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用” 单元整体教学解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0224 上传时间:2017-08-2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练—用” 单元整体教学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练—用” 单元整体教学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练—用” 单元整体教学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练—用” 单元整体教学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练—用” 单元整体教学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练—用” 单元整体教学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练—用” 单元整体教学解读(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学语文“学练用” 单元整体教学解读根据市教育局新学年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安排,本学期,我们在实践好“双主线三环节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再着力进行“学练用” 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参照以下材料:材料 1:市局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方案部分内容1. 加强单元整组备课。为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编写教案要注意各个学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课标、教材、实际学情统筹安排,进一步修订课程纲要,确定单元目标。按照下列版块写出单元备课。(1)单元教学目标。依据每一册课程纲要、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实际拟定。要注意紧扣学段目标,突出学段、单元训练重点。 (2

2、)学情分析。要注重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注重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品质,分别确定学习重点及难点。(3)单元教学整体设计。要注意把握教材文本的文体特点,正确把握每一个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设计侧重不同角度,又相互配合实现整组目标的课例教学,统筹课时安排,写出总体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要围绕“语文读写能力”写出单元目标,教学过程中,每一篇课文担负不同的又层层推进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练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2.创新设计课例教学。(1) 教案设计要充分落实新课标理念,基于课标凸显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教学过程要紧扣教学目标展开、实施扎实有效,教学评价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

3、落实。(2) 教学方式要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与反馈,要预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品味、写作方法及课后习题的解决、问题的质疑等方面的内容,不同单元、不同课型,应有各自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教学重点突出解决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3) 教案设计要体现开放性,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每课教案的设计,应注重便教利学,教学资源的择取符合地方学校教学实际,适合不同教师的需要。(4)创新课型设计。可以侧重阅读感悟、读写结合、对比阅读、精读与略读结合、指向课

4、外大阅读等不同教学取向,设计不同课型,使各课例教学既呈现个性化,又具有相互配合、协调共进的特点。3. 每课教案的栏目:(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紧扣每一单元的目标来拟定,突出课标、教材、基本学情的把握;教学目标还应从基础性目标到发展性目标排列,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等。(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的叙写主要针对教学内容本身, “学习难点”则主要针对学生情况及其最近发展区。(3)前置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提出要求和建议。自学包括自学目标、知识梳理、问题思考、自学检测、相关资料搜集等内容。高年级自学程序大致为:首先自学本课要求掌握的生2字词,正

5、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大致完成本节课知识结构;其次,结合单元目标,阅读学习目标,思考课后习题;再次精读教材;最后对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旁注。中年级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酌情降低自学要求,符合学段学情实际。(4)教学课时。根据单元整组教学统筹安排每课例课时,一般为 1 至 2 课时。(5)教学过程。中、高段教学要体现文体的不同。叙事性的故事类教学、散文美文类教学、说明文教学、小议论文教学、诗歌教学、古诗教学等设计教案要符合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体现不同文体的教学特点。 观照课后题的落实。可以作为教学基本任务来设计,这样可以保障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落实。精心

6、设计板书。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既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体现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显现出新颖、美观、精当、实用的特点。中、高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环节为:认识实践总结。具体呈现形式如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学内容主要指向陈述性知识。导入新课。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社会与生活实际素材或拓展深化已有知识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课题,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问题驱动) 。教师应注意,教学风格可以不同,但是要服务于教学目的。检测性双基教学。教师采用听写、提问、板演、交流等

7、方式全面检测学生基础知识,以了解学生自学的各方面情况。可采用小组互相检查、小组竞赛等方式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与反馈。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注意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错误的理解予以纠正。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体事件、形象、情感、基调等建立初步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尤其是中段阅读教学应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扎实落实。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抓住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教学。教师针对学生在交流反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落实到本体性教学内容上,引

8、导学生通过同伴互助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解疑,精心设计问题组织教学,突破重难点。应注重语文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以生为本,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认知、感受、内化、实践的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对学生所提较为集中的问题,教师要从原因分析入手,从字词、写作方法、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延展落实“发展性”教学内容。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师“教过”,而是应该追求学生“学会” 。 教学一篇课文除去必须落实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之外

9、, “发展性”教学内容3必须集中,明确。本部分必须注重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合理性、层次性、深刻性,以及学生对问题研讨的主动、深入,做到突出主干,删除枝蔓,简化课堂。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反思总结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树”进行反思总结,归纳整理,前挂后联,完善知识体系,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教师进行课堂读写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本部分限定时间由学生完成,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与应变技巧,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由“小老师”进行点评与讲解。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并回扣课本基础知识。注重教学的开放性,落实读写实践活动。多措并举保障课外阅读

10、的实施,落实课标“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教学建议;加强小练笔活动,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的能力。以上环节为新授课的基本模式。在实际授课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材料 2:单元整组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一、制定目标是关键:1.要考虑:学段年级的目标难度定位;教材的另一个角度的使用不要陷在对内容的理解中 教材编者(课后题)的意图 学情的实际需要 2.思考注意事项: 定位本体性教学目标从学习语文的方法、能力(理解、感受、诵读);从文本表达的教学(语言图式、写法表现、文章结构等);整个单元应是一个学什么练什么用什么的整体;有区分

11、度、有梯度、有发展看看这段话:把语文素养划分为若干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穿插组合到各个单元中。比如阅读教学是贯穿全部的,但也可以划分出若干因素,包括:如何精读,如何快读,如何迅速把握关键词,文学阅读的涵泳、想象,等等;文体也可以分:小说,诗,散文,戏剧,传记,游记,等等。古诗文也可以分为:诗 、词、古文等几个方面的欣赏;写作可以分为:记事、状物、抒情、议论、续写、改写、缩写、仿写,等等。还有很重要的,是语文基本知识,包括语法、修辞常识,也可以安插到各选段各个单元之中。再读读这样一段: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

12、受和理解能力。 ”围绕这一目标,总目标又从阅读方法、日常的书报杂志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等方面做了要求。阶段目标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有所区别,但主要从十一个方面来安排。1朗读、默读、诵读。主要是技能性要求,同时也有过程性要求。朗读的主要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默读,养成习惯,具有一定的速度(速度有量化要求) 。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诵读中的体验、领悟和积累。2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是对阅读方法的要求。精读目标又分解为阅读与理解等多个方面。略读定位于“粗知文字大意”的快速阅读。浏览定位于“查找、收集信息” 。43词语教学。主要安排在 1-6 年级。从积累与理

13、解两个方面提出要求。4阅读与理解的一般要求。从感受、分析、理解、评价几个方面突出阅读主体的地位,突出体验性、过程性目标。从“体会” 、 “揣摩” 、 “领悟” 、 “讨论和交流” 、 “体味” 、 “推敲” 、 “共同讨论”等用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标准的指向性。5文学作品的阅读。突出强调了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而不是引导学生用手术刀去解剖作品。6科技作品阅读。除了一般的阅读要求之外,还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7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阅读。对文体一般特点、概括、分析、判断等方面提出适

14、当要求。8文言诗文的阅读。古代诗词的阅读,主要强调诵读和积累。在 7-9 年级提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要求,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9积累与课外阅读。提出积累词语、成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优秀诗文的要求,并分学段提出积累优秀诗文的量化标准九年共 240 篇(段) 。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九年 405 万字,并对课外阅读的方法也提出相应的要求,对课外读物提出建议。10语文知识的教学。除渗透在上述条目中而外,还专门就标点符号、语法修辞知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化常识等提出要求。11对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的利用,以及信息的处理,也提出了适当的目标。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制定

15、清楚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其间重点运用什么,习得什么,从学的角度出发,更利于找出该教什么,从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学困出发二、优化教学过程1.领会三环节,重头戏在后面两个环节 学、用的教学重点重在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落实重过程轻结论 学的过程不是归纳学法的过程;归纳学法应是语文学习方法,不是一个学习步骤2.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贯彻;语文教学活动化很值得探究,要让学生动起来,喜欢教学活动3.单元整合课型不应是一张试卷的考试课,要持有开放的眼光看到一个单元的收尾,找出单元发展性的教学思路 4.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一致性还要进一步捋顺三、要重点解决从深化文本内容的圈子里走出来,这是当下最关键

16、的要理解利用文本教语文,处理理解内容服务于学语文的位置,区分语文本体性内容和非本体教学内容很关键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 ,但是不可否认, “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5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