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知识点的总结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449691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知识点的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知识点的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知识点的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知识点的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知识点的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知识点的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知识点的总结(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高二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 势势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课件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 48 雅尔塔体制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考点 49 美国“冷战“政策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措施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考点 50 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经济上:1949 年,

2、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1955 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考点 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1949 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1948 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 7 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考点 52 走向联合的欧洲背景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过程19

3、50 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1951 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1957 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统称罗马条约 。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考点 53 迅速崛起的日本经济恢复原因: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高速发展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

4、外向型经济表现:1955 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1956 年到 1973 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考点 54 不结盟运动1956 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正式形成:1961 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斗争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1973 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从成立之日起就把经济

5、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历史意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考点 55 东欧剧变含义:东欧各国执政党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表现:波兰剧变:发生于 1989 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德国统一:1990 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剧变原因历史根源: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外部原因: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政策的推行考点 56 苏联解体原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

6、变“战略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和俄共被停止活动,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俄罗斯等在 1991 年底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考点 57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发展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和发展:美国: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欧共体:1993 年欧盟成立,1999 年欧元正式启动;日本:加快谋求

7、政治大国的步伐;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渐提高。课件 课件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 48 雅尔塔体制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考点 49 美国“冷战“政策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措施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考点 50 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经济上:

8、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1955 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考点 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1949 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1948 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 7 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考点 52 走向联合的欧洲背景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

9、发展。过程1950 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1951 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1957 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统称罗马条约 。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考点 53 迅速崛起的日本经济恢复原因: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高速发展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

10、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表现:1955 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1956 年到 1973 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考点 54 不结盟运动1956 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正式形成:1961 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斗争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1973 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从成立

11、之日起就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历史意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考点 55 东欧剧变含义:东欧各国执政党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表现:波兰剧变:发生于 1989 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德国统一:1990 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剧变原因历史根源: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外部原因: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政策的推行考点 56 苏联解体原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

12、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和俄共被停止活动,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俄罗斯等在 1991 年底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考点 57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发展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和发展:美国: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欧共体:1993 年欧盟成立,1999 年欧元正式启动;

1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渐提高。课件 课件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 48 雅尔塔体制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考点 49 美国“冷战“政策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措施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考点 50 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

14、的措施经济上: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1955 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考点 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1949 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1948 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 7 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考点 52 走向联合的欧洲背景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

15、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过程1950 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1951 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1957 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统称罗马条约 。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考点 53 迅速崛起的日本经济恢复原因: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高速发展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表现:1955 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1956 年到 1973 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考点 54 不结盟运动1956 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正式形成:1961 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斗争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1973 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