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406850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中历史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 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诸侯争霸、兼并新旧势力斗争阶级立场不同礼贤下士言论自由材料材料1 1材料材料3 3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材料材料4 4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材料材料2 2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核心: “仁”和“礼 ”政治: 为政以德注重政治 与人事,对 鬼神敬而 远之教育:有教无类知识梳理归纳孔子的思想和成就文化:编

2、写六经全面发展创办私学主要 思想仁政民贵君轻主要 思想天行有常天行有常人道有为人道有为 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礼礼知识梳理孟 子荀 子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老子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福兮祸之所倚,祸 兮福之所伏。 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始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道德经老 子道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哲学政治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 ,柔能胜刚。小国寡民的社会庄 子思想:天道、自然无为齐物知识梳理道家 思想 特点崇尚自然无为、逍遥 的处世方式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评价对文化产生 重要影响消极悲观法家早期代表

3、人物观点主张特 点李悝变法改革(阅读)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吴起商鞅申不害知识梳理法家 韩非子理论来源观点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备则变异”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参验法” 法、术、势三派道家思想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发展趋势作 用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知识梳理集权观:法治观:改革观:认识论: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墨家:墨翟 “兼相爱、交相利”(核心) 思 想: 非命特 点 :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

4、牺牲的精神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知识梳理认识论 逻辑学 : (阅读)非攻 尚贤 尚同 节葬 节用 非乐讲一讲你能给大家讲一讲“苛政猛 于虎”的故事吗?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 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 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 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 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 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 也?”曰:“无苛政。”夫子曰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这个故事反映了能够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如何理解荀子所提出如何理解荀子所提出“ “天天 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和和“ “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 ”等观点?等观点?荀子荀子 天论天论

5、师生互动师生互动荀子认为自然万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彻底否定了荀子认为自然万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彻底否定了 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 展状况区分开来。展状况区分开来。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 ,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 。这就是荀况这就是荀况“ “天人相分天人相分“ “的观点的观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 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 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 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 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信也。“请思考:韩非子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 须与时俱进。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 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知识点拔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 度,无自信也.”守 株 待 兔“百家争鸣”的意义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 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 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化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