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22742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犯罪学的发展历史宏观上,可分为: 一、西方犯罪学发展历史 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 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学派 当代西方犯罪学 二、中国犯罪学发展历史第一节 西方犯罪学发展历史 一、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 (一)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 (Beccaria,1738-1794),是犯罪学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 近代刑法学的诞生以1764年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也是他犯罪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1、刑法的三大原则 (1)罪行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罪行相适应原则:刑罚与罪行相适应 ;提倡轻刑化 (3)适用刑罚人道原则:与当时背景有关 ;提出废除刑讯和

2、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2、刑罚观:“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 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已犯下的罪行 。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 侵害公民,并规戒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说明浓厚的功利主义思想的表现。对罪犯 的处罚是有目的的。也不是要消除罪行。 也不是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而是 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规诫其他公民不要像犯罪人实 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特殊:对本身进行改造,不至于侵害其他 人(二)边沁的犯罪学思想 1、人都有两种驱动力驱使: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2、关于犯罪与惩罚的关系: (1)社会对于犯罪的惩罚是必须的 (2)对犯罪者的惩罚是通过给犯罪者施加痛苦, 以其收到惩戒

3、和教育作用 (3)犯罪人的内心存在着驱使犯罪和制止犯罪的 动机 (4)对犯罪惩罚的严厉程度与犯罪的诱发力成正 比例边沁 犯罪学理论:功利主义理论,或称为 “幸福计算”理论。“自然将人类 置于两个至高 无上的主宰 痛苦与快乐 的统治之 下。只有它们 两者才能够指 出我们应该做 什么,以及决 定我们将要怎 样做。”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的功利主义原则。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基本原则 1、理性原则 2、享乐原则 3、惩罚原则 4、人权原则 5、适当程序原则 二、犯罪原因论 1、人性自私 2、意志自由 3、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 三、刑罚学说 1、刑罚的根据 2、刑罚的标准 3、刑罚的作用 四

4、、立法与司法问题 1、法律特别是刑法应简明扼要 2、法律要公布于众 3、法律必须要明确规定犯罪及对犯罪所适 用的刑罚 4、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5、刑罚不能由法官任意裁决总结 古典犯罪学派的预防犯罪思想: 一、法律控制论 二、心理强制论 三、报应刑论古典18人是理性人,精于快乐痛苦的 计算而趋利避害。犯罪正是行 为人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社 会要提高人犯罪的代价,降低 因犯罪获得的快乐。自由意志 论、心理强制论、报应刑论贝卡利亚,边 泌,费尔巴哈 等。 二、实证犯罪学派 (一)龙勃罗梭的犯罪学生物学思想 龙勃罗梭(Lombroso)是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 罪学家、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

5、犯罪人论。被誉为“犯罪学之父、意大利学 派之父”、犯罪学鼻祖。 基本思想是:认为的确存在一种生来就倾向于犯 罪的犯罪人类型,这种犯罪人由于隔代遗传、退 化等原因以其一系列体格、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 异常区别于非犯罪人。晚年对天生犯罪人理论有 所修正,认为犯罪原因也包括气候、谷物的价格 、性和婚姻的传统、刑法、社会结构、教会组织 、宗教信仰等因素。 1、天生犯罪人理论: 犯罪人类型:生来犯罪人、情犯罪人、精神病 犯罪人、偶然犯罪人 2、犯罪控制理论 处罚犯罪要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相一 致,要与不同类型的犯罪相适应 3、刑罚的目的不在报应而在防卫社会 “刑罚,并不像在古典派犯罪学者和立法者 的主张

6、影响之下而产生的公共舆论所想象 的那样,是简单的犯罪万应灵药,它对犯 罪的威慑作用是有限的。因此,犯罪社会 学家自然应当在对犯罪及其自然起因的实 际研究中寻找其他社会防卫手段。”龙氏对天生犯罪人的部分描述 他相信自己在罪犯身上看到了某些与野蛮人相同 的特征,并对天生犯罪人作了如下的描述: “下腿不发达、头盖甚小、前额后陷、前骨节过 伸、颅骨缝线关合过早、头盖过厚、额骨与颧骨 过大、凸额斜眶、皮肤过红、大耳、丛发、过于 敏捷、不知疲苦、触觉不灵、视觉过敏、伤愈极 速、情爱甚弱、淫念过早、两性不大分、怠惰、 易受激动、好赌博、饮酒、迷信等等。” 转自:陈兴良基因的奴隶龙勃罗梭论马家爵马家爵邱兴华邱

7、兴华靳如超石家庄爆炸案 109人丧生袭警案犯袭警案犯 杨佳杨佳 (二)菲利的犯罪社会学思想 恩里科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 意大利社会学家,犯罪学家。代表作是 犯罪社会学。 菲利的犯罪学思想主要有: 1、犯罪三元论 2、犯罪饱和法则 3、有关刑罚学说 4、犯罪预防论犯罪三元论 犯罪三元论,是指认为犯罪是由人类学因素、自 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类原因引起的理论学说。1、人类学因素或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法律地位、职业 、居住地、社会阶级、训练和教育程度、器官与心理结构2、自然因素:种族、气候、土壤,昼夜、季节、气象、气 温等3、社会因素:人口、移民、习俗和宗教、家庭、政

8、 治、金融商业活动等。犯罪过度饱和如果遇到饥荒年代、商业、财政及工 业危机等自然和社会灾害以及其他重大社 会事件时,社会环境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 、不平衡的状态中,财产犯罪的波动幅度 就会大大增加。与人身犯罪有关的因素产 生急剧变动时,人身犯罪也会产生大幅度 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短暂的“犯 罪过度饱和”现象。犯罪饱和法则 菲利自己认为,这是从犯罪统计资料中得 出的“最重要的犯罪社会学结论”。1、犯罪的周期性波动:随着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 化,犯罪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模式,在每年的财产 犯罪和人身犯罪的变动中存在着一种交替:当一类犯 罪上升时,另一类犯罪就下降。2、犯罪的周期性增长:由于

9、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的发展 和变化,犯罪率趋于上升,表现为周期性增长。如出生 率和移民入境等。有时会形成犯罪过度饱和现象。犯罪人类型论1、生来犯罪人:是本能型犯罪人。 2、精神病犯罪人 3、偶然犯罪人:是机会犯罪人。这是经受不住个人状 况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诱惑而犯罪的人。 4、激情犯罪人 5、习惯犯罪人刑罚学说 1、刑事责任理论:主张社会责任 。 2 2、刑罚措施:、刑罚措施:(1 1)不定期刑。行刑委员会)不定期刑。行刑委员会(2 2)强制赔偿。赔偿国家和受害人)强制赔偿。赔偿国家和受害人(3 3)犯罪精神病院。收容犯了罪的精神病人。)犯罪精神病院。收容犯了罪的精神病人。(4 4)死刑)死刑

10、犯罪预防论 核心的犯罪预防学说是“刑罚替代措施”或“保安措施” 。思想基础1 1、经济领域。如自由贸易、限制酒类消费等。、经济领域。如自由贸易、限制酒类消费等。2 2、政治领域。协调政府和民众的愿望等。、政治领域。协调政府和民众的愿望等。3 3、科学领域。如防盗门等。、科学领域。如防盗门等。4 4、立法和行政领域。如遗嘱立法可以防止谋杀。、立法和行政领域。如遗嘱立法可以防止谋杀。5 5、教育领域。道德和文化教育。、教育领域。道德和文化教育。(三)加罗法洛的犯罪学思想 1、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 违反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怜悯 和正直的道德观念真正的犯罪 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属于自然犯罪范

11、畴 之外的犯罪非真正的犯罪 真正犯罪人:谋杀犯、暴力犯、财产犯、 风俗犯 2、全球性的刑事政策 实证19末 人不具有自由意志,犯罪行为受个 人、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天生犯罪人论、犯 罪三元论、犯罪饱和法则犯罪学三圣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比较 一、历史背景与研究方法的差异 二、犯罪原因论的差异 三、刑事责任论的差异 四、刑罚裁量依据的差异 五、刑罚目的论的差异三、当代西方犯罪学当代西方犯罪学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当代西方犯罪生物学 (一)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 1、社会结构理论 (1)文化冲突理论 (2)紧张理论 (3)亚文化理论 (4)社会生态学理论现代20中 理论繁盛时代

12、。差别交往理论; 文化冲突理论等。萨瑟兰、塞林 等。塞林文化冲突理论认为:刑法是主流文化行为规范的表现, 犯罪则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 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由于下层 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与主流文化相 冲突,所以,遵从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 群体的文化,就必然会产生违反刑法的 犯罪行为。 紧张理论 犯罪是由于行为人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 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 愤的产物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 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 亚文化是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 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种

13、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 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 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 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文化科恩(1918-)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认为:在下层阶级贫民中存在着一种少年犯罪亚文化 和少年犯罪亚文化群(帮伙),它们是下层阶级少 年为克服社会适应困难或地位挫折感而产生的群体 性反应;这些亚文化与中产阶级的文化相矛盾,遵 从这种帮伙亚文化必然导致越轨与犯罪行为。1953年:少年犯罪人:帮伙 亚文化下层阶级青少年对自我实现目标的追求先赋地位自致地位处于失败地 位的反应街角青少年 (corner boy)是最普通的反应形式。 他们通常徘徊于邻里街 道,从事赌博、运动和 其他群体性活动,以后 通过获得一

14、份体力劳动 工作而踏入社会。大学青少年是下层阶级青 少年中的优秀 分子,通过上 大学来改变自 己的社会地位 。犯罪青少年对中产阶级的价值 观持对立态度。结 成帮伙,一起进行 各种少年犯罪活动 ,并在活动中形成 不同于中产阶级价 值体系的独特价值 观和行为方式。 社会生态学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 环境之间的关系案例 郑民生杀人案 2、社会化过程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 萨瑟兰:差别交往论 1939年萨瑟兰在犯罪学原理中提出 基本思想: 犯罪行为是如同学习读写和绘画等其他行 为一样也是学习来的。正是犯罪思想造成 了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在发生之前犯罪人 思想上已经存在着一种犯罪定义 这

15、一理论认为: (1)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 (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过程而学得的。 (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 习得到的。 (4)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 、态度、理由等。 (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 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 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 (6)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 、强度的不同而异。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 子接触机会多,因此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 (2)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犯罪的可能,现代社 会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犯罪的机会,犯罪 学应当研究人们为什么不犯罪。 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各种社会控制的减弱有 联系社会控制理论 与其他犯罪理论不同,社会控制理论假设所有的人都有犯 罪的动机和能力,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犯罪呢?是 社会控制的结果,换言之,是社会控制预防和阻止了人们 的犯罪。 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内在控制 社会凝聚理论:社会凝聚力是人们不犯罪的主要原因,社 会凝聚由四个要素构成:联结感、大众性投入、常规活动 参与和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