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享堂重建:史论的流变和地方的应对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354613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7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鸿章享堂重建:史论的流变和地方的应对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李鸿章享堂重建:史论的流变和地方的应对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李鸿章享堂重建:史论的流变和地方的应对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李鸿章享堂重建:史论的流变和地方的应对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李鸿章享堂重建:史论的流变和地方的应对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鸿章享堂重建:史论的流变和地方的应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鸿章享堂重建:史论的流变和地方的应对(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精品论文 李鸿章享堂重建:史论的流变李鸿章享堂重建:史论的流变和地方的应对和地方的应对关键词:史论流变关键词:史论流变 社会记忆社会记忆 李鸿章享堂重建李鸿章享堂重建 旅游文化开发旅游文化开发 地方经济地方经济 文化资文化资 源源摘要:本文的主要议题是李鸿章享堂的重建所体现的史论与地方应对之间的关 系。从社会记忆切入,笔者首先想指出是:作为记忆的史论总是与不同时期的 社会诉求进行着密切的互动;其次,通过对李鸿章享堂的赐建、废弃和重建过 程进行分析,笔者试图揭示:1)不同时期历史学中对李鸿章臧否的流变所反映 的世事变迁,及其对李鸿章享堂际遇的影响。2

2、)揭示当下重建李鸿章享堂地方 意涵,分析地方与国家在历史.象征,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对话、共谋和 分歧;指出修复李鸿章享堂,强调他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是在呼 应有关中华民族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主流叙事;但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当地历 史-象征地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地方发展策略。3)探讨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 是怎样进入历史编撰,以及历史编撰中人物和事件怎样成了地方开发经济的历 史文化资源。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文章的导论部分对有关社会 记忆的理论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拟论的问题。 第一章从一个台湾摄制组来 访享堂入手,通过笔者的田野经历,全面描述修复后的享堂现状,结合不同时 期他人

3、对享堂的描述,看享堂及其他李鸿章遗迹在地方社会记忆中的位置。 第二章主要分析晚清至民国期间李鸿章在史论中的变化过程,从而分析史论变 化的社会政治背景及不同的社会诉求。考察李鸿章享堂在这一时期的遭遇。 第三章聚焦新中国建立之后史论中李鸿章从褒贬不一变成“一刀切式”的否定。 展示这一时期地方上李鸿章享堂遭到破坏的社会历史场景。 第四章主要围绕 李鸿章享堂的重建过程,着重探讨地方在参与大历史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 性,即,不同的利益主体如何参与此一过程,从而实现不同的象征和经济诉求。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得出的结论有三:1)象征意义和价值是可以 转换成物质和经济效益的;2)作为社会记忆的历史叙

4、事或象征生产总是当下的 社会、政治和经济诉求相关联的;3)李鸿章享堂重建的个案表明,象征意义的 流变与民族国家叙事的取向有关,地方的风物、事件、人物能否成为可以开发 的历史文化资源,取决于它与民族国家叙事的关系。正文内容正文内容本文的主要议题是李鸿章享堂的重建所体现的史论与地方应对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记忆切入,笔者首先想指出是:作为记忆的史论总是与不同时期的社会 诉求进行着密切的互动;其次,通过对李鸿章享堂的赐建、废弃和重建过程进 行分析,笔者试图揭示:1)不同时期历史学中对李鸿章臧否的流变所反映的世 事变迁,及其对李鸿章享堂际遇的影响。2)揭示当下重建李鸿章享堂地方意涵, 分析地方与国家在历

5、史.象征,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对话、共谋和分歧; 指出修复李鸿章享堂,强调他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是在呼应有关 中华民族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主流叙事;但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当地历史-象征 地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地方发展策略。3)探讨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是怎样 进入历史编撰,以及历史编撰中人物和事件怎样成了地方开发经济的历史文化 资源。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文章的导论部分对有关社会记忆的 理论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拟论的问题。 第一章从一个台湾摄制组来访享堂 入手,通过笔者的田野经历,全面描述修复后的享堂现状,结合不同时期他人 对享堂的描述,看享堂及其他李鸿章遗迹在地方社会记忆中的

6、位置。 第二章 主要分析晚清至民国期间李鸿章在史论中的变化过程,从而分析史论变化的社 会政治背景及不同的社会诉求。考察李鸿章享堂在这一时期的遭遇。 第三章 聚焦新中国建立之后史论中李鸿章从褒贬不一变成“一刀切式”的否定。展示 这一时期地方上李鸿章享堂遭到破坏的社会历史场景。 第四章主要围绕李鸿 章享堂的重建过程,着重探讨地方在参与大历史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 即,不同的利益主体如何参与此一过程,从而实现不同的象征和经济诉求。 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得出的结论有三:1)象征意义和价值是可以转 换成物质和经济效益的;2)作为社会记忆的历史叙事或象征生产总是当下的社 会、政治和经济诉求相关

7、联的;3)李鸿章享堂重建的个案表明,象征意义的流 变与民族国家叙事的取向有关,地方的风物、事件、人物能否成为可以开发的 历史文化资源,取决于它与民族国家叙事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议题是李鸿章享堂的重建所体现的史论与地方应对之间的关系。从 社会记忆切入,笔者首先想指出是:作为记忆的史论总是与不同时期的社会诉 求进行着密切的互动;其次,通过对李鸿章享堂的赐建、废弃和重建过程进行 分析,笔者试图揭示:1)不同时期历史学中对李鸿章臧否的流变所反映的世事 变迁,及其对李鸿章享堂际遇的影响。2)揭示当下重建李鸿章享堂地方意涵, 分析地方与国家在历史.象征,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对话、共谋和分歧; 指出修复

8、李鸿章享堂,强调他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是在呼应有关 中华民族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主流叙事;但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当地历史-象征 地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地方发展策略。3)探讨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是怎样 进入历史编撰,以及历史编撰中人物和事件怎样成了地方开发经济的历史文化 资源。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文章的导论部分对有关社会记忆的 理论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拟论的问题。 第一章从一个台湾摄制组来访享堂 入手,通过笔者的田野经历,全面描述修复后的享堂现状,结合不同时期他人 对享堂的描述,看享堂及其他李鸿章遗迹在地方社会记忆中的位置。 第二章 主要分析晚清至民国期间李鸿章在史论中的变化过程

9、,从而分析史论变化的社 会政治背景及不同的社会诉求。考察李鸿章享堂在这一时期的遭遇。 第三章 聚焦新中国建立之后史论中李鸿章从褒贬不一变成“一刀切式”的否定。展示这一时期地方上李鸿章享堂遭到破坏的社会历史场景。 第四章主要围绕李鸿 章享堂的重建过程,着重探讨地方在参与大历史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 即,不同的利益主体如何参与此一过程,从而实现不同的象征和经济诉求。 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得出的结论有三:1)象征意义和价值是可以转 换成物质和经济效益的;2)作为社会记忆的历史叙事或象征生产总是当下的社 会、政治和经济诉求相关联的;3)李鸿章享堂重建的个案表明,象征意义的流 变与民族国家叙

10、事的取向有关,地方的风物、事件、人物能否成为可以开发的 历史文化资源,取决于它与民族国家叙事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议题是李鸿章享堂的重建所体现的史论与地方应对之间的关系。从 社会记忆切入,笔者首先想指出是:作为记忆的史论总是与不同时期的社会诉 求进行着密切的互动;其次,通过对李鸿章享堂的赐建、废弃和重建过程进行 分析,笔者试图揭示:1)不同时期历史学中对李鸿章臧否的流变所反映的世事 变迁,及其对李鸿章享堂际遇的影响。2)揭示当下重建李鸿章享堂地方意涵, 分析地方与国家在历史.象征,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对话、共谋和分歧; 指出修复李鸿章享堂,强调他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是在呼应有关 中

11、华民族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主流叙事;但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当地历史-象征 地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地方发展策略。3)探讨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是怎样 进入历史编撰,以及历史编撰中人物和事件怎样成了地方开发经济的历史文化 资源。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文章的导论部分对有关社会记忆的 理论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拟论的问题。 第一章从一个台湾摄制组来访享堂 入手,通过笔者的田野经历,全面描述修复后的享堂现状,结合不同时期他人 对享堂的描述,看享堂及其他李鸿章遗迹在地方社会记忆中的位置。 第二章 主要分析晚清至民国期间李鸿章在史论中的变化过程,从而分析史论变化的社 会政治背景及不同的社会诉求。考察李鸿章享

12、堂在这一时期的遭遇。 第三章 聚焦新中国建立之后史论中李鸿章从褒贬不一变成“一刀切式”的否定。展示 这一时期地方上李鸿章享堂遭到破坏的社会历史场景。 第四章主要围绕李鸿 章享堂的重建过程,着重探讨地方在参与大历史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 即,不同的利益主体如何参与此一过程,从而实现不同的象征和经济诉求。 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得出的结论有三:1)象征意义和价值是可以转 换成物质和经济效益的;2)作为社会记忆的历史叙事或象征生产总是当下的社 会、政治和经济诉求相关联的;3)李鸿章享堂重建的个案表明,象征意义的流 变与民族国家叙事的取向有关,地方的风物、事件、人物能否成为可以开发的 历史文

13、化资源,取决于它与民族国家叙事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议题是李鸿章享堂的重建所体现的史论与地方应对之间的关系。从 社会记忆切入,笔者首先想指出是:作为记忆的史论总是与不同时期的社会诉 求进行着密切的互动;其次,通过对李鸿章享堂的赐建、废弃和重建过程进行 分析,笔者试图揭示:1)不同时期历史学中对李鸿章臧否的流变所反映的世事 变迁,及其对李鸿章享堂际遇的影响。2)揭示当下重建李鸿章享堂地方意涵, 分析地方与国家在历史.象征,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对话、共谋和分歧; 指出修复李鸿章享堂,强调他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是在呼应有关 中华民族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主流叙事;但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当地历史

14、-象征 地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地方发展策略。3)探讨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是怎样 进入历史编撰,以及历史编撰中人物和事件怎样成了地方开发经济的历史文化 资源。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文章的导论部分对有关社会记忆的理论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拟论的问题。 第一章从一个台湾摄制组来访享堂 入手,通过笔者的田野经历,全面描述修复后的享堂现状,结合不同时期他人 对享堂的描述,看享堂及其他李鸿章遗迹在地方社会记忆中的位置。 第二章 主要分析晚清至民国期间李鸿章在史论中的变化过程,从而分析史论变化的社 会政治背景及不同的社会诉求。考察李鸿章享堂在这一时期的遭遇。 第三章 聚焦新中国建立之后史论中李鸿章从褒

15、贬不一变成“一刀切式”的否定。展示 这一时期地方上李鸿章享堂遭到破坏的社会历史场景。 第四章主要围绕李鸿 章享堂的重建过程,着重探讨地方在参与大历史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 即,不同的利益主体如何参与此一过程,从而实现不同的象征和经济诉求。 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得出的结论有三:1)象征意义和价值是可以转 换成物质和经济效益的;2)作为社会记忆的历史叙事或象征生产总是当下的社 会、政治和经济诉求相关联的;3)李鸿章享堂重建的个案表明,象征意义的流 变与民族国家叙事的取向有关,地方的风物、事件、人物能否成为可以开发的 历史文化资源,取决于它与民族国家叙事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议题是李鸿章享

16、堂的重建所体现的史论与地方应对之间的关系。从 社会记忆切入,笔者首先想指出是:作为记忆的史论总是与不同时期的社会诉 求进行着密切的互动;其次,通过对李鸿章享堂的赐建、废弃和重建过程进行 分析,笔者试图揭示:1)不同时期历史学中对李鸿章臧否的流变所反映的世事 变迁,及其对李鸿章享堂际遇的影响。2)揭示当下重建李鸿章享堂地方意涵, 分析地方与国家在历史.象征,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对话、共谋和分歧; 指出修复李鸿章享堂,强调他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是在呼应有关 中华民族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主流叙事;但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当地历史-象征 地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地方发展策略。3)探讨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是怎样 进入历史编撰,以及历史编撰中人物和事件怎样成了地方开发经济的历史文化 资源。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文章的导论部分对有关社会记忆的 理论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拟论的问题。 第一章从一个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