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448649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3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当代文学史张卫中 主讲第二章 农村题材小说农村题材是“十七年”小说成就最大的两个题材之 一。(另外一个是革命历史题材)。这一部分我们介绍两个作家,长篇小说主要介绍赵 树理和柳青。 第一节、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的意义不局限在“十七年”,他的农民立场、 民间立场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有重要意义。思考题:1、赵树理创作的基本特点是为政治服务,其小说的 主题大多来自现实生活斗争,被称为问题小说。有人认 为这种认识生活的方式限制了其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 如何评价赵树理小说这种反映生活的方式?2、赵树理小说主要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传统,就 是旧白话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应当如何评价赵树理 在艺术形式上的

2、这种选择。一、生平与创作赵树理,1906年生于山西沁水县。他的家乡在太行 山靠近主峰的地方,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1925年,赵树理19岁时考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校址在长治。从1925年入学,到1928年被学校除名, 这三年是他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从1928年到1936年,曾被捕,蹲过一年的反省院。 出来后,当过小学教师。生活十分艰难。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赵树理的生活获得了转机 。他主要从事抗日文化工作。1943年,他发表了小二 黑结婚等几部作品,在解放区名声大振。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对赵树理有一个描述:这天清早就下雪,我坐我那石板地的屋子里,感到有 些郁闷和孤独。这

3、时,他从外面走进来,一位幽灵似的人 ,身穿棉袍,头戴小帽。他像私塾先生似的鞠了个躬,就 在我的炭火盆前找了个凳子坐下,贪婪地烤着手。他一边 打着寒战,一边仰头看了我一眼,然后又重新垂下眼皮,从 我的桌上拣起一颗瓜子,熟练地嗑起来。他怯生生地看了 我一会,不自然地笑了笑。建国后,赵树理的创作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有着某 种距离:主流意识形态要求作家从阶级分析的方法看待 生活和反映生活,而赵树理更多地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 看问题。从阶级分析方法看问题最典型的是浩然的艳阳天 、金光大道,这类作者认为阶级斗争是生活的本 质规律,因此应当一切从阶级斗争出发。小说中阶级斗 争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某种意义

4、上说,赵树 理建国后经历了一个“失宠”的过程。 创作概况:建国后,赵树理的小说不是很多,主要 有长篇小说三里湾、灵泉洞(上部)。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实干家潘永 福、套不住的手等,短篇小说一共大概是19篇。二、创作特点1、关注现实,自觉地让创作服务于现实斗争。 关于“问题小说”论。所谓“问题小说”就是把具 体问题作为作品的主题,围绕具体问题结构作品。问题小说,“五四”时期就有,像冰心、庐隐,包 括鲁迅的许多小说写婚姻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 就是围绕一个具体问题结构作品。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缘起往往是这样的:他参加农村 工作,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 题,他就把它写成小说,

5、以便引起领导、引起社会的注 意,最终目的还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 他说:“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非解决不 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 主题,在工作中找到的主题容易产生指导现实的意 义。” 他说:“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中的 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惑,我便写李有 才板话,农村习惯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为剥削,我 便写地板。”他的创作可以概括为:在各种中发现问题概括 成作品指导现实工作 2、坚持从农民的立场看待农村生活,更多地关 注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赵树理那些写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受到不“大” 、不“深”的指责。 3、大量借鉴使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

6、手法, 创造了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他说过:“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 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 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 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意 愿。”赵树理早年倡导大众化和民族化曾遇到过很多抵触 。1942年根据地召开过一个座谈会,会上赵树理拿出 很多材料证明新文学在农村尚没有地位。一本黄草纸小本本上有:“观音老母坐莲台,一朵 祥云降下来,杨柳枝儿洒甘露,拯救世人免祸灾。” 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和主张可以概括成两句话: “ 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 赵树理借鉴“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表现在这样 几

7、个方面:以故事为中心结构小说,较少有孤立静止的心理描 写、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五四”新文学较多地使用典型化手法,围绕少数 几个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层层铺垫,写出性格复 杂的人物。赵树理则是长卷式地展示生活。也不是很讲 究写人物心理,深入挖掘。人物包裹在故事中。中国古代小说大都注重故事性,时空跨度大,人 物众多,头绪杂杂,小说主要是讲故事,很少有静态 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强调有头有尾和前后照应。他的作品总是从头说起,不打断、不跳跃,注重故 事的连贯性。做这种选择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受传统白话小说的影响,传统白话小说就是 这种“从头说起”,连贯叙事的结构。其次,要照顾中 国

8、农民的欣赏能力和欣赏习惯。赵树理的写作有一个定 位,就是写给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看,就是让那些有小 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就能看,然后读给完全无文化的农民 听。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 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 重视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五四”以后,新文学的语言有一种倾向,就是语 言的欧化。汉语的特点是句子短小,语法限制非常少。 它的优点是活泼、随意,缺点是缺少逻辑性,不够严密 。“五四”以后引进了一种翻译语体,就是长句子,有 各种烦琐的附加成分。赵树理非常反感欧化的语法,这样的语言在农民听 来简直是一种外语。 赵树理曾举歌剧白毛女的两句唱词,比较汉语 口语和欧化语言的不同。剧

9、中喜儿的唱词是:“昨晚爹爹转回家,心中有事不说话”。赵树理认为如果改为“洋腔”应当是这样:“啊,昨 晚,多么令人愉快的除夕,可是我那与愉快从来没有缘 分,被苦难的命运拨弄得终岁得不到慰藉的父亲,竟捱 到人们快要起床的时候,才无精打采地拖着沉重的脚步 踱回家来。从他那死一般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有像长 江黄河那样多的心事想向人倾诉,可是他竟是那么的沉 默,以至使人在几步之外,就可以听到他的脉搏在急剧 地跳动着。” 赵树理对语言的主要追求就是使它能“说”,说起 来要琅琅上口,甚至注意音韵的和谐。例如登记开 头第一段就是: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 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

10、了个女儿 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 ,周岁十九。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赵树理对农村生活非常非常地熟悉,他的小说洋溢 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四、赵树理创作的局限性。他过分迁就农民的欣赏习惯,限制了自己艺术水平 的提高。美国进步记者杰克贝尔登到中国来,慕名访问了 赵树理,但是看了他的小说后说:“说实在,我对赵树理的书感到失望,有人说,他 的书如果翻译成外文,就会使他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大 作家。我不同意这一点。他对于故事情节只是进行白描 ,人物常常是贴上标签的苍白模型,不具特色,性格得 不到充分展开。最大的缺点是,作品者所描写的都是事 件的梗概,而不是实在的感受。” 第

11、二节、柳青的创业史创业史是“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 作品,是“红色经典”之一。思考题:1、在反映农村生活方面,柳青的创业史与赵 树理的小说有什么不同?2、创业史的主旨是歌颂、赞美合作化,当合 作化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历史否定了以后,创业 史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是否受到影响?受到什么样的影 响?一、生平与创作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生于陕西的吴堡县。少年时 代在家读书,在西安读高中,抗战爆发以后去延安。曾经 在陕北的米脂县工作三年,写了长篇小说种谷记。解放后,柳青到北京,任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 柳青认为自己熟悉的生活在农村,为了写出伟大的作品, 他毅然在1952年带全家去陕西落户。柳

12、青落户的地方是长安县皇甫村,他是带着县委副书记 的职务下去。皇甫村在终南山下。柳青不是一个农民作家,据说他能讲很流利的英语,每 天读书、看报听广播,足不出户,但是对国内外政治、经济 、文化、地理都非常了解。柳青在皇甫村呆了14年,“文革”中被揪走,1978年病 逝,时年62岁。柳青青年时代就开始创作,18岁就发表了第一篇散文: 待车。1947年创作种谷记,1951年又写了铜墙铁壁。创业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1954年开始写作,原准 备写4部,1959年发表第一部,77年开始修改发表了第二部上 卷,78年修改第二部下卷,未及改完就逝世了。因此现在能 看到的只有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上卷。 二、创业史的基

13、本情节创业史这个小说开头有个“题叙”,主要内容 是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大旱,陕北的很多灾民 蜂拥来到了蛤蟆滩。一个死了媳妇的光棍梁三,在灾民 里找了一个带孩子的寡妇,姓王,就是梁生宝的妈,孩 子就是四岁的梁生宝,于是组织了一个家庭。创业史第一部的基本情节:郭世富的楼房上梁 政府组织“活跃借贷”、“活跃借贷”失败(象征土改后新一轮贫富分化的加剧) (解决贫富分化问题)梁生宝互助组进山割竹子扎扫帚使用新稻种、采用合理密植(贫雇农在政府的帮助下组织自救) (使用新技术与单干户竞争)梁生宝互助组获得大丰收成立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证明互助组的优越性) (第一阶段的胜利)正文开始就是1953年,

14、这个时候,土改已经结束, 梁三已经是老汉了,梁生宝也成了大小伙子。这个时候,蛤蟆滩展现的情况是这样:就是土改以 后,农村形势稳定下来。大地主(杨大剥皮,吕二细鬼 )或者死了,或者关起来了。过去的贫农和雇农分得了 土地。但是在蛤蟆滩很快就出现了新一轮的两极分化。蛤蟆滩因为经济状况的不同,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蛤蟆滩的三大能人”:富农姚士杰、富 裕中农郭世富和村长郭振山,另外还有一些中农。另一方面是原来的贫农,像任老四、高增福、欢喜 等。这些人解放前一无所有,土改分了地。但他们很快 就显出弱势。没法渡过春荒。唯一的办法就是卖地。这就是一轮新的贫富分化。小说第一个比较集中的场景就是郭世富盖楼房上

15、 大梁。蛤蟆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郭世富土改时, 差一点定成富农,现在土改过去了,郭世富有神气起来 。上大梁的时候,他真正感到了扬眉吐气。下一个情节是“活跃借贷”。“活跃借贷” 是土 改以后,很多贫雇农虽然分到了地,但春天仍然严重 缺粮。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就由政府出面,让条件 好的农户,主要是富农、中农,借粮食给贫农。但是 到了1953年,就没有富裕农民愿意借了。人物卡片:穷人 任老四任老四,一个男人,长了个水蛇腰,不能干重活。 大舌头,说话也说不清。老婆比他还不如。就这样两个 人生了很多孩子。小说是这样写的:“一条破被里有一 串娃娃,好象还没羽毛的小燕子,露出一排小脑袋。” 一家人住在一间

16、草棚里,草棚里还有一头土改分的小牛 ,晚上小牛哗啦啦地就在草棚里撒尿。高增福 高增福解放后死了老婆,把分的牛卖了 ,埋了老婆。小说开始时,家里已经一无所有。 白占魁白占魁,解放前当过国民党的兵,游手好闲。蛤蟆 滩传他的两件事:推磨的时候把磨棍倒插;犁地的时候 ,犁头掉了也不知道,走了好远,才回来在土里挖犁头 。老婆和他是一样的人。两个人没有孩子,有了钱就 到集上下馆子,他们经常像文化人一样,两人一齐逛到 集上,在馆子里,男女平等地吃羊肉泡馍。创业史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 土改后,土地重新分配了,为什么过几年,原来的贫农 还是穷,又要卖地了呢?问题是关于人和人之间为什么 会有贫富的分化,这个分化是怎么来的?有两解。1、一个人拥有财富,就意味着不道德,所 谓:“为富不仁”。财富就意味着剥削,意味着掠夺, 意味着不公正。旧的阶级分析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