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鉴赏语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81900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9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鉴赏语句.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鉴赏语句.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鉴赏语句.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鉴赏语句.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鉴赏语句.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鉴赏语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鉴赏语句.(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语句真题引导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考点l1、考点含义:“重要词语”是就此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若不能正确理解 该词语,则无法准确把握文意。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就是对该词语在语境 中所表示的概念能够清楚、确切的领会和把握,不仅理解其字面意义,还 要理解其特定意义。具体有如下方面:lA、确定词语在文中特定的、单一的含义。lB、确定词语的本义和转化义(比喻义和引申义)。lC、确定多音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lD、确定因运用典故或其他原因产生的特殊含义。E、 确定因修辞需要而使词语产生的临时含义。lF、确定词语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lG、确定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lH、确定近义词、同义词

2、含义上的细微差别。lI、确定虚词配合造句所表达的含义。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 ,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 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 所记载。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 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 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 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 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 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 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 补充军费之

3、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 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 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 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 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l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 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 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 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 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

4、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 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 藏之道。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 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 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 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 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 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 ,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l“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 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

5、进康藏地 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 用不容低估。 l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 成的贸易通道。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 的主要来源。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 藏安藏之道。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 大的历史作用。l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 民族政权抗衡。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 迫切需要。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

6、西南边 境的安全。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 茶叶的需求。 l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 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 ,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 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 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 成不应该早于唐代。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 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 兴起而在

7、历史地平线上消失。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 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l植物睡眠之谜l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 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 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 、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 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l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 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 。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 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 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

8、己免 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 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 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 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 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l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 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 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 葡萄糖的配醣体,白天配醣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 ,夜晚配醣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 醣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我。相反 ,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

9、解,兴 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 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 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 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l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 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 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 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 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l5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43l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l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

10、现象。l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lD指豆科植物和捕绳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l6 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 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l7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醣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 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

11、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l 早在 1949年,一位名叫 Donald Hebb的心理学 家提出了一个简单法则,来说明经验如何塑造某个特定 的神经回路。受巴甫洛夫著名的狗实验的启发,Hebb 的理论认为在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 化。比如,铃声响时一个神经元被激发,在同一时间食 物的出现会激发附近的另一个神经元,那么这两个神经 元间的联系就会强化,形成一个细胞回路,记住这两个 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l 不是所有输入信号都能激发神经细胞产生自己的信 号。神经元就像个微处理芯片,它通

12、过突触接收大量的 信号。并且不断地把从突触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进行整合 。但不同的是,微处理器有许多输出途径,神经元则只 有一个,就是它的轴突。所以,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反 应方式只有一个:要么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回路 中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要么相反,不发出信号 。l当神经元接收这样一个信号时,它的树突上的跨膜电 位差轻微地升高,这种膜电位的局部改变被称为神经 元突触的“激发“。当突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就会发 生一过性强化,即在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 化。但是通常单个突触短暂地激发不足以使一个神经 元发放冲动,即术语称的动作电位。当神经元的许多 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作用下就会改变神经

13、元膜电位 ,产生动作电位,把信号传递到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 元。l Hebb认为,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 者一样,如果神经元上的一个突触不能和其他的突触 同步激发,就会被当作蹩脚的角色剔除。但是那些同 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 就会被强化。这样一来,大脑根据神经冲动流的方向 ,发展神经回路,逐步精化和完善,建立起大脑神经 元间的网络联系。l从Hebb的理论出发分析该过程的确切机制,你会再次 面对这样的问题,即在大脑铺设网络联系过程中,能强 化或减弱突触联系的酶和蛋白必定是由某种特定的基因 合成的,所以我们就开始寻找能激活这种基因的信号分 子。l 因为大脑中,神经系统

14、中的信号表现为神经冲动的 活动,所以我提出了一个假设,冲动发放必定能打开或 关闭神经细胞中特定的基因。为验证这个假设,我和我 们实验室的博士后学者 Kouichi Itoh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取出胎儿小鼠的神经元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在培养皿 中以电极刺激神经细胞。以不同形式剌激使之发放动作 电位,然后检测时形成神经回路或者适应环境有重要作 用的基因所转录的mRNA总量,结果证明我们的假设是 正确的。我们只需通过选择电生理刺激器上适宜的刺激 频率就能打开或关闭特定的基因,就像你选择特定的频 率收听某个无线电台的广播一样简单 l 7下面不属于Donald Hebb提出的“简单法则 ”的一项是 432

15、2l A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 强化。l B当神经元的许多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 作用下就会改变神经元膜电位。l C同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 放动作电位-就会被强化。l D冲动发放必定能打开或关闭神经细胞中 特定的基因。l 8“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 样“这个句子中,“管弦乐队“喻指的是l A.神经回路 B神经元膜 C神经细胞 D神经冲动l 9下面是对神经元工作原理的简单概括,恰当的一项是l A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整合,再通过 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四邻的每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或不发出 信号。l B神经元接收到信号后,多个突触同步激发,使神经元发

16、 放冲动,把信号传递给细胞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元。l C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其突触与其它神经元上的突 触一起激发,从而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l D神经元突触的“激发“,引起树突上的跨膜电位差轻微地 升高,当突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就会发生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 观察到的变化。l 10根据全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l A神经元总是将接收来的信号整合以后产生自己的信号, 这种信号通过轴突传递。l 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形成细胞回路,建立大脑神经元之 间网络联系的重要条件。l C在信息传递与整合的过程中,有一些神经元被淘汰,另 有一些神经元得到强化。l D神经细胞在不同电极形式的刺激下,其特定的基因所转 录的mRNA的总量不变。 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l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 通过筛选文中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 答案。l2.对比喻义的理解要从分析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