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襄樊市中考语文答案及试题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8365473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襄樊市中考语文答案及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09年襄樊市中考语文答案及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09年襄樊市中考语文答案及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09年襄樊市中考语文答案及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09年襄樊市中考语文答案及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襄樊市中考语文答案及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襄樊市中考语文答案及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襄樊市二九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语 文文 试试 题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亲爱的同学,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6 页,四大题,27 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指定的位置。3所有答案全部做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卷一并收回。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田字格中。(2 分)五彩缤分的花季,朝气篷勃的青春

2、。2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2 分) 我憧( )憬着美好的明天,我向往着幸福的未来。但我知道:美好明天与幸福未 来的实现,需要锲( )而不舍的拼搏,需要迎难而上的执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襄樊以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 B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风雨无阻背残疾同学上学的女生张贺婷被评为“2008 感 动襄樊年度人物”。 C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当之无愧地传承下去,不断发扬。 D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 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

3、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 分,限 15 字以内) 今年是建国 60 周年,也是湖北日报创刊 60 周年。在 2 月 6 日至 3 月 15 日湖北日报 开展的形象人物评选活动中,聂海胜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这次旨在以人物彰显媒体品质, 以形象凝聚报纸特征的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支持。经热心读者手机短信、网络 投票等方式推荐,襄樊籍航天英雄聂海胜以其责任、理性、坚毅的品质以及巨大影响力最终 脱颖而出。5根据语境仿写句子。(2 分)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天地; , ;青春是 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6名著导读。(2 分)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

4、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 这一无 产阶级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7默写。(8 分)(1)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2)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3)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李白的行路难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 “ , ”。(5)在学习中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在十则中告诉我们: “ , ”。(6)随着“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少同学对国粹京剧很感兴趣,想学唱,但 又羞于开口,这时你可用俗语“ , ”鼓励他。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 分) 8当你和几个同学结伴在“华夏第一城池”襄

5、阳护城河边游玩的时候,同学小强 喝完饮料刚想将塑料瓶抛向河中,你迅速拉住他说:(2 分) 9一位哲人曾说过:“不仅会在欢乐时微笑,也要学会在困难时微笑。”微笑,标志 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境界。人生需要微笑,让我们用微笑面对 生活吧。现在班上将要举行以“微笑着面对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8 分) (1)做好准备: 在正式演讲比赛之前,请你根据比赛的主题确定自己演讲内容,做好充分准备。(2 分)搜集、整理资料 设计演讲(恰当运用演讲技巧) (2)拟写标语; 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标语。(2 分) (3)简述事例: 如果在你的演讲

6、中要举出“名人笑对挫折”的事例作为论据,请你仿照例句简述一个 事例。(2 分) 例句: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 名著史记。(4)提出建议: 你认为“微笑着面对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除了进行演讲比赛以外,还可以开展什 么形式的活动?请写出两种。(2 分) 三、阅读与欣赏(40 分) (一)阅读古诗望岳,完成 10-11 题。(4 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0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 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

7、 的形象。(2 分) 11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的理解。(2 分) (二)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 12-16 题。(10 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 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8、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 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 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 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 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

9、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 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 分) (三)阅读散文布鞋,完成 17-21 题。(13 分) 布 鞋 厉彦林 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 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 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科。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 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 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

10、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 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 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如 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 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 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 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

11、 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 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 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 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 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 有时娘子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 “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 我就省心了。

12、”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 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 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 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 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 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 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如今城市人

13、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 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 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 阳光、幸福和欢乐。 (人民日报2009 年 4 月 25 日,有改动)17文章以 为线索,通过对 的问忆,表达了对 之情。(3 分) 18请从第段中找出具体表现“我娘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写在在下面的横线 上。(2 分) 19认真品味文中第段加线句子,说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2 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

14、爱都纳进了鞋底。 20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卜面句中加点词语“贴”的理解。(3 分)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21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就会逊色不少,请谈谈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 分)(四)阅读议论文“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完成 22-26 题。(13 分)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 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 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

15、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 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 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 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 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 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 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 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 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 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