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内容复习概要(范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434534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内容复习概要(范围)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马克思原理内容复习概要(范围)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马克思原理内容复习概要(范围)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马克思原理内容复习概要(范围)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马克思原理内容复习概要(范围)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原理内容复习概要(范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内容复习概要(范围)(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期末试卷总成绩共60分题型:客观题:单选30题,共30分;判断对错10题,共10分;多选10题共20分。主观题:材料题:共30分(先答原理再联系材料)简答题:10分最终成绩 平时成绩40分+期末成绩60 分实践教学作业20分+课堂表现20分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含义狭义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立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列宁 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有毛泽东、邓

2、小 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科学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哲学马克思 主义核心、归宿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体系(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理论基础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共产党宣言发表是标志)(1)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2)阶级基础:(4)个人主观条件:(3)思想渊源: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三个性质: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实践性 四点

3、表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三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与发展第四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 能动性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规律第一节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世界是什么?世界如何存在?人们如何对待 世界?一、哲学是什么: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包含内容、据 此划分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第一节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 派别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性第二节

4、 世界是什么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二)人的意识与物质世界(三)实践与物质世界一、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含义、意义)(含义、意义)二、物质存在形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含义、关系时间和空间含义、特征(时间的一维性)(一)唯物主义物质观(二) 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一、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形式主 观、内容客观) 二、意识的起源:自然、社会实践的作用(劳动 起决定作用) 三、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 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对人生理活动的调节一、实践的含义、结构、形

5、式、特征、功能(三)实践与物质世界二、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结果:实践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分化和统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世界到底是什么?”1、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世界有 统一性,物质是世界统一的最终本原。2、坚持辩证法的立场,认为世界是多样性 的统一,意识是物质世界的最高产物。3、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物质 世界分化和统一的现实基础。第三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6、1、联系的涵义;(联系引起运动) 2、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的多样性 4、联系的客观性(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内涵:新事物、旧事物及其 划分依据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上升的、前进的变化 趋势。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2、发展的必然性、曲折性一、对立统一规律二、量变质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这三大规律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 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量变质变规律揭

7、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 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 势和道路。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4、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基础;使 相互吸收、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规定事物转化 的可能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促进 矛盾双方力量此涨彼消,推动量变和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一般的关系)首先,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共性比个性 深刻,个

8、性比共性丰富其次,共性和个性相互包含:共性存在于 个性中,任何个性都包含共性第三,共性和个性相互转化1、含义2、关系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三 、 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否定(特征、实质 )2、否定之否定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辩证否定:(1)是自我否定(2)既是联系的 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3)实质是扬弃(1)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 过 程与统一。(2)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 发展和自我完善。(3)否定之否定是

9、事物发展 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三节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v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反 对唯心主义先验论。(两条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实践的观点v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原则,反对不可知 论。v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 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并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揭示 认识运动的总过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一、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认识决定作用:必要性 、可

10、能性、实现性 、唯一检验标准反作用三、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过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过程)感性认识实践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实践实践实践实践认识认识认识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两次飞跃:认识的前进性、反复性和无限性全过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 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检验标准是客观的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关系、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内容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真理的相对性相互关系:两者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两者相 互包含和渗透;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

11、映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二)真理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 践的特性决定)不确定性: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 而任何具体的实践对于真理的检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最终标准2、实践标准的确定和不确定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应该是无数个别的、历 史发展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这必 然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 一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二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以主体 特点而转移三 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 识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

12、人类整 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 价。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探求社会历史之谜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劳 动自然 前提社会 形式 社会 存在 社会 意识(文化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处理社 会关系 的实践精神生 产活动(经济基础)上层 建筑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社会基本结构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更

13、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 存在社会 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及其作用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之总和自然前提主体因素决定力量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必要的条 件,但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它 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 用。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14、人口因素的作用一定数量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前提和必要条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口因素不能说 明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成为引起社会制度 变革的根本原因。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由单纯 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基础和决定力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 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 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依赖社会 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交往、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

15、步、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历史继承性内部各种形式相互影响能动的反作用(最突出表现)二、 社会基本结构(一)社会经济结构(二)社会政治结构(三)社会观念结构(一)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 ) 产品分配、消费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 相互关系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二)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 结构制度政治制度设施法律制度政治设施法律设施上层建筑政治上 层建筑思想上 层建筑国家是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的 起源、本质、职能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二、社会历史发展的

16、主体力量(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 律促进(适应)(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产生性质变化(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阻碍(不适应)反作用于 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性质、产生、变革)反作用(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 力量生产力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机制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机制(一)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的主体创造者二、 社会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