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424676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2(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王羲之王羲之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 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 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 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 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 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 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 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 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 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 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 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 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 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

2、智取。他派监察 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 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 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 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 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 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 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 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 ,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 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 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 传

3、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 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 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 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 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 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 ,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 永绝于世。王羲之 何如帖王羲之 得示帖整体感知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 、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 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 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 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 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 写

4、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 奇特精警。 在加上王羲之精妙的书法造诣,使这 篇序成为了文采、书艺双绝的传世名作,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 ,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 沂)人,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 家和文学家。因曾官右军将军 ,人称“王右军”。他的书法 能继承各种字体的优秀笔法, “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创 造了妍美流便的一代新风,被 人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进程中 ,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故有 “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 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 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 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关 于 “序” 序,

5、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 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 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 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序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 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 基础认读基础认读癸丑 修禊 会 稽 流觞 形骸 趣舍万殊 游目骋怀 齐彭殇 感慨系之 曾不知 u u xx kuikui j j shnshn hihi q q chnchn shnshn xx znzn 关于关于”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

6、即“干枝”,干和支相 配合如树干和树枝相配合。十干和十二支循环相配,最小 公倍数是六十,所以能组成六十组,即:甲子、乙丑、丙 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 、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 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 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 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 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这六 十种组合,为甲子一周,叫“六十花甲子”。一周之后,重 新开始,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关于“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

7、一种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风俗,古人视季俗,古人视季春春三三 月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 三三月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水沐浴沐浴 ,祛病除邪,祛病除邪,诗诗经经、周礼周礼中都有中都有 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春禊视为其禊视为其 志,得到孔子的赞赏。志,得到孔子的赞赏。“ “莫(暮)莫(暮)春春者,者,春春 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沂,风风乎舞雩,咏而归。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论语先进先进 )三国魏以后)三国魏以后春春禊定在三禊定

8、在三月月三,活动内三,活动内 容也改为在容也改为在水水边宴饮、赋边宴饮、赋诗诗等。等。 流觞曲流觞曲水水 也称为也称为“ “曲曲水水流觞流觞“ “,春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引溪水水进入弯曲的进入弯曲的水水渠,人们坐在渠,人们坐在水水渠两旁,在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水中。也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 “羽觞羽觞“ “

9、,因其比木杯,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水而行。而行。 诗集的由来 句子:“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 情”(内容的产 生)。“故列叙 时人,录其所述 ”(诗集的形成 )。 编集的目的 句子:“后之览者 ,亦有感于斯文 ”。 行文的妙处在说明二者时,作者并不 特别予以指出,而是采用交错 的手法自然带出。正是由于“ 群贤”、“少长”至集于宜人的景 色之中,“流觞曲水”,才有“畅 叙幽情”的“一觞一咏”;正是由 生之乐,想到生之“终期于尽”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所以才有“列叙是人,录其 所述”之举,并使之传于后世 ,这样才能达到“后之览者, 亦有

10、感于斯文”的编集目的。讨论明确文章大意1 第一、二段是按怎样的 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 明确:先总叙时间、地 点及集会,再叙人、 地、事、乐。 2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 也”? 明确:人众:群贤比至 ,少长咸集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清流急湍,映带左 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 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 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 怀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崇山峻岭 清流激湍 第三段所议论的问题是?死生亦大矣。 作者的议论跟前两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 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 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 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 “快然

1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 ,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 之乐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 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 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 是水到渠成。第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了证明第三段观点,作者便用自己读 古人文章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 人也有感于死生,再联系当时士大夫中崇尚 虚无的思想(一死生、齐彭殇),并力批其 非(为虚诞、为妄作),然后把眼光转向未 来,以“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世殊 事异-其致一也”,把话题巧妙地引到 诗集的编成和意义上来,意义即使“后之览 者”亦有感于死生之大。作者思想情感思想观点:死生亦大矣。 情感

12、乐痛悲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调所蔽,阐明他 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毕 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 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 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 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 以苛求的。夫人之相与,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静躁不同, 当其欣当其欣 于所遇,于所遇, 暂得于己,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及其所

13、之既倦, 情随事迁,情随事迁, 感慨感慨 系之矣。系之矣。向之所欣,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已为陈迹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 化,化, 终期于尽!终期于尽! 古人云:古人云: “ “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矣” ” ,岂不,岂不 痛痛哉!哉!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 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 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 ; 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 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静” 者“躁” 者生命是何生命是何 其宝贵其宝贵 以“悲”字为基调课文解读课文解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14、,若合一契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 作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虽世殊 事异,所以兴怀,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把眼光转向未来,引 入诗集的编成和意义与古人同样有死生 之感,产生共鸣批判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昔人昔文、今人今 文、以及后人有感 串联起来,巧妙地 交代了诗集的由来 ,说明了编集的目 的。如何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古人不能

15、不被常情所囿,感叹死生 是大事,自己也仅能撰文以供人兴 怀,显示了作者感慨之深。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认为生是 生,死是死,不能等量齐观。生, 确实弥足珍视,对人生中有意义的 事情不愿忘怀。这种人生态度是积 极的。王羲之书法艺术 王羲之,在中国人眼里,是与“书圣”、“书祖” 这样的字眼相连的,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几 于同孔老夫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相颉颃。其代表作 之一兰亭集序更是无价之宝,被尊为“天下第 一行书”,以至唐太宗李世民临崩之时,将之带入 昭陵,遂给后世留下千古的惆怅。直至今天,人们 再也未能看到王羲之的片纸真迹,只能凭想象来揣 测“右军如龙”的真正内涵了。“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凤翥鸾翔”是 后人对羲之书法的形象比喻,承此殊荣者,后无二 人。除去了历代帝王的皇权推崇与关于羲之书法的 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用当代人的眼光审视它,我 们也不得不崇拜他那非凡的创造力与卓越的抒情意 识。 王羲之书法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其强烈的时代特征 去朴归华,弃质趋妍。当魏晋思想领域追求华 美、新妍, 摒弃古质蔚成风气之时,就孕育了王 羲之书法求变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