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语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407118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2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语言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语言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语言(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考纲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诗歌鉴赏1:表达技巧2:语言特色一、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题目中也可能称为写作 特色、写作技巧、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凡是在表达方面 有新意、对表现主题起到积极作用并且收 到不错效果的写作手法均在此列。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 排比、典故、反复等。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比兴、虚实、联想、想象、象征、 衬托(烘托)、用典、对比、扬抑、动静、正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修辞等。 篇章结

2、构: 首联 起 开头 (诗 ) 颔联 承 展开 (词曲) 颈联 转 过片尾联 合 收束表达技巧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情与景的关系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乐景写哀情 哀景写乐情情景交融的形式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融情入景描写笔法技法工笔细描 白描勾勒 正侧结合 点面结合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明暗对比 比兴手法 扬抑手法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小见大、层层深入、伏笔照应、 过渡铺垫、总分、悬念篇章结构常用词语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 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 ,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 了(?)作用。格式表达

3、技巧+内容+感情+表达效果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 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 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1、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1)06年高考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 分析。“满林残照见归鸦”句似写乌鸦归巢之景,实则运用 的是反衬手法,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06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

4、春心事闲无 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 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有何特点 ?请略加分析。06年北京卷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将:岂纪:经营2、分析全诗的表现手法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 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 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 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

5、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 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06年高考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远景与“雁飞低”的近 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苇”的低与静、“雁飞 低”的抑与“芦笋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前两 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06年高考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 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 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

6、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这首词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 ,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 切。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06年高考湖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凤城:京城。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 要赏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 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 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06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

7、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 诗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 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 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 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 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06年高考安徽卷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 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 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

8、 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这句在词中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06年高考辽宁卷东 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 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东坡第一句 “ 雨洗东坡月色清”描绘出一幅 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 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可以说它在全诗中 起了铺垫的作用。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20052005年高考全国年高考全国卷卷雨后池上 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

9、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一、二两句以“ “水面平水面平” ”、“ “明镜明镜” ”、“ “照檐楹照檐楹” ”等写出等写出 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 “忽起忽起” ” 、“ “垂杨舞垂杨舞” ”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 “万万 点点” ”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 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 静结合,

10、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 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二二:鉴赏语言:鉴赏语言文学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 除准确表意之外,还须具备美感特性。语 言的美,简单地说,可分为整体之美与局 部之美。因此,我们在鉴赏语言时应学会 从整体上感悟语言的风采,在此基础上, 再去玩味某一个局部的语言意蕴。整体与 局部相结合,才能使我们真正领略语言的 美。常见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平淡、委婉含蓄、清新自然、雄奇奔放、多用口语、简练生动、洗练、

11、工丽、清幽、沉郁悲慨、明白晓畅语言特色简洁洗练、行云流水、形神兼备明白如话、平淡清新、富有哲理诗情画意、苍健雄浑、沉郁顿挫语言手法白描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描写入微、刻画生动1:炼字2:语言特色(风格)3:手法 考点:答题方法先概括语言特点,再分析具体意象 最后指出表达的感情格式:特点+意象+感情05全国卷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 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 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 来表现“思家

12、”的。(想象1分,画面描绘2分) 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06年高考上海卷)黄钟 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 ,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 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倦”字之所以用得好,是因为它既概括了作者饱尝 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 了伏笔。第二句“今年相望又一年” 中“又”妙在那里?“今年相望又一年” 中“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 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因此妙处无穷。06年高考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

13、事闲 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 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这句中的“敌”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 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 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 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06年高考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五: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五: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作者的观

14、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一篇文章,可以评价的东西很多,最基本的问 题有两项:一是作品的内容;一是作者的观点。很 多时候,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观点很难截然分开, 某种观点总要通过一定的内容反映出来。评价文学 作品,常常体现在现代文(散文)阅读方面,在古 诗鉴赏中也有一定的反映。评价作家作品,应注意 以下几点:第一,顾及全篇。第一,顾及全篇。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 艺术整体。我们对任何一个局部进行鉴赏 或评价,均无法脱离全文作出指认。“只见 树木,不见森林”的评价常常会使我们观点 失之偏颇。第二,尊重原作。第二,尊重原作。文学作品有其独立的个 性特征。我们固然可以将某一篇作品同其 他作品联系起来作出判断,

15、但更重要的是 立足“这一篇”,尊重“这一篇”的独立价值 。因此,尊重原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能使我们的结论切合实际。第三,感性理性交融第三,感性理性交融。文学是情感的艺术 。无论创作还是欣赏,必须要有感情的投 入。而评价一篇作品,仅有感情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有理性的批评眼光(当然,这 种“批评”不是简单的否定)。亲近文学, 要融得进去,还要跳得出来。这是对阅读 者的较高要求,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应 有的品质。06年高考全国卷一)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 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 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 竹。 注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 。棰:鞭子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 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 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这里考“竹石牧牛”意象的象征含义,答案尽可 自己分析。不过要揭示这些物象的内在精神。结合 诗前的小序“甚有意态,戏咏”可知,在作者心目中 ,竹、石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 是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