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规矩(家教早教书)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3690 上传时间:2017-03-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大规矩(家教早教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6大规矩(家教早教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6大规矩(家教早教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6大规矩(家教早教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6大规矩(家教早教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大规矩(家教早教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大规矩(家教早教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书由”知性女性驿站” 诚意推荐,更多免费电子育儿书籍请登陆网站下载:性女性驿站” 诚意推荐,更多免费电子育儿书籍请登陆网站下载:们知道规则能够保护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给孩子一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尽管并非故意。对于 06 岁的孩子来说,需要建立哪些规则?什么样的规则才能帮助孩子建立一生都适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一次,孙老师将进一步解答。孙瑞雪:先来看看这样一个例子。火车上,一个 4 岁的孩子在卧铺席上爬上爬下。几次攀爬后,他的妈妈开始制止他:“听话,下来!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句话并没能阻止孩子,对攀爬的需求使他忽略了母亲要抛弃他的威胁,仍然开心地探索着

2、。就在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乘警。爷爷赶紧说:“看,再不下来,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孩子立刻紧张地坐在了铺位上,放弃了攀爬。在我看来,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定会这样攀爬,这是他心智成长的一个需求,活动是他智能运用的一部分。火车有 3 个高度的铺位,每攀爬一层都是一种心理挑战,同时也会带来一种空间的新感受。一般情况下,只要别人同意,孩子是可以这样活动的。但是,孩子的攀爬行为很可能给父母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很多父母不容许孩子攀爬,并不是因为孩子打扰了别人,而是他不愿意让孩子发生危险。于是,许多成人不约而同地给孩子定了这些“规则”:“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本书由”知性女性驿站” 诚意

3、推荐,更多免费电子育儿书籍请登陆网站下载:,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常常限制着孩子,并可能威胁着他的成长。当一个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时,他会认为一切都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事件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无法判定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安全的。这样,危机感就变成了他生活中一个随机性的东西,安全感没有了。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规则”,有的内化成了孩子人格的一部分,有的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废弃掉了。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公共场所写着一些对成人的要求:不要随地吐痰;请记住冲厕所;请把手纸扔进纸篓实际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在成人的世界里被人们称

4、为最基本的素养和素质,这个没有建立起规则的成人正是由于没有基本的素养,于是又在影响着下一代孩子。道德的根基在我们的学校里,一位父亲既无奈又骄傲地告诉我:有一次他严厉而粗暴地谴责他的孩子,孩子等他发完火,对他说:“爸爸,你能不能注意一下你的坏脾气?你的坏脾气解决问题了吗?”然后孩子继续说:“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这个孩子,遵守了这样一条规则:粗野的行为不能有。在实行了这个规则的幼儿园生活中,孩子显然经验到了至少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规则使他超脱了对父亲的恐惧,跳到局外来观察父亲。其二,他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发现了更多、更好的沟通模式,这种模式一定会为他以后的发展打开通道。这些,他是受用终生的。事实上

5、,真正的规则能够从人性的根基上奠定道德规范。当孩子生活环境中的全体人都遵守着规则,孩子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就能够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本书由”知性女性驿站” 诚意推荐,更多免费电子育儿书籍请登陆网站下载:想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可能需要几个月。在这几个月中,你能够看到,孩子是多么乐意遵守规则;当孩子发现某些人不能遵守规则的时候,他又是多么地痛苦和不安。我们常常看到 1 岁多的婴儿,对规则有着强烈的要求:杯子一定要放到原处,出门时一定要由他来关灯这样的状态表明秩序化是生命本身的内在要求。孩子如果自然地长大,不会去破坏社会道德规范,只会建构更高、更完善的道德

6、规范。因此,对于儿童来说,给他建立的规则奠定了他一生的道德基础,是为一生作准备的。(本句话复制后插在文内,突出)6 大基本规则给孩子的基本规则,必须符合人性、符合社会文明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文化中都要遵守。并且要根据孩子的成熟状态,在孩子有能力做到的情况下,逐步实施。对于 06岁的孩子来说,实际需要建立的规则并不多。我们在从事教育的十几年中,总结了以下的 6条: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5. 不可以打扰别人。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这 6 条规则已经

7、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的秩序。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孩子们能够自己判断是非善恶,能自发地建立良好的幼儿园秩序与和谐的氛围。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就有了希望的理由。上一期,孙老师提到了 06 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 6 大基本规则:俗的行为不能有。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来者必须等待。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本书由”知性女性驿站” 诚意推荐,更多免费电子育儿书籍请登陆网站下载: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困扰 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

8、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达成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愿望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

9、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不爱、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困扰 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出

10、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本书由”知性女性驿站” 诚意推荐,更多免费电子育儿书籍请登陆网站下载: 1 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儿童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

11、“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在我们的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困扰 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 4 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

12、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困扰 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 5 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本书由”知性女

13、性驿站” 诚意推荐,更多免费电子育儿书籍请登陆网站下载: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孙老师提示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这些规则来保证。成人也能够遵守这些规则

14、,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Q: 我一直认为给孩子立规则非常重要,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又经常会产生些困惑。比如,我要求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 6 点到 7 点之间,但有时她实在想看,我也会让她看。而我的一位朋友属于坚决执行派,一旦决定给孩子立某项规则,就决不让步。而她的坚持,往往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我的问题是:规则对孩子成

15、长的意义是什么?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不是一定要采用强硬的方式?也就是说,是不是一定要求孩子严格遵守?(北京 蚌蚌妈)孙瑞雪:本书由”知性女性驿站” 诚意推荐,更多免费电子育儿书籍请登陆网站下载:们必须明确什么是规则。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全体人”指的是规则范围内的所有的人,比如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幼儿园里的每一位成员,包括老师、校长和孩子。当这些“全体人”共同遵守某种约定时,规则才成为规则。例如:如果要求孩子在教室里小声说话,那么教师或者校长也一定要小声说话。如果规则由强势群体把握,并且只有孩子遵守,那么它就变成权力,而不是规则。这正是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面临的巨大问题。规则保护自由我必须要说的是,成人更应该遵守规则。孩子有探索和尝试的心理需求,有时候他们会试探成人的底线,有时候会观察成人的生活,这些都会使他们思考并得出对成人世界的答案和看法。在幼儿园里一个 5 岁的孩子对另一个 5 岁的孩子说:“你有没有发现?这是一个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