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48446429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平面交叉设计(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第八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第一节 概述一、平面交叉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定义:道路与道路(或其他线形工程)在同一平面上相 互交叉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保证车辆、行人能以最短时间 通过交叉口,交叉口通行能力能适应各条道路的要求;立面 设计能保证排水和转弯车辆的行车稳定。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1)选择交叉口的交通管理方式和交叉口的类型;(2)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3)平面设计,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4)验算交叉口的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5)交叉口立面设计与排水设计。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

2、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 二、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c)五路交叉口对交通影响最大的是冲突点,其次是合流点,再 次是分流点。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车辆。有无交通管制,交叉口的交错点数量是不一样的 。无交通管制,相交道路均为双车道时,各交错点数 量:分(合)流点=n(n-2);冲突点=n2(n-1)(n-2) /6。 双车道平面交叉交错点数量表 表8-115 1580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1交通流在时间上分离 有设信号灯,或交警指挥,或设置让路交叉口, 或定时不让左转

3、车通行等措施。2交通流在平面上分离 在交叉口设置专用车道,不同方向的车流在进 入交叉口前分离在各专用车道上;合理组织交通路 线,变左转为右转;组织渠化交通 在交叉口采用 画线、交通岛和各种交通标志和标线等方法限制交通 路线。3交通流在空间上分离 修建立体交叉。三种交通管理方式: 、无优先交叉:交通量小,无任何交通管理措施;、主路优先交叉:分停车让行和减速让行控制两种;、信号控制交叉:常采用多相位定周期配时方法。交通管理方式的选择:、道路功能、等级、交通量有明显差别两道路交叉或交 通量较大的T形口,采用主路优先交叉;、交叉口视距不良时,采用停车让行控制交叉;、相交道路等级低,交通量小,采用无优先

4、交叉;、采用信号控制:交通量均大的同等级道路相交; 道路虽有等级区别,但交通量均较大,主路优先交叉易出事 故;主路交通量太大,无足够多的间隙供次要道路车流行 驶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干扰环形交叉入口交通量大造成延 误。三、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方式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十”字形,“T”字形及其 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四、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平面交叉的布置类型: 1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 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 四、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1加铺转角式:特点: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 ,但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适用范围: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

5、少的三、四级公 路或地方道路: 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 路与次要道路交叉。设计时,主要解决转角曲线半径和视距的要求。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转弯 车辆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 2分道转弯式: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 度和通行能力都较高。适用: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主要道路。设计主要解决转弯半径、视距、导流岛端部半径。是指在接近交叉口的道路两侧展宽或增辟附加 车道的平面交叉。 可单增左、右转车道,也可同 时增设左、右转车道。3扩宽路口式:3扩宽路口式:特点:减少转弯车辆对直行车的干扰,车速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占地多,投资大。适用:交通量大,转弯车辆较多的

6、干线公路和城市主干道。设计主要解决拓宽车道数、位置、视距、转角半径 。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 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 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 4环形交叉(转盘):优点:各种车辆可连续单向运行,没有停滞,减少了交叉 口的延误时间;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 ,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 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缺点: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了绕行距离,特 别是左转车辆;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适用:多条道路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总数为500 3000辆小时,左右转

7、弯车辆较多,且地形较平坦的情况。设计主要解决中心岛形状、半径,环道的布置和宽度,交 织段长度和交织角,进出口半径和视距。 4环形交叉:1、交叉口的设计速度: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差 值不大于20km/h 。两相交公路的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不得低于路段设计 速度的70。主、次道路相交时,次要道路可适当降低设 计速度。转弯车道:由路段设计速度、交通量、交叉类型、 交通管理方式、用地及变速行驶需要等因素决定。右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40km/h;左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20km/h。 我国城规规定: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应按路段设计 速度的0.50.7倍计算,直行车取大值

8、,转弯车取小值。 五、交叉口的设计依据2、设计车辆:平面交叉也采用小汽车、载重汽车和鞍式列 车(或铰接车)三种车辆作为设计依据。各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应以16m总长的鞍式列车 ,515Km/h转弯速度的行驶轨迹作为控制设计。 条件受限时,可采用12m总长的载重汽车较低速度 的行驶轨迹进行控制设计。城市道路的平面交叉应根据道路与交通的性质 、交通组成等情况,选择合适设计车辆的转弯行迹 作为设计控制。3、设计交通量:平面交叉多采用相交道路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 交叉口设计交通量,并按实测的交通组成比例确定 左转、右转和直行车的交通量。确定设计交通量时,还应考虑车辆种类、自行 车和行人交通等其他影响通行能力

9、的因素。4、通行能力:具体计算详见交通工程。 一、二级公路平交口间距见P238表83,三级公 路150m。 为保证间距,在规划、设计时应限制平面交叉和 出、入口数量,设置互通式立交、分离式立交、通 道、天桥等。 一级、二级公路作干线公路时,平面交叉应保持 足够大的间距或修建立交。当作集散公路时,宜将 地方公路或乡村道路布置在与干线公路相交的次要 道路上或与干线公路平行,提供有限出入口的次要 道路上。 沿线开发程度较高的路段,应将街道或小区道路 布置在与公路相交的支路上或平行于公路而与公路 间只提供有限出、入口的辅道上。六、公路平面交叉口的间距要求1、收集资料 收集与设计有关的测量资料、交通资料

10、、道 路资料、用地资料、水文资料等;2、交叉口方案设计或形式的确定;3、详细设计:、确定交通管理方式 信号交叉口设计计算交通管制的具 体方法和控制参数;、根据规划交通量和交通管理方式检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计算车道数,确定平交各部分的尺寸和平面设计参数,布 置附加车道、交通岛、斑马线和停车线等;、绘制平面图 在大比例地形图上绘制平面设计详图,范 围一般为转角圆曲线切点外530m,平面设计完成后应检查 视距和用地条件;、立面设计,计算工程数量;、编制工程概(预)算。七、平面交叉的设计步骤第二节 交通组织设计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常用的交通组织方法有设置专用车道、组织渠化交通、实 行信号管制、调整交

11、通组织等。 (一)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 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 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一)设置专用车道 平面交叉应保证进、出口道车道数平衡,原则上 出口道车道数必须大于或等于进口道车道数。 进口道直行车流在交叉口范围不改变驾驶方向即 可驶入出口车道。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实行交通管制 通过信号控制或交警指挥,规 定的时间内不准左转或允许左转。 3变左转为右转(环行交通;街坊绕行;远引掉头 ) 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 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 流那样,

12、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的交通组织 。 (二)组织渠化交通(二)组织渠化交通 渠化的作用:利用分车线或分隔带、交通岛来 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速度的车辆分车道行 驶;利用交通岛限制车辆行驶方向;限制车道 宽度,控制车速,防止超车;利用交通岛或分隔 带,设置各种交通标志,并可作为安全岛。 交通岛设计按功能分为:方向岛(导流岛)、分隔岛(带) 、中心岛、安全岛等四种。导流岛(分隔同向车流);分隔岛(分隔不同类型 车流、对向车流);中心岛(组织左转弯、分隔对向 车流) ;安全岛(行人过街避让) (二)组织渠化交通 按构造分为:实体岛、隐形岛和无缘石的浅碟形岛。设计包括岛的形状、尺寸、偏移量、后

13、退量等。 公路平面交叉的渠化布设T形交叉:当主路直行交通量不大,与次要道路 间转弯车辆较多时,在次要道路上设分隔岛;当主要 道路直行车较多时,主要道路上也应设分隔岛。如主 路是双车道,设隐形岛;如是四车道,设实体岛。十字形交叉:按P244图8-15布设分隔岛和导流 岛。(二)组织渠化交通采用自动控制的交通信号指挥系统,提高车速 和通行能力。(三)实行信号控制(四)调整交通组织当旧城道路改建困难时,可采取改变交通路线 ,限制车辆行驶,控制行驶方向,组织单向交通, 适当封闭一些主要干道上的支路等措施调整。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一)行人交通组织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 行走,

14、在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 扰最小。 人行横道与道路应垂直,特殊情况下可斜交。宽 度为48m,长度大于30m或路幅6车道以上时,应 在道路中线位置设宽度不小于1m的安全岛。停车线 应布置在斑马线后至少1m处。 应避免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出入口设在交叉 口处,必要时在转角处用栏杆隔离人、车流。斑马 线两端设置信号灯。(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1. 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 行道之间。2. 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 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3. 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与 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4. 当车流量很

15、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 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 起考虑。人行天桥或地道可用梯道、坡道或混合式 。 第三节 平面与视距设计 一、平面交叉处道路的平面线形 平交范围内两相交道路应正交或接近正交,平面 线形宜为直线或大半径曲线,尽量避免采用需设超 高的圆曲线半径。特殊情况下,应保证斜交不小于 70(改建为60),否则应进行扭正设计。 详见P246图8-17: a、b图扭正成垂直交叉,该法次要道路增加几个 曲线段,会成为危险路段,应与减速措施和前置警 告标志相结合。 c图为逆错位交叉,右转进入主要道路后,需再左 转重新进入次要道路;d图为顺错位。如次要道路交 通量也较大时,需要的交织段比较长,应避免采用 错位交叉。 e图曲线和切线相交,为避免超高影响,改为正交 。最好避免在具有超高的曲线段设置交叉口。二、平面交叉的转弯设计 为保证右转车顺利转弯,平交口转角处的缘石 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形或复曲线,圆曲线半径称 为转角(缘石)半径。 不考虑机动车道加宽,不考虑机动车道加宽, 转角半径为转角半径为: :上式中: B机动车道宽,一般取3.5m;V取路段设计速度的0.50.7倍;横向力系数0.150.20;ih路面横坡度,一般采用2。城市单、双幅路,R1值见P247表8-9;三、四幅 路交叉口的缘石半径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