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11801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之 人际关系 本章要点 u人际关系的概念 u人际关系的发展 u人际关系的理论 u人际关系的测量 u人及沟通及其改善 u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2内 容u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u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u第三节 人际沟通u第四节 人际吸引3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u广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 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一切方面。含经 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 、心理关系等。(社会学角度,未揭示人 际关系的特性) u狭义:人与之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与 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4二、人际关系的特征(一)主要指人与人之

2、间的心理关系 。反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 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 关系、敌对关系等。(二)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 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5u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 认知和理解。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 了解越深刻,心理距离越接近。 u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 。分为亲密性情感,促进彼此心理相容 ;分离性情感,促使彼此疏远、排斥。 u行为成分: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和结 果,如言谈举止、角色定位、仪表风度 等。行为成分越相似,越易形成良好的 人际关系。6(三)积极进行 交往是建立、巩固 和发展良好的人际 关系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是在彼 此

3、交往的过程中建 立和发展起来的, 且建立后,也要通 过不断的交往加以 巩固和发展。7三、人际关系的分类依据 媒介 固定程度 维度 外部表现影响程度类 别血缘 趣缘 业缘 地缘固定 非固定纵向 横向外露形 内涵型 伪装型利害 非利害8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亲密无间形同路人9莱文格和斯诺克(G.Levinger & G.Snoke,1972)用图解的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极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作了直观描述。10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相互作用水平零接触单相接触 双向接触 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低高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11交往之前,彼此未意识到对方的 存在,

4、双方处于零接触状态一方开始注意对方,或双方相互 注意时,交往才开始,但没有情 感的卷入表面接触才是人及沟通的真正开 始,此时仍未有共同的心理领域12轻度卷入:共同心理领域较少, 双方心理世界只有小部分重合中度卷入: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 ,双方心理世界有大部分重合深度卷入:双方的共同心理领域 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心理世界 高度重合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双方的心 理世界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彼此都有自 己隐私的部分1314(二)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奥尔特曼和泰勒(L.Altman & 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 为参考指标,将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分为 :定向定向情感探索情感探索情

5、感交流情感交流稳定交往稳定交往通过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自我暴露程度 如何,可以知道别人与自己的关系深度如 何,知道别人对我们有多高的接纳程度, 因为自我暴露程度越高说明对一个人的接 纳性和信任感越高。15u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 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注意: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是自发的或 非理性的。当对象的某些特质能引起我们情 感上的共鸣,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成 为我们注意的对象。我的眼里只有你。 抉择:是理性的。例如,选择恋人:外貌 、价值观、兴趣、爱好、品格等。16 时间跨度: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 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很快就完成。 有经常的接触机会但都有较强的自我

6、防卫 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的沟通 才能完成。 初步沟通:在选定交往对象之后,试图 与之建立联系,希望对对方有个初步了解 ,同时,也希望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 象。17u情感探索阶 段目的是为了探讨彼此的共同情感领域 。随着共同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 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也逐 渐增加。但话题仍未涉及对方隐秘性领域 或隐私敏感区。尽管这一阶段有一定程度 的情感卷入,但双方都遵守交往规则,彼 此没有强烈的吸引力,即使分手也无关紧 要。18u情感交流阶 段这一阶段,双方的话题开始广泛涉及 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中度的情感卷入。 双方关系的性质已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双 方的安全感已

7、经确立,如果在这一阶段关 系发生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 压力。本阶段,人们会相互提出真实的、评 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 诚的赞赏和批评。19u稳定交往阶 段心理上的共同领域进一步增加,自我 暴露也更为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 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隐秘性的个人领 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 感情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仅仅停留在 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20一、人际关系理论概 述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u学派理论n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自我防御理论 、无意识理论、基本焦虑学说n行为主义:强化学习理论n人本主义:需要和动机 u国外专家理论n人际交往:符号相互作用论、

8、场合交 往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21u国外专家理论n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归因理论 、期望理论n人际特质理论:群体中人际关系层次 理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u中国专家理论n费孝通:差序格局论n杨国枢:社会取向论n何友晖:关系取向论n彭泗清:示范与回应模式论22二、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兹(1958)提出,认为每个人都有 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有些 人表现明显,有些人表现不明显。人际关系模式大致通过三种人际需要 来加以解释。u包容的需要 u控制的需要 u情感的需要23(一)包容的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相容,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 的需要。u满足:沟通、包容、相

9、属等肯定性行 为特征。 u未满足:孤立、退缩、排斥、忽视等 否定性行为特征。24个体成长中,如果包容的需要长期没 得到满足,就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低社会 的或超社会的行为。 u低社会行为: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不主动参加社交性活动。行为特点:内向 、退缩、避免与他人建立关系、拒绝加入 团体等。 u超社会行为:外向,主动与别人交往接触 ,行为具有表现性,例如大声说话,吸引 他人的注意等。 25u满足:使用权力、权威、影响、支配 、领导等行为特征; u未满足:抗拒权威、忽视秩序、受人 支配等行为特征。(二)控制的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 满意人际关

10、系的需要。控制行为可以归结为人们之间进行 决策的过程。26u拒绝型:倾向于谦逊、服从,在与他人 交往时拒绝权力和责任。 u独裁型:喜欢支配、控制他人,喜欢最 高的权力地位。 u民主型:是理想的类型,能顺利地解决 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根据 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 ,能够顺从上级,又能自己掌权。可分为:拒绝型、独裁型和民主型三种27控制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与父母的教 养方式有密切联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如果父母完全控制孩子,独揽大权,支配 孩子的一切行为或样样包办,孩子就有可 能形成拒绝型或独裁型的行为特征。(三)情感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 的需要,是个体与他

11、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 持亲密的情绪联系的需要。28如果父母与儿童在情感上不能建立亲 密的联系,就有可能导致低个人行为或超 个人行为。u满足:喜爱、亲密、同情、友好、热 心等行为特征。 u未满足:憎恨、厌恶、反感、冷淡等 行为特征。29理想的情感行为是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 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有良好的自信心及 社会交往方面的技巧。u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这 种人尽管表面上表现得很好,但却与人 保持一定的情绪距离并希望别人对他也 这样。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在于他担心 自己能否引起别人的好感,以能否博得 他人的喜欢。 u超个人行为:希望与别人建立亲密联系 ,表现出过分的热情和主动。30不同需求

12、的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型被动型包容需要主动交往,积 极参与社会生 活期待他人吸纳,往 往退缩、孤独控制需要控制他人、运 用权力 期待他人引导、愿 意追随他人 情感需要对他人喜爱、 友善、同情和 亲密对他人冷淡,但期 待他人对自己亲密行为表现 需要性质31三、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符 号、意义的作用的社会生活理论观。符号相互作用论这一术语是H.布鲁莫于 1937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来源于G.H.米德 的著作心智、自我及社会(1934)。米德认为,社会心理学分析问题的出发 点不是个别个体,而是群体和社会中被称为 个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社会过程,这种相互作 用过程主要是符号的相互

13、作用。32u两类符号 具体的自然的符号:声音、光源、颜色 、动态、姿势、表情等。 抽象的人为的符号:语言、文字、图案 、文化等。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语言文字符号 ,人们用它来解释交往中信息的含义记忆语 言中包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作为交往 的外在载体。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刺激都称为符号 。33布鲁莫指出,在非符号的相互作用中,人们 彼此直接对姿式或动作起反应,在符号的相互作 用中,他们解释这些姿式或动作或言语,并根据 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意义进行活动。 该理论基于3个基本假设:人们是依据事物 对他们的意义处理事物的。事物指社会客体,可 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社会客体的意 义来自于社会相互

14、作用,不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 。意义可以被掌握,也可以通过解释而改变。34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决定于3 个变量:个性结构、角色和参照群体。个性结构包括3个成分,即I、me和self。 I是主动的我;me是规范的我,他人所见的 我;self是自我。主动的我是冲动性的、创造性的,是 变化的源泉。规范的我是社会的我。自我 是主动的我和社会的我的相互作用。个性 发展的源泉在于主动的创造性,社会变化 的原因在于个性。35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区别 。超我规范 我的作用自我的作用研究重点弗洛伊德压制本我本我和超我 之间斗争的 战场个性的内部紧 张性、冲突性符号作用 理论指导行为 ,以达到有 效

15、的社会相 互作用合作的领域个人与他人顺 利合作过程所 特有的个性状 态和行为36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们为了顺利地 实现交往和沟通,必须有能力在想象中扮演 他人角色,即所谓角色采择。这就是说,要 能处于交往对方的地位上,像对待客体那样 对待自己,要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和行动的 意义,想象出他人如何感知这些言语和行动 。符号相互作用论还认为,为了顺利地实 现群体内的相互作用,个人还必须了解群体多 数成员对他的态度。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是该 个体接受他人对他的态度的结果。 37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 的作用,强调人们应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 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 馈,认为客观

16、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 内容,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它将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 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 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 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倾向。38四、社会交换论u思想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 、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u特点: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 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为 主。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 初,主要与霍曼斯(G.C.Homans, 1958)的研究工作有关,他认为:人 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 种交换包括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39解释社会行为的基本命题u成功命题:在一个人所做过的所有行动 中,若其中某一特定行动经常得到酬赏 ,那么这个人就越愿意重复该行动; u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刺 激做出的行动获得了报酬,那么,当类 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 就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 ;40u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带来的结果对一 个人越有价值,则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