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4.3《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400745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4.3《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4.3《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4.3《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4.3《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4.3《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课件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4.3《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课件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4.3《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课件人教新课标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 时代(6课时)主要内容:农牧文化的交融传统城市的新气象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文人的世界古代科技的典范开放与交流本课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在某种意义上说,是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商品经 济繁荣、市民阶层逐渐成长、民间世俗文化勃兴, 中国社会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风貌。与前两课主要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叙事不同, 本课将宋元时期视为一个整体,将之分为不同的主 题来透视宋元时代社会的不同侧面。课文整合了有 关史实,概括了宋元时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东 方与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世俗生活、民间文化的 勃兴与发展等两大时代特征,描绘出中华传统文明 的发展脉络

2、。教材分析: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和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本课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

3、精神生活状况极其变化。 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1、通过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之间交往及 互相影响的若干事例,体会农牧文化的融合对于 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 2、从宋元时期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成就极其引发 的社会生活变迁中,领悟科技和生产力是推动历史 前进的动力的道理。 3、通过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4、术、黄道婆改良棉纺织 技术和宋词元曲兴起于民间等事例,领会民众是历 史的主人,是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的观点。 4、通过分析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 理解开放和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 5、学会从各种载体中提取信息,认识社会生活, 养成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意识和态度。教学要求:第一课时农牧文化的交融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介绍了五代十国后至元朝不 同民族建立的政权更替的大致概况。其中重点讲述 了当时农牧民族之间的战与和以及他们在政治、经 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同时也为后 面5课时内容的展开预设了时代背景。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宋元时期并立政权及其更替概况; 知

5、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 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 过程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 资料等方法;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 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 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 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 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交融 。 难点: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观察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

6、图片、文字资 料,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合作、探究学习法:搜集、分析、运用历史信息, 思考、讨论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同学间相 互交流、分享。五、教学活动设计(建议):导入新课 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说说在宋元之前,我国民 族关系的特点和主要表现,以此导入宋元时期是 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又一高峰;或者教师可以 举一些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趣味性的例子导入。澶渊之盟 1、通过地图,看宋辽政权的分布,简要介绍契丹族的情况,了解澶渊之盟的背景。 2、可引入有关历史故事,增强学生兴趣。 3、组织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澶渊之盟的性质。 4、可以从澶渊之盟的作用说明宋辽之间的战与和也是民族交流、融合的途径之

7、一。 宋夏、宋金关系 1、通过地图了解政权分布情况,简要补充党项、女真族的知识。 2、以岳飞的抗金事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但要注意中华民族的概念。 3、宋夏、宋金议和情况可与澶渊之盟对照。 农牧文化融合 1、充分利用宋与辽、夏、金议和后,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生动史例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2、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但不一定对等。 3、说明各民族均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元朝的建立 可适当补充成吉思汗的功绩或展示元朝疆 域图使学生对元的大一统有感性认识。第二课时传统城市的新气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宋元时期经济重心 南移的完成,

8、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因 此带来的城市格局的变化和城市商业、市民生活 繁荣,为下文交代了经济背景。本课时教学的关 键是(1)弄清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过程 及原因;(2)弄清“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 商业、市民生活繁荣 ”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析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 过程及原因;了解当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 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比较两宋时期城市格 局、城市生活的发展情况,体会当时城市生活的繁 荣。过程方法:学会阅读、搜集历史资料;学习感知、 体会历史现象;学习分析、比较、概括、评价历 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我国宋元时期在农

9、 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领先于 世界水平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城市新气象出现的 具体表现)。 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的原 因)。 四、教学方法: 阅读搜集资料法;讨论分析法五、教学活动设计(建议):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 唐末北宋)导入;或者由现代中国南方经济 相对发达的现实引入历史上南方的经济的发展过 程。经济重心的南移 1、教师提供史料,对比魏晋之前北方与南方经济发展状况,说明当时南方经济相对落后的事实。 2、组织学生活动:启发讨论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国南方经济两

10、宋时赶超北方具备了哪些条件? 3、补充材料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1、对比唐长安城平面图与北宋汴梁城平 面图,说说那一个城市的格局更接近现代 的城市? 2、利用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北宋 汴梁城商业的繁荣。3、启发学生讨论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 为什么宋朝会出现交子、商标?它们有 什么作用?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经济发展与城市繁荣 的相互关系。第三课时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承接上课时(经济发展)的 内容,从城镇、乡村和岁时节日三个角度重点讲述 了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课文主线是:世俗生活。 课文侧重描述了当时城乡人民丰富的精神

11、文化生活 (勾栏、瓦子、“说话”、“杂剧”、民间传统节 日)。而这些变化正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 的产物。 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宋元时期城市、乡村居民以及岁时 节日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了解宋元时期大型娱乐 场所瓦子勾栏,了解杂剧“说话”的发展和繁荣; 了解宋朝时期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丰富多彩的活动。 过程方法:阅读、搜集文字图片材料,描述宋元时 期人们的生活情况,体会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变化。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难点:宋元时期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 (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有关) 四、教学方法: 阅读搜集资料法、对比法、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价值

12、观:通过对宋元时期普通大众的生活、 城镇乡村人们娱乐活动、节日习俗的了解等,初步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是历史的创造者。五、教学活动设计(建议)导入新课 由现在的日常娱乐生活对比引入宋元时期人们的 娱乐生活。城镇生活 1、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卡、图片,说说当时人们 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勾栏、瓦子、杂剧) 2、可以联系杭州乡土历史,介绍南宋临安城的城 市娱乐生活。 3、教师可以点明城市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与当时较为发达的物质水平有关。乡村生活 1、阅读乡村民众生活的方式(杂剧、“说话”、岁时节日)体会乡村娱乐生活的丰富多彩,并能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经济发展相联系。 2、利用课

13、本有关“说话”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活动。岁时节日 1、利用课本元日诗,组织学生活动,了解宋朝的新年习俗。 2、组织学生搜集宋元时期有关传统节日的习俗,体会节日从娱神到娱人的世俗化倾向,了解节日文化的传承。第四课时文人的世界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从教育、文学、 绘画三方面反映出宋元文人的世界。既介绍了当 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特征注重哲理思考、富于 情趣风雅,也介绍他们关注百姓生活,创作反映 百姓生活的作品。文人世界的这些特征的出现实质 起源于宋朝文化教育政策的改变。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宋朝教育政策的变化;了解宋元时 期在教育、诗词、绘画、戏曲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了解宋元时期文人的特

14、征;了解知识分子文化与市 井百姓文化的互动。过程方法:分析宋初对文人政策的改变,联系 宋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市井文化的 繁荣对文人世界的变化的影响,搜集对比宋元 时期文人与前朝文人的作品,培养学生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宋词、元曲、宋元绘画 等都是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 感;分析宋词元曲等来源于民间的事例,领会 民众使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 了解文化世界变化与社会物质文化、政治政策 变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唯物主 义史观。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元文人的特征;文人与百姓文化的 互动。 难点

15、:分析宋元文人世界变化的相关因素; 体会宋元文人作品中的哲理与情趣风雅。四、教学方法: 阅读与材料收集、体会感受作品意境、分析讨论。五、教学活动设计(建议):导入新课 可以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宋词元曲导入。或者 由北宋初年重文轻武国策的出台导入(可借由 历史故事,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宋代的教育 1、 可利用课本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宋代文化教育、科举取士与前朝的变化(士人地位提高,学校教育普及,科举考试的扩大),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重文轻武国策。 2、组织学生讨论:说说重文轻武国策的产生原因以及后果(为文人世界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根本条件)。宋代文人的特征 宋代文人的两个主要特征:多才多

16、艺,情趣 风雅;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注意让学生从具体丰富的材料和情境中感悟。 如体会苏轼题西林壁(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蕴涵的哲理;体会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豪放的意韵;体会宋元文人诗情、哲理入画 的特点。 可以大量引用课外材料。元曲(文人与民间文化的互动) 1、教师可以补充有关元曲的知识,如元曲四大家及著名曲目或关汉卿的生平,窦娥冤的大致情节。 2、思考讨论:元曲在民间的流行说明了什么?(宋元时期士人关注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体现文人世界与世俗文化的互动)元曲的盛行反映的时代特征(浓郁的文人气息与世俗气息,世俗时代的体现)第五课时古代科技的典范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宋元时期辉煌灿烂 的科技成就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和棉纺织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向学生展现了这些发明创造 对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棉纺织技 术在宋元时期的发展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