古迹怀想与该古迹有关的人、事 古事借古讽今 借古伤今 古人A、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 B、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怀古诗(咏史诗)4、语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动形象、 雄浑浑深沉 2、思想内容: A、感慨盛衰(世事)无常 B、感慨国运衰微 C、抒发爱国情怀 D、评价历史是非 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抑郁不得志 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3、常用手法: 对比,用典故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

12、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 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 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 (1)有人说“惆怅”二字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你同意 这种说法吗?试作简析。 答:同意。“惆怅”即“若有所失”之意,作者在首联就定下这样 的感情基调:放眼望去,六朝繁华淹没在衰草之中,青山依旧 ,白云自闲。物是人非;颔联和颈联写所见之景,清丽恬静, 让人流连。可惜自己不能久留,因此景之美不过徒留无奈而已 ;尾联对范蠡功成名就身退的追慕则更添惆怅之情。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虽是写景,在写法上 却别具一格,请从艺术技巧角度作点赏析。 答:(2)“鸟去鸟来”是所见之景,是实;

13、“人歌人哭”是人事变化 ,是虚。虚实映衬,突破时空,将山光水色、人事变化、历史 沧桑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意蕴丰厚的美丽图画。羁羁旅诗诗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 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所见,耳 中所闻,心中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 就叫做羁旅诗。 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 不得志之情,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 文价值。这类诗情真意切,真实地表现了客居他 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 盼向往

14、渡 汉汉 江 宋之问问岭外音书书断,经经冬复历历春。近乡乡情更怯,不敢问问来人。注:这这是宋之问问从泷泷州(今广东罗东罗 定县县)贬贬所逃归归,途经汉经汉 江 (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汉水)时时写的一首诗诗。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 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 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被贬之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 ,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经 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 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

15、 味。 (2) 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 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 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 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 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强烈, 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会被无情的现 实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 “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时强自 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 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鉴赏此类诗歌首先在于把握景色的 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中情 景交融的意境,从而了解诗人所表 达的情感。送别诗送别诗一般是首联解题,颔联、颈 联叙事议论写景抒情,尾联怅别嘱 托。情感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送别诗别诗 一般以描写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别绪 。 送别诗的大致内容: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 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 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 个方面兼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