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64238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1科学技术的功能F一、科学技术是变革自然的锐利武器(科学技术与物质 文明建设)F邓小平: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F1、科学技术变革了生产力三要素:F(1)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科学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技术 提高了劳动者技能。F(2)科学技术更新了劳动工具。劳动工具的进步都是科学技术发展 的结果,过去没有机器,以后有蒸汽机和电动机。过去的机器只有 三部分,工具器、传动机、动力机,现在是四部分,增加了控制机 ,机器系统自动化。F(3)科学技术拓宽了劳动对象,天然自然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成为人们加工改造的对象,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大大扩展了劳 动对象。F2、科学技术整合

2、、协调生产力各个要素,使生产力系统整体功能提 高。2F二、科学技术是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F1、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F自古以来,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经验思维、机械分析思维、系统分析辨证综合思维。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是跟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相一致。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经验思维。近代牛顿力学规范形成以后,人们是思维方式是机械思维。科学大发展以后,思维方式变革,进入系统思维时代。 32、科学技术是破除迷信的有利武器。F宗教迷信是以歪曲、颠倒的形式放映现 实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根源 是愚昧、无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 自然现象背后的秘密,神怪就没有了。

3、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 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 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 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 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 之地。” 43、科技推动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更新F(1)科技促进伦理道德观念的进步F表兄妹婚配F 人体解剖和捐献器官F 试管婴儿F 借子宫生子F不育者人工受精F 安乐死54、科技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F在教育方面,科技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更新和发展。科学本身就是知识,知识增长,教育内容更新。科技为教育提供各种新手段、新工具。在文化生活中,科技使内容更新、手段现代化。 65、科学精神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F科学精神可

4、以概括为求真、求实、严谨、创新八个字。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科学精神将日益渗透进社会大众的精神结构之中,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7F三、科技是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F马克思的名言: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上的有力杠杆, 看成是 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社 会发展的革命力量?F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社会发展 的最终力量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部 力量。我们说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或迟或早要发 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是科学技术。所以说科学技术改变生产力的性质。F2、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要以生产力相

5、适应,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就要改变 。生产力改变最终由科学技术决定,所以科学技术促 进生产关系改变。F3、科学技术通过生产方式改变社会形态。科学技术促 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科学技术革命 的力量是深层次。8第三篇 技术观9第三篇 技术观一、技术的性质和特征二、技术的分类三、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四、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10一、技术的性质和特征(一)科学技术的性质1.技术的定义: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综合。包括生产工具、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方法等。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112.技术的本质: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

6、,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三个要素,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12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13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14(二)

7、科学技术的特征1.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属性:指人们在运用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要符合科学。社会属性:技术发展是由社会需要所推动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152.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根据现代技术含义,技术既含有物质因素,表现为有形的机器设备、实体物质、劳动工具等;又含有精神因素,表现为无形的知识、经验、智力,乃至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技术是人工发明的,是在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163.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使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8、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然而,仅仅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功能,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174.跃迁性和累计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 18F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又具有许多新

9、的特征和特性。1.系统性与整体性。任何一项实用技术,特别是生产技术, 都是由一系列生产过程一环紧扣一环组成的技术系统。2.综合性与集成性。许多现代化的成套技术,已发展成为具 有先进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特色的工程技术“综 合集成技术”。 3.通用性与适用性。4.依存性与连锁性。在许多情况下,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并在 生产过程中得以应用,必须以另一种技术的存在为前提,否 则该技术就难以实现。而出现一项新技术,又常能引起一系 列新技术的连锁出现。5.先进性与经济性。采用一种先进技术,不仅要考虑其技术 上是否先进,当时当地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还要从经济上 考虑企业和消费者能否承受,是否合算,有没有市场

10、前景。19F二、技术的分类F1.按照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进行技术分类F人类的活动领域不外乎三大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 活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认识和控制人类自身 的活动。由此所有的技术都可分为三大类,即自然技 术、社会技术、人类自身的技术。F2.按照基本运动形式进行分类F可把技术分为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 技术在上述技术的类别中,自然技术与生产技术占据着 特殊地位,有必要进行详细分类。(P228)20F三、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F(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F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侧重于回答“是什么” 、“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技术 的目的侧重于

11、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追求满足 主体需要的功利性。F2.科学与技术任务不同。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活动中,科 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 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 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F3.科学与技术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 它将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一 种定论,使其简洁明了。技术由单一到多样,它将某一种科学 知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工艺手段,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 种类型的设计方案。21F4.选题方向不同。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理 论

12、自身的矛盾、多种科学假说争鸣等科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中去 寻找、发现和选择研究的课题。目的是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 律,要求具有理论学术意义,但不能要求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 立见成效。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需要、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等实际需要中发现和选择所研究的课题,要求能付 诸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F5.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主要是科学发 现、科学预见、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 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 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它更多地表现为由精神 向物质的转化。其成果形式有技术样品、模型、技术规程、设 计图纸等。

13、226.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进行价 值性评价。科学的任务是研究解决某个事物“是什么”、“怎 么样”、“为什么”的问题,要求有所发现,从而提高人类的 认识水平,评价标准主要是判断真假问题。技术的任务是研究 解决人们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要求有所发明 或有所创新。它的成功与否往往要受到多种相关因素的制约, 除受资源、环境、地域、社会、经济、法律等制约因素制约外 ,还要接受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评价。7.管理方式不同。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实 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科学是无国界的,他的知识 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技术是

14、由国家专利部门通过 专利法来实施的,这种管理是严格的、在一定时期是保密的。 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许可时不能够输出的。科学 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露 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的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 的。238.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科学家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活跃的理论思维,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长于推理,甘于寂寞,专心致志,默默无闻地去做学问、做实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而技术专家除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灵通的信息来源,丰富的实践经验,顽强的攻关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能

15、力,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24(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F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科学规律、科学原理通过应用研究转化为技术原理,并为技术发明提供直接的理论要素和方法原则。F 科学实验研究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和模型,可以直接成为技术发明、技术创造的起点。技术向科学的转化:技术原理和生产技术经验、方法等也可以转化为科学知识、科学原理。252.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F技术对科学的推动作用:F 社会生产技术对科学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F 技术的新发展为科学前沿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武器。F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F 科学在理论上的突破为技术发展提供前提和开辟新的广阔领域,即表现为科

16、学对技术的定向作用和先导作用。F 科学研究对实验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26F3.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F科学与技术的职能分工是相对的,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是科学原理的载体,而科学的观念、理论同时又构成技术的理论要素和指导思想。科学需要技术支援、应用和促进,技术需要科学指导、论证和带动。二者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27四、人类历史上的科学与技术革命F(一)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我们有必要对 这两种革命分别予以讨论1.科学与科学革命F从所实现的功能的意义上来看,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 方法。它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为什么”等方面的问题 。F科学革命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方式上的飞跃性变革,或者说 是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根本性转折。F通常,科学革命可以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成立:一是指从根本 上改变旧有科学理论范式的整体性变化,亦即新的科学理论范 式从根本上取代旧的科学理论范式的范式更替性变革;二是指 新的科学理论范式的产生限定了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