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451020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历史时期人口的增长 、 分布和迁移主要内容:一、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变迁 二、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三、历史时期人口的迁移一、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变迁1、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统计存在不确定性 2、历史时期统计人口数量的数据来源 3、我国古代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1、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统计存在不确定性原因: 1、统计的地域不全面,方法不科学; 2、统计目的便于政府征派赋税和徭役,则统 计的角度不一样; 3、申报人口的隐匿、漏报等现象。因此,近代以前的人口数字只能是个 约数,但这并不妨碍对历史上人口变化总 趋势研究的科学性。2、历史时期统计人口数量的数据来源A 正史地理志 B 典

2、章制度的专著如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C 地方志3、我国古代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 上古至宋朝,为没有超过一 亿的阶段。西汉末年:6000万左右; 东汉永寿年间后:已超过6000多万; 三国末期:3000万以上;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3500万左右; 南北朝时期:5000万左右; 隋朝大业五年(609年):5600-5800万; 隋唐之际:2500万左右;贞观以后天宝十四载:8000-9000万; 唐836-846年:6000万左右; 五代时期公元958年:3000万左右; 北宋至12世纪初:宋、辽、西夏人口总和为 13800万人(其中北宋约有12600万人,辽 约有900万

3、人,西夏约有300万人)。第二个阶段:宋朝至明朝,一亿至二亿阶段 。南宋初年:南宋、金、西夏三政权为8780万左右; 13世纪初期:三政权人口回升至14000万人; 元末1330年:8500万人左右; 明代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7100万, 17世纪30年代的崇祯年间:接近2亿; 明朝是我国古代人口发展较快的朝代之一 清初的顺治、康熙初年:1.6亿。第三个阶段:始自清中期,过二亿达四亿以上 。原因:康熙以后,和平局面来临,社会经济得到 恢复。 赋役制度的改革减轻了人头税的负担; 玉米、番薯、高粱、棉花、烟草、花生等 作物的普遍种植; 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边疆和山区 开发的扩大,提供

4、了满足人口增长的物质 条件,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由此人口数量很快超过了二亿,至 1850年(道光三十年),全国人口达到 4.46亿这一空前的数字。这是中国封建时代人口达到的最高峰 。1912年内务部统计全国人口为4.058亿, 1936年内政部统计为4.791亿。 1953年公布的数字为583603417人(不含台湾 等岛),这是我国数千年第一次最精确的 人口统计数字。3、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变迁的规律n可以用爬坡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的变化轨迹,但实际 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持续增长,而是表现为一 种波浪型增长。n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 甚至减少。n一般来说,

5、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可以达到05至07,有 时达到1甚至更高。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 。n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 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n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 的波浪型轨迹,谷连着峰,峰接着谷;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n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自然增 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到1850年的4 3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10。如 果算到1949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0 11。n从短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

6、史人口呈现出加速增 长的态势。这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证明。一是突破人口亿关的时间。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 ,达到2亿用了几百年或近百年,达到3亿用了大 约40年,达到4亿用了30年左右。二是人口年平均 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清时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2,比唐时期高出06个百分点,比 宋时期高出03个百分点等。n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的特 征,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呈现出波浪式加速增 长的态势。 二、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第一方面,表现为汉族居住地区和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差异。第二个方面,汉族居住区内部南方 和北方的差异。第一: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差异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

7、地区的自然分界线 :今长城祁连山青藏高原东缘 云贵高原边缘此线以内主要是汉族居住地区,以 外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第二,汉族居住区内部南方和北方的差异秦岭淮河线 历史时期南北方人口分布的变化过程:西汉元始二年:80%在北方,20%在南方; 唐贞观十三年时:45.4%在北方; 天宝元年:55.5%在北方; 安史之乱以后南方人口占半数以上; 北宋初年:40%在北方,60%在南方; 元代:20%在北方,80%在南方(与西汉恰好相反) ; 明代:29%在北方,71%在南方; 清中叶太平天国之乱:南方人口损失较多,但仍占 多数。三、历史时期人口的迁移(一)元代以前的南北向移民 (二)南宋元明清的东西向

8、移民 (三)明清向山区的迁移 (四)古代边疆民族的内迁 (五)清代和近现代汉族的外迁 (六)近代向城市的迁移(一)元代以前的南北向移民n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以后,此后在东晋十 六国以及南北朝对峙期间,凡北方发生战乱,或 南北方作战时,都有一定数量的北方人口迁入南 方;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历时100多年,到469 年才告结束,但是以后仍有一定数量的北方人口 南迁,其余波长达300年之久。估计到464年(刘 宋大明八年),至少有200万左右的北方移民及其 后裔定居在南方,占南方总人口的1/6,也即六个 南方人中有一个是从北方迁移过去的。 人口南迁的路线:主要经由东、中、西三条路线:n东线以今河

9、南和山东为起点,后主 要顺着淮河北岸各支流如颍、涡、 汴、泗等构成的水路,南下今安徽 、江苏,渡长江以后再进入今上海 、浙江、江西、福建,并南入广东 ;n中线由今陕西关中和河南为起点,由 南阳盆地进入湖北,再南下湖南和广 东、广西;n西线由关中越过秦岭进入陕西南部 的汉水流域,再翻过大巴山脉进入 四川。迁入地n迁入地分为东西两区:n东区包括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以接受黄 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 移民为主;n西区包括汉水流域和长江中上游,以接受 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 。第二次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发生在唐后期和五代 。原因:n唐安史之乱的爆发n875年王仙芝和黄巢分别发

10、动起义,中 原大震,884年农民战争结束,在此中 成长起来的各派军阀继续混战。(约有400万北方移民定居在南方)迁入地n唐后期五代的北方移民遍布南方各地 ,其中,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 、江西、四川等省市吸收了最大量的 移民,是移民的主要迁入区域,福建 则是唐末移民的重要迁入区。第三次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持续约一个半世纪 。n规模:远远超过前面的两次。n移民数量极多,仅在绍兴和议签订以前的 10余年中,便有约500万左右的北方人口迁 入并定居在南方,大约占北方人口的1/3。迁入地n移民广泛分布在南方各地,连最边远的少 数民族地区也有。其中,今白龙江、秦岭 、淮河一线以南,大巴山和长江一线以

11、北 地区及其东南的江南平原,属于移民的密 集分布区。n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北人南迁浪潮,产生了 十分深远的影响,具体可有三个方面:n第一,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 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在唐代后期已经完成。n第二,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n第三,促进了南北方民族之间的融合。三次北人南迁的影响:第一,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第二,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第三,促进了南北方民族之间的融合。(二)南宋元明清的东西向移民n江西填湖广:由于唐安史之乱引起的北人 南迁的影响,唐后期江西地区得到了很好 的开发,北宋时已经成为较发达的地区; 时至南宋,与江南地区同时成为人多地少 之地,于是人口开始向西迁移,到明

12、朝前 期,两湖地区也得到了开发。此为“江西填 湖广”。n湖广填四川:宋元之际由于蒙古军队对四 川的长期进攻,使四川人口损失很大,达 80%90%,到元朝时四川成为地广人稀之 地,于是从明代开始发生了“湖广填四川”的 东西向移民运动,到清代时,四川完成了“ 第二次开发”。(三)明清向山区的迁移荆襄流民问题:n明自宣德至成化年间,从北直隶、山东、 河南、山西、陕西各省流亡的农民迁徙到 豫、鄂交界的荆州府、襄阳府山区;n一二百万人;n从事林、矿、纸、炭、木耳、种植等产业 ;n郧阳府,治今湖北郧县,辖今湖北省郧县 、保康以西地区。 n东南地区的山区移民:n主要向闽、浙和皖南山区进发,湖南流民 的目标是

13、湘西山区,乾隆以后资、沅、澧 等水中上游深山穷谷,多为流民垦辟。n闽、粤流民甚至迁往荒岭僻壤的赣南山区 。(四)古代边疆民族的内迁1、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疆民族的内迁n始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 卷入迁徙浪潮的民族较多,以匈奴、乌桓 、羌、氐、鲜卑等民族的规模最大。2、隋唐时期周边民族的内迁,分为前后 两个阶段:n第一阶段:隋初至安史之乱爆发,主要是 周边民族自边区向中原沿边地区迁移,主 要有厥、铁勒、吐谷浑、党项等。第二阶段:始于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n一方面,原先迁居中原沿边地区的周边民 族成员,深入到黄河中下游等中原腹心地 区。n另一方面,西北的吐蕃、东北的契丹等族 趁

14、唐朝边备空虚,自边疆进入中原沿边, 吐蕃甚至深入关中盆地。3、金代东北民族的内迁n女真、渤海、契丹、奚等原来居住在东北 的民族大批迁入中原。金代中期,分布在 中原地区的上述民族移民及其后裔大约有 300余万人,约占金朝人口的7%8%。大 量的移民分布在农村而非城市,采用军事 行政组织猛安谋克的形式,聚族而居,与 汉人村庄杂处。到元代已与汉族相融合。4、元代周边民族的内迁n蒙古国成立至元代灭亡(12061368年)一百多 年间。n参加内迁的民族,不仅有来自蒙古高原的蒙古人 ,来自东北的契丹人、女真人,来自朝鲜半岛的 高丽人,来自西北的西夏人,还有来自新疆和更 西的畏兀儿人、康里人,甚至还有远在西

15、亚和欧 洲的斡罗思人、犹太人。n分布的地域,不仅包括北方的广大地区,也包括 南方的许多地方。5、清代周边民族的内迁n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内迁(五)清代和近现代汉族的外迁n跑口外n闯关东n下南洋 n跑口外:冀、晋人多由古北口、张家口、 独石口、喜峰口等处进入草原,称为“跑口 外”;晋、陕垦荒者则去归化(今呼和浩特 )一带或河套地区进行耕种;陇东农民则 多进入银川平原。n闯关东:顺治年间曾一度招民开垦辽东闲 田,康熙初年即停止招垦,不论旗人汉民 出山海关须至兵部领票。但不断有人或从 长城口,或从天津、登州泛海潜入辽东半 岛以至松花江流域,晋、鲁、豫、冀四省 均有,尤以冀、鲁为多,俗称“闯关东”。n下南洋:临海的广东、福建等地山多地少 ,人稠地(平原)狭,多出海谋生。以去 台湾和东南亚各岛屿为最多。n华工(六)近代向城市的迁移n古代城市是政治中心,近现代兴起的城市 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外来移民占了绝大多 数,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再如青岛、大连 等均属此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