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修改版yong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78157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00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修改版yong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修改版yong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修改版yong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修改版yong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修改版yong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修改版yong》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修改版yong(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文言文专题复习 虚词17套试卷中涉及文言虚词考查的有13套,要求考生选出“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组” ,其中湖北卷将实词(霁、数、式)、虚词(以)合并考查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命题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来考查异同的方式,检测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题中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句子大都选自中学课本(广东、辽宁卷8个例句全都出自所选材料),考查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007年虚词考查综述2004 于之则其 2005 与且以而2006 以因乃为 2007 而以所于频率统计:四年共考查过十二个“以”次,“于”

2、次,“而”次之、则、其、与、且、因、乃、为、所各一次2007年全国情况,十七套试卷共考查了15个。频率统计: “以”11次,“于”7次,“而”6次、“ 之”6次、“其”3次、“则”3次者、为、所各2次,焉、乎、乃、且、因、与各1次广东省近几年虚词考查情况一览常见的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全面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与现代汉 语不同的用法。2、重点把握常见虚词以、于、而、之、其、则的特殊 用法3、注意古今虚词的不同用法文言常用虚词 【以】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是虚词用 作

3、实词吗?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贤不 必以”中的“以”字,用的是本义。 B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 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 ,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 后者被前者“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 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我们应该把它当为一种现象 记住。(一)介词(二)连词(三)助词(四)名词通假 (五)固定搭配(六)例题示例文言常用虚词(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

4、相如列传)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007-2008广东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意义讲解(教案)文言常用虚词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5、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文言常用虚词(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 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 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

6、于亡(六国论)文言常用虚词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 为“因为”。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返回文言常用虚词(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的界线)(出师表 )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的界线)(廉颇蔺相如列 传)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

7、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文言常用虚词(五)通假 1通“已”,已经。 日以尽矣。 2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文言常用虚词【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 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 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8、”(鸿门宴)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文言常用虚词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 ( )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得全首领以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敛赏财以送其行 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 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 用来;相当于“而”;拿;在;

9、因,由于率领;因为;与 【答案:A】文言常用虚词(一)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 学)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于】(一)介词(二)连词文言常用虚词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10、列传) 6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超过,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8.按照,根据。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常用虚词【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 人墓碑记)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文言常用虚词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于是余有叹焉 逢蒙学射于羿 陛下千秋万岁后,传于梁王 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末为忠臣也 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A与相同,与不同 B与不同,与相同 C与相同,与不同 D与不同,与相同 被对于向给在根据引进对象 【答案:C】文言常用虚词【而】(1)连

12、词用法 (2)代词用法 (3)复合虚词 (4)其他用法文言常用虚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1)连词用法文言常用虚词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

13、于蓝。(荀子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1)连词用法文言常用虚词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 国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8)表示目的关系。 例释:籍吏民,封府库,

14、而待将军(鸿门宴) 9)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1)连词用法文言常用虚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 ”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2)代词用法文言常用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15、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3)复合虚词文言常用虚词(1)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 、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 义相通。 例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 惊而坏都舍(察今)(4)其他用法文言常用虚词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余知而无罪也 提刀而立 子产而死,谁其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