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有感:基层,成长的沃土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434449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梁家河》有感:基层,成长的沃土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读《梁家河》有感:基层,成长的沃土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读《梁家河》有感:基层,成长的沃土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读《梁家河》有感:基层,成长的沃土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读《梁家河》有感:基层,成长的沃土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梁家河》有感:基层,成长的沃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梁家河》有感:基层,成长的沃土(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读梁家河梁家河有感:基层,成长的沃有感:基层,成长的沃 土土日,读了梁家河 ,读完以后内心澎湃、颇有感触。纪实文学梁家河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深刻体悟,书中所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务实苦干的作风以及同群众同甘共苦的真情,让人不由生出满满的敬佩与感动。这给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高觉悟做了典范,亦给当代青年坚定理想、奋斗成才点燃了希望。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我不禁在脑海中闪现了一个问号,梁家河到底隐藏着什么大学问?带着好奇心读完,我才明白,梁家河代表着基层,代表着离群众最的地方,越是在

2、基层,越接群众,越是能学到大智慧、大学问。到基层去实践、去锻炼,是党员及青年同志成长的台,是一次学的好机会,是未来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基层,坚定初心初到梁家河,城市与乡村、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这些不同的概念在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阴影。紧接着就发生了被人们议论拿面包喂狗和传的沸沸扬扬的“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了”事件,陌生的环境里,周遭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 15岁的感到十分孤独,这份孤独也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痕。他迷惘、彷徨,不知道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坦言他当了一次“逃兵” ,他请了假回北京探亲,却不料,因为失去北京户口,被当地公安

3、局当作“倒流”人口抓了起来再次回到梁家河,是在五个月后。 “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 。表明了心迹。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就是在梁家河,让总书记坚定了他的初心,并且始终做到不忘初心。基层,磨炼意志在梁家河,干得最多的活是打坝。村里把不擅长田间耕种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20 多人的基建队(农田基本建设队) ,专门打坝、修梯田。当时农村没有大型机械,打坝要靠人力一层一层把土铺好,再用很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密实起来。这是强度非常大的体力劳动。“一人一天要推 200 车。 ”乡亲们说,八架子车才一方土。那时候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没有手套,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

4、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 “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 ” ,乡亲们这样评价。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抱怨过、偷懒过,遇到再重的活,他都扑着身子带头干。正是这段看似苦涩的岁月,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基层,学智慧插队期间,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就跟着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村里人请教,渐渐地所有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对农村里的各种活计,已经干得很娴熟了。他还学会了自己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带来的针线包派上了用场,尽管针脚不那么齐整,但也有模有样。他说,自己极强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在梁家河,不仅学会了干农活的技巧,生存

5、的本领,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梁家河,他学到了做人的大智慧。基层,收获欣慰1972 年冬,加入了共青团。1974 年 1 月,公社党委批准了的入党申请,接收他为党员。随后,梁家河大队推选他为党支部书记。在的带领下,梁家河打水坠坝、建沼气、成立铁业社、办扫盲班梁家河的村民一步一步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1975 年 10 月 7 日是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全村人都没有上山干活,排成长队为送行,一直送到十多里外,落泪了。虽然离开梁家河了,但他的感召力一直存在。梁家河的村民们凭着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精神,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从土窑洞到新楼房;生病不

6、再硬扛着;农民变身上班族,梁家河走进了新时代。此刻的看到了梁家河的村民过上了好的生活,看到了延川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无比欣慰。梁家河,一个小村子,蕴涵着大智慧。如今,我们过上了好生活,作为党员同志和当代青年,更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向总书记学,到基层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发挥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怕吃苦,敢于吃苦,不断学,提升自己,在基层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收获人生大智慧。作为电建人,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深入施工一线,秉承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发扬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企业作风,建出一项项为民造福的伟大工程。

7、日,读了梁家河 ,读完以后内心澎湃、颇有感触。纪实文学梁家河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深刻体悟,书中所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务实苦干的作风以及同群众同甘共苦的真情,让人不由生出满满的敬佩与感动。这给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高觉悟做了典范,亦给当代青年坚定理想、奋斗成才点燃了希望。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我不禁在脑海中闪现了一个问号,梁家河到底隐藏着什么大学问?带着好奇心读完,我才明白,梁家河代表着基层,代表着离群众最的地方,越是在基层,越接群众,越是能学到大智慧、大学问。到基层去实践、去锻炼

8、,是党员及青年同志成长的台,是一次学的好机会,是未来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基层,坚定初心初到梁家河,城市与乡村、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这些不同的概念在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阴影。紧接着就发生了被人们议论拿面包喂狗和传的沸沸扬扬的“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了”事件,陌生的环境里,周遭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 15岁的感到十分孤独,这份孤独也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痕。他迷惘、彷徨,不知道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坦言他当了一次“逃兵” ,他请了假回北京探亲,却不料,因为失去北京户口,被当地公安局当作“倒流”人口抓了起来再次回到梁家河,是在五个月后。 “扎

9、根农村,扎根一辈子” 。表明了心迹。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就是在梁家河,让总书记坚定了他的初心,并且始终做到不忘初心。基层,磨炼意志在梁家河,干得最多的活是打坝。村里把不擅长田间耕种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20 多人的基建队(农田基本建设队) ,专门打坝、修梯田。当时农村没有大型机械,打坝要靠人力一层一层把土铺好,再用很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密实起来。这是强度非常大的体力劳动。“一人一天要推 200 车。 ”乡亲们说,八架子车才一方土。那时候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没有手套,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

10、“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 ” ,乡亲们这样评价。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抱怨过、偷懒过,遇到再重的活,他都扑着身子带头干。正是这段看似苦涩的岁月,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基层,学智慧插队期间,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就跟着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村里人请教,渐渐地所有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对农村里的各种活计,已经干得很娴熟了。他还学会了自己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带来的针线包派上了用场,尽管针脚不那么齐整,但也有模有样。他说,自己极强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在梁家河,不仅学会了干农活的技巧,生存的本领,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梁家河

11、,他学到了做人的大智慧。基层,收获欣慰1972 年冬,加入了共青团。1974 年 1 月,公社党委批准了的入党申请,接收他为党员。随后,梁家河大队推选他为党支部书记。在的带领下,梁家河打水坠坝、建沼气、成立铁业社、办扫盲班梁家河的村民一步一步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1975 年 10 月 7 日是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全村人都没有上山干活,排成长队为送行,一直送到十多里外,落泪了。虽然离开梁家河了,但他的感召力一直存在。梁家河的村民们凭着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精神,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从土窑洞到新楼房;生病不再硬扛着;农民变身上班族,梁家河走进了新时代。此刻的看到了梁家

12、河的村民过上了好的生活,看到了延川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无比欣慰。梁家河,一个小村子,蕴涵着大智慧。如今,我们过上了好生活,作为党员同志和当代青年,更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向总书记学,到基层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发挥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怕吃苦,敢于吃苦,不断学,提升自己,在基层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收获人生大智慧。作为电建人,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深入施工一线,秉承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发扬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企业作风,建出一项项为民造福的伟大工程。日,读了梁家河 ,读完以后内心澎湃、颇有感触。纪实文学梁家河通

13、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深刻体悟,书中所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务实苦干的作风以及同群众同甘共苦的真情,让人不由生出满满的敬佩与感动。这给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高觉悟做了典范,亦给当代青年坚定理想、奋斗成才点燃了希望。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我不禁在脑海中闪现了一个问号,梁家河到底隐藏着什么大学问?带着好奇心读完,我才明白,梁家河代表着基层,代表着离群众最的地方,越是在基层,越接群众,越是能学到大智慧、大学问。到基层去实践、去锻炼,是党员及青年同志成长的台,是一次学的好机会,是未来人生中的一

14、笔宝贵财富。基层,坚定初心初到梁家河,城市与乡村、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这些不同的概念在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阴影。紧接着就发生了被人们议论拿面包喂狗和传的沸沸扬扬的“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了”事件,陌生的环境里,周遭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 15岁的感到十分孤独,这份孤独也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痕。他迷惘、彷徨,不知道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坦言他当了一次“逃兵” ,他请了假回北京探亲,却不料,因为失去北京户口,被当地公安局当作“倒流”人口抓了起来再次回到梁家河,是在五个月后。 “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 。表明了心迹。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

15、个不一样的。就是在梁家河,让总书记坚定了他的初心,并且始终做到不忘初心。基层,磨炼意志在梁家河,干得最多的活是打坝。村里把不擅长田间耕种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20 多人的基建队(农田基本建设队) ,专门打坝、修梯田。当时农村没有大型机械,打坝要靠人力一层一层把土铺好,再用很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密实起来。这是强度非常大的体力劳动。“一人一天要推 200 车。 ”乡亲们说,八架子车才一方土。那时候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没有手套,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 “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 ” ,乡亲们这样评价。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抱怨过、偷懒过,遇到再重的活,他都扑着身子带头干。正是这段看似苦涩的岁月,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基层,学智慧插队期间,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就跟着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村里人请教,渐渐地所有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对农村里的各种活计,已经干得很娴熟了。他还学会了自己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带来的针线包派上了用场,尽管针脚不那么齐整,但也有模有样。他说,自己极强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在梁家河,不仅学会了干农活的技巧,生存的本领,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农民实事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