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422743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1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荔城中学 黎伯钦所谓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以 促进发展。学习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要立足于背景(原因 )、内容、作用、评价几个要素。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课标】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整体感知】 秦国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商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不仅迅速

2、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而且为日后秦国统一 中国奠定了基础。但变法施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 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时间: 公元前4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 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二)地域:战国时期的秦国。(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 产力的极大提高。【根本原因】 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 阶层,他们要求进一步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社会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以中央集 权制度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春秋战国之际,兼并战争频繁,各国为了自保纷纷 进行变法。(富国强兵) 【直接原因】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

3、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 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四)主要内容: A政治上: 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加强中央集权。 B经济上: 通过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 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 济实力。 C军事上: 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思想文化上: “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行文化专制。 E社会习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 的政策等。(五)特点: 除旧布新,改变社会性质;不畏权贵,严刑峻法;实现富国强兵的 改

4、革。(六)改革的性质(实质): 商鞅变法是一次至上而下的促进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度转变 的改革。(七)历史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 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 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 得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于中 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八)成败原因分析:(成功)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是时代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这 个趋势; 秦国国君有比较集中的权利,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秦孝公全力支

5、持商鞅变法; 商鞅制订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坚决贯彻执行。(九)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没有与旧制度、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1、商鞅变法内容中,最有力地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制定连坐发2、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 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3、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到决定性作 用的内容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4、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是A、吸引商人把

6、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5、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主要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6、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 者同赏”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D、“为田开阡陌封疆”7、与其他各国相比,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秦国君臣

7、民众较易认同法家学说 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比其他中原各国先进A、 B、 C、 D、8、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 ,“商鞅虽死,秦法不变”。上述现象说明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 B、 C、 D、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 1、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其改革的主要 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认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本民族与中国 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整体感知】 为了缓解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北 魏

8、孝文帝在其祖母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 改革。促进了北魏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一)时间:公元5世纪末,南北朝(420年589年) (二)地域:北朝(中国华北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地区)(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北魏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中国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北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 化进程。 但是各种制度有许多缺陷,基层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导 致广大农民负担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北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尖锐, 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改革 。 孝文帝具有良好的汉文化素养,深

9、刻认识到了汉族的先 进和鲜卑族的落后。(四)主要内容: 推行新制:(前期,冯太后)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耕地。 设立三长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到完善。 推行新的租调制,大大增加国家收入。 495年,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实行汉化政策: 易服饰、改汉姓、讲汉话、通婚姻、改籍贯等。(五)特点: 是一次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改革。(六)改革的性质(实质): 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维护北魏鲜卑族封建统治的 改革。(七)历史作用: 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推动了 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增加了国家收入。鲜卑族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10、,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 展和繁荣,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 统一奠定了基础。(八)成败原因分析:(成功) 历史背景的点; 改革措施顺应了封建化的历史潮流。 始终有最高统治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文化落后的民族往往因为其军事力的得强大而能够征服先 进的民族。但是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像被征服民族学习。 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主建立起的政权。元朝很快被推翻 ,蒙古人又回到北方草原;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满 族在中国多数地区都有分布。两种不同的结果,和当时统 治者对汉民族和汉文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由畜牧经 济为主的游

11、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2、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A、农业化的过程 B、封建化的过程 C、鲜卑族汉化的过程 D、民族融合的过程3、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 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迁都洛阳C、移风易俗 D、汉化4、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的主要目是A、授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5、让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 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政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按人口分配土地 B、任用崔浩等汉

12、族儒生C、兴办太学,培养人才 D、重新统一黄河流域6、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 包括A、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B、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C、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D、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7、导致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 宗主督护制 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 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 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A、 B、 C、 D、8、在改革中,孝文帝大力整顿吏治,对贪赃枉法者严惩 不贷,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相对缓和了民族矛盾 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 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A、 B、 C、 D、第七单元 1861年

13、农奴制改革【课标】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 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整体感知】 19世纪中叶,实行农奴制的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国 内矛盾丛生且不断激化。为了缓解统治危机,缓和社会矛 盾,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颁布“二一九法令”,废 除农奴制,从而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推动了俄国 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一)时间:19世纪中后期 (二)地域:俄国(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19世纪中叶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俄国的阶级矛盾,农奴 反抗、农民暴动不断

14、威胁着沙皇的统治。 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 经济远落后于西欧。 社会上出现主张解放农奴,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潮; 革命民主主义者准备推翻沙皇封建统治。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统治者认识到 必须进行改革。(四)主要内容: “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且享有公民权。 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是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要缴纳赎金,还需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赎金的20% 至25%。剩余部分必须在之后的49年内还本付息,才能拥 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份地赎金 和赋税的缴纳。农民付清赎金后,经村社同意才能离开。另外在1861年之后,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司法、教育 、军事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五)特点: 由俄国沙皇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目的还是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