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基础与解读9577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77737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63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基础与解读9577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基础与解读9577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基础与解读9577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基础与解读9577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基础与解读9577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基础与解读957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基础与解读9577(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与高中 新课程推进杨小微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Jul.25,2009/牡丹 2005 by Cuiyunhuo内容提要1.改革开放30年来基础教育改革 的基本走向 2.从精英走向大众:普通高中教 育的当代转向 3.新课程方案及实施的个人解读 4.以学校层面的自主变革回应高 中教育转向与新课程改革1.改革开放30年来 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发端于30年前的中国社会全面改革, 使我国由此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就教育 领域而言,在经过了文革十年的浩劫,终 于迎来了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 在全球与本土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 以恢复高校招生考试、恢复重点学校、恢 复专业职称评定这

2、三个恢复为契机,进入 一个拨乱反正、重新定向和定位的新的运 行轨道。 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划出一道虽非 完美却也精彩纷呈的美丽弧线。1977年5月12日,邓小平在与方毅、 李昌的谈话中指出: “抓科研就要抓教育。抓教育,关键 在中学,中学又以小学教育为基础。中小 学现在接不上茬,十年没有好好上课,数 理化不行,外文也不懂。多数中学教师水 平不高。因此,要抓好重点小学、重点中 学,要不然就跟不上。” “现在要立即着手指定重点大学、中 学、小学。两条腿走路,但要有重点。重 点大学就是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归 根到底,还是要把小学、中学办好,这样 大学就有希望了。” (8月1日邓小平与方毅、刘西

3、尧的谈 话) 重点中学带来的效应探索新时期学校教育建设,大面积提 高教育质量,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积累优 质教育资源等等积极效应 据人大附中的网站介绍,该校恢复高 考头几年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科大都有 100 多人,这个数据在恢复高考头几年相当的 惊人。 重点学校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 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向高等学校输送了优秀生源,在相对较 短的时间里为各行业培养出来一批高素质 人才,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 当然,重点制也带来诸如片面追求升 学率,学校间差距拉大等问题,但考虑到 我国当时的国情和时代背景,当时实行重 点制还是利大于弊的,是具有合理性的。 重点学校制度

4、是在20世纪50年代为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目标而建立的,集中力 量构造一个“小宝塔”,为高等学校输送人 才。在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之后,尤其 是在2000年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之后,这种制度已经失去了合理性和 必要性。 这一制度最不合理之处,是把本应面 向全体公民的教育分为三六九等,国家的 教育资源优先向被列为重点的学校倾斜, 用国家纳税人的钱举办面向少数人的“ 精英教育” 重点学校得到的高额的附加经费,和 在师资配备和待遇、招生政策等方面的各 种特殊政策,与普通学校完全不是基于市 场的平等竞争,从而不具有可学习、可模 仿的所谓的“实验性”、“示范性”。 以财力雄厚的上海为例, “从1

5、986年 到1994年的8年中,动员和吸纳用于薄弱 学校更新的资金,才相当于1995年拨给 一所重点中学的附加经费。” “千舟险过万重山”: 新时期基础教育变革经历的三阶段(1)1985-1996年,以教育体制改 革为中心的宏观变革阶段; (2)1997-2003年,以推进“素质教 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3)2004年至今,以提高质量、均 衡发展和制度系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改革 。 第一阶段的得与失所得: 教育成为战略重点之一,得到全 社会关注;基础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纲要首次提出中小学“转轨” ,要求学校办出各自特色,普通高中办学 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 加强德育、加强法制、加强教师

6、 队伍建设,学校发展呈现新气象所失: 基础教育经费十分短缺,同事业 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 费支出占GDP的比例1997年仅为2.49% ,且地区间基础教育投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在用世界上1%多一点的教育经费 支撑着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 筹措教育经费的“多渠道”已建立起来 ,但财政拨款这一“主渠道”的落实缺乏措 施和明确的法律要求,因此在现实中,教 育经费的政府投入实际并不到位。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技术 结构、城乡结构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 不断提高,构成了对基础教育庞大的社会需求 ,这与目前多样化、多层次教育供给不足的矛 盾比较尖锐。 “纲要”对政府转变职能

7、后进行宏观管 理的思路较清晰,但对放权和校长自主权未作 清晰表达。学校的自主权并无“学校法”的保障, 三级管理的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故学校要受纵 、横条块多方面的介入式的管理。校长在应付 事务方面的负担达到空前的状态。第二阶段的成与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和法律规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转化为 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 素质教育在关键环节如德育、课程、招考 制度、教师素质提高等上开始突破,学校教育 正在发生一些积极而重要的变化; 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大幅度提高,为我国 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参阅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

8、的关注素质教 育系统调研 P2-9问题: 对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偏 差 如“窄化”、“泛化” 素质教育的推进尚存在巨大的“ 梯度差距”、“区域内差异”和“学段负相关”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 革在广大中小学尚未出现实质性突破和转 型性变化(“轰烈烈”与“扎扎实实”)第三阶段的喜与忧可喜之处: 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 育振兴行动计划公布、执行为起点,我国新 时期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以提高质量、均衡发 展和制度系统创新为重点的阶段。 到202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 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各类高等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体系完 整、布局合理、

9、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和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新航标。 修订义务教育法,逐步实现城乡九年 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 进展。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以来,经过试点,到2005 年秋季,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 学生全部实施了新课程,累计学生总数达 亿人以上。 2006年,全国有10个省进入到普通 高中新课程实验,2007年秋季扩大到15 个省。 可忧之处: 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异仍然巨大, 走向真正均衡的任务仍很艰巨。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否享受免 费?免费是由流入地还是流出地“埋单”? 是否会引发农村人口向城市

10、的无序流动? 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择校竞争?问题一答案: 有条件要争取解决,没有条件可创造条件 逐步解决。 问题二的可能答案: A.中央应设“钱随人走”转移支付 B.流出地补偿流入地“没有必要” C.建立经费分担机制,统筹解决外来务工 人口子女教育问题7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提出“ 两个为主”,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 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 的解决办法。 问题三(即人口是否会因此而无序流 动),还需要拭目以待并以进一步的调研 数据说话。 最后一个问题,仅有政策引领和制度 规范是不够的,择校现象的根本解决,取 决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上的过大差异得到 真正解决。2.从精英走向大众

11、: 普通高中教育的当代转向2.1普通高中的性质定位与培养目标普通高中教育是在 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 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 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 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精英走向大众, 或者,重新解读“精英”早期的精英主义有一种贵族倾向,把 身份、地位、财产作为衡量精英的标准。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精英主义逐渐 接受并融合了民主的某些要素,发展成为 精英民主。精英主义民主否认古典民主理 论中“人民主权”、“公意”、“共同福利”等 价值取向,更倾向于将民主视为一种方法 或是一种程序,对民主采取工具主义的态 度。把社会中的人分为精英与大众两种类 型,并提供了“精英大众”的两分法。

12、精 英主义的兴起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对大众民 主兴起的保守态度,为当代西方宪政民主 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然而,精英主义蔑视普通大众,宣扬 个人主义的英雄史观,其理论上的缺陷亦 毋庸置疑。我国学者指出:当代精英的构成不只是指 处于社会最高层次的极少数人,而是指在不同 社会组织、职业中,在不同的层面上极富活力 和创造力、有成效和业绩,既能把握自己命运 ,又能引领所在群体共同发展的人。 他们由不同类型和不同岗位中的优秀出色 人群构成,他们不再由血统规定,不能用金钱 堆出,也不是靠权力保证,而是靠社会提供的 多样化教育和各种机遇,以个人逐渐养成的品 性、智慧和能力打造而成。精英是对人群中部分人生存质量、

13、能 力和贡献的评定,而非确认社会地位的身 份固定。他们不是固定的一族,而是在社 会的变动发展中生成更新。 这样一来,精英与大众之间不仅没有 鸿沟,而且能相互转换。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 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 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 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 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 ,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 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 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 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

14、具有初步的科学与 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 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 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 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 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2.2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 我国高中教育的现实状态与压力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目标定位:个人化 使每一个青年人实现其个人定向(法国) 对国家及社会有作为的成员所应有

15、的素质( 日本) 接受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分化教育(俄罗斯 ) 课程结构:选择性与均衡性 选择学校类型(德国、意大利) 选择专业类型(法国、挪威) 选择不同的科目(芬兰、美国) 选择不同的毕业水平(英国、加拿大、美国 ) 课程管理:以人为本的课程领导 学分制(加拿大、美国) 证书制(英国、新加坡)高中教育的现实压力家长教育期待的非理性 师生生存状态的“沙漠化” 所有的学习直接指向考试( 填空模式) “独白”成为一种习惯 “监狱”式管理成为“时尚” 后果:十分普遍的考试焦虑(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 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

16、重要的基本素质。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 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 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最喜欢的外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 最不喜欢的政治、物理、数学、外语 压力很大的数学、物理、外语、化学 实用性最差的政治、历史、美术、数学 内容偏多的数学、物理、政治、历史内容太难的物理、数学、化学、外语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 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 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 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对高中课程 内容难度的看法教师、校长对高中课程内容 与学生生活经验关系的认识只有9.3%的教师和5.4%的校长认为高中课 程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