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4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451256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9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4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4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4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4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4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4(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教案 4 4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2副词作状语+名词汉水又东。3能愿动词+名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名词+补语如: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5所+名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

2、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如:卒中往来,皆指目陈胜。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的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如:遂于蒿莱

3、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例如:盖其又深,则具至又加少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3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第三,表示处所。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变,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

4、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 , “觉得宾语怎么样” ,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A、形容词意动。成以其小,劣之。B名词意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表示疑问何以?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廉颇蔺相如列

5、传:王曰:“何以知之?”冯婉贞: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何所?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奈何?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如何,奈何?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安乎?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独耶?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2表示反问何哉?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何为?鸿门宴:何辞为?/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何之有?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6、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如之何?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岂哉,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安哉?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赤壁之战: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不亦乎?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非欤?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宁耶?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顾哉?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独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3表示感叹何其也!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左传僖公二

7、十四年:虽有君命,何其速也!直耳!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惟耳!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一何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亦哉!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何如哉!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揣度无乃乎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得无乎?王忠肃公翱事:若辈得无苦贫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其欤?师说:其可怪也欤?庶几欤?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5表示选择与其孰若?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欤,抑欤?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

8、人欤?梅花岭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其耶?其也?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理解文句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知识要点把握文句句意,它同考查常见实词、虚词的联系较为密切,往往是选择一个含有几个关键性实词、虚词的文句,构成对该句句意四种不同解说,让考生选择其中一个正确的答案。为此,考生要掌握常见的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在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环境,决不可从主观出发去曲解。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利于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原文。因此,在高考语文试题中, “古译今”属于必考内容。要做好翻译,必

9、须明确以下三点。译文的标准是“信” “达” “雅” 。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信” “达”二字。所谓“信” ,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 “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从词语到结构直接对译。 “意译”就是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将对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当解释为“天地四方” ,但直接写进译句,很费解,就应根据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译为“整个天下” 。又如“然后

10、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践”字,原意是“登上” ,但在这个句子中,就不能这样“直译” ,而应该灵活地译作“凭着” 、 “依靠” 。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这些句子,若拘泥于直译,本来的意思很可能表达不清甚至错误。比如“振长策而御宇内” ,只能意译为“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而不能直译为“扬起长鞭子来控制天下” 。像类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互文”语句,若简单地按字面对译,就与原意大相径庭。3省略句、倒装句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这些句子在翻译时,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必须作必要的补充和改变,使其合乎现代的语法与文理。比如:“今君乃亡赵走燕”这句话在翻译时,如

11、果不把省去的两个介词“于”补充翻译出来,就不是通顺的句子;“求人可使报秦者”若不把置后的定语“可使报秦”调到“人”的前面,译出的句子就非常别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如依次逐一直译,不加以浓缩,就显得十分罗嗦重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必须将句中的“先后生于吾”予以扩展,译为“比我大还是比我小” 。知识点解说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对” “换” “留” “删”“补” “调” 。 “对”就是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双音节”词。“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 “留”是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专名以及和现代汉

12、语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语,就可这样处理。 “删”是删略,文言句子中有些词,今天无对等的词进行翻泽,而且删后又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前面提到的对铺排的句子进行浓缩,也是“删”的一个方面。 “补”就是补充译出文言中省略了的而语体文不能省略的成分。“调”是调换语序,即把文言文的倒装句“顺”过来,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对” “换” “留” “删”主要是就词汇而言的, “补” “调”主要是就句法而言的。五、分析知识要点分析的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知识点解说分析的内容例: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酿成死罪

13、,从而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宗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罐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行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分析】例题是考查分析内容的能力。A 项叙述了狄仁杰和高宗争论的由来,B 项叙述了双方争论相持不下的局面,都符合

14、文意。D 项更进一步分析了狄仁杰为什么坚持自己的意见,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c 项叙述高宗接受仁杰的谏劝,是因为仁杰十分讲究语言艺术,用尧舜的宽厚仁爱来激励高宗,使高宗进退两难,这一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也歪曲了原文的内容,答案应是 c 项。2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个整体性概念,若加以分析,其中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议论文中,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但在一些借古喻今的史论中,由中心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照和感慨,也是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内容。 六国论就是这样。在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为对人物、事件的是非评价和爱怜憎恶。这种是非评价和感情态度,常

15、常集中体现于作者所精心锤炼的议论句段中。 阿房宫赋 、 岳阳楼记 、 游褒禅山记 、促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自然,在具体的记叙描绘中,也会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项脊轩志在这方面就很突出。高考试题及解析例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一题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闻其削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瞋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汝既年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备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备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郡多氐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