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29MB
约21页
文档ID:48352607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_第1页
1/21

LOGO主讲:柳伟平外国文学作品选 第十一讲第十一讲 复活复活一.《复活》梗概法庭上,玛丝洛娃因被控偷钱而遭到四 年苦役刑的判罚,陪审员涅赫留多夫公爵发 现此女竟是姑妈家的婢女卡秋莎七年前被 他诱奸怀孕后,又被主人逐出家门,走投无 路,便沦为妓女他内心倍受谴责,决定为 她奔走伸冤他遍访社会名流,在城市间来 回穿梭,不辞辛苦地为上诉做着准备但上 诉失败了他将土地分给农民,抛弃贵族生 活,陪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流放,一路帮助 那些根本无罪的囚犯玛丝洛娃深受感动, 逐渐恢复了美好的本性为了不损害他的名 誉,她拒绝了求婚,而同深爱她的革命者西 蒙松结合男女主人公都达到了精神上的“ 复活” 二.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他原本是个清纯善良的男孩,有着美好的 理想,来到乡下姑妈家那年夏天,聂赫留朵夫在姑妈家里感到身 上充满活力,心情舒畅一个青年人,第一次 不按照人家的指点,亲身体会到生活的美丽和 庄严,领悟到人类活动的全部意义,看到人的 心灵和整个世界都可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他对此不仅抱着希望,而且充满信心那年聂 赫留朵夫在大学里读了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 》斯宾塞关于土地私有制的论述给他留下深 刻的印象。

那时他第一次懂得土地私有制的残 酷和荒谬,而他又十分看重道德,认为因道德 而自我牺牲是最高的精神享受,因此决定放弃 土地所有权,把他从父亲名下继承来的土地赠 送给农民他遇到了玛丝洛娃,并且纯洁地相 爱了只要卡秋莎一走进房间,或者聂赫 留朵夫老远看见她的白围裙,世间万物 在他的眼睛里就仿佛变得光辉灿烂,一 切事情就变得更有趣,更逗人喜爱,更 有意思,生活也更加充满欢乐她也有 同样的感觉不过,不仅卡秋莎在场或 者同他接近时有这样的作用,聂赫留朵 夫只要一想到世界上有一个卡秋莎,就 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而对卡秋莎来说, 只要想到聂赫留朵夫,也会产生同样的 感觉聂赫留朵夫收到母亲令人不快的 信也罢,论文写得不顺利也罢,或者心 头起了青年人莫名的惆怅也罢,只要一 想到世界上有一个卡秋莎,他可以看见 她,一切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他后来渐渐长大,升为军官,被 社会染缸玷污了他身上发生各种可怕的变化,只 是由于他不再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相信 别人的理论他不再坚持自己的信念 而相信别人的理论,因为要是坚持自 己的信念,日子就太不好过要是坚 持自己的信念,处理一切事情就不利 于追求轻浮享乐的兽性的我,而总会 同它抵触。

相信别人的理论,就根本 无须处理什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而且总是同精神的我抵触而有利于 兽性的我此外,他要是坚持自己的 信念,总会遭到人家的谴责;他要是 相信别人的理论,就会获得周围人们 的赞扬三年后,他又来到姑妈家,又见 到玛丝洛娃,明确知道,自己恋爱了 果然是她,是卡秋莎还是同 原来一样,但出落得越发俏丽可爱了 那双纯洁的略带斜睨的黑眼睛仍旧 那么笑盈盈地从脚到头打量人她仍 旧系着洁白的围裙姑妈让她送来一 块刚剥去包装纸的香皂和两条手巾: 一条是俄国式大浴巾,一条是毛巾 不论是没有用过的字迹清楚的香皂, 还是那两条手巾,或者卡秋莎本人, 都是那么洁净、新鲜、纯朴、惹人喜 爱她那两片线条清楚的可爱红唇, 象上次看见他时一样,由于内心难以 抑制的喜悦而皱了起来一个诵经士手里拿着一把铜咖 啡壶,穿过人群,在经过卡秋莎身边 时没有留神,他的祭服下摆触到了卡 秋莎那诵经士显然是由于尊敬聂赫 留朵夫,有意从他旁边绕过去,结果 却触到了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心里奇 怪,那个诵经士怎么会不明白,这里 的一切,连全世界的一切,都是为卡 秋莎一人而存在的,他可以忽视世间 万物,但不能怠慢卡秋莎,因为她就 是世界的中心。

为了她,圣像壁才金 光闪闪,烛台上的蜡烛才欢乐地燃烧 ;为了她,人们才高歌欢唱,“耶稣 复活了,人们啊,欢乐吧!”世上一 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为她,为她一人而 存在的他认为卡秋莎也懂得,一切 都是为了她但是,他心中兽性的人战胜了精神 的人:临别之前,他想得到她等她浑身哆嗦,一言不发,也不答 理他的话,默默地从他房里走出去,他 这才来到台阶上,站在那里,竭力思索 刚才发生的事的意义 房子外面亮了一些河那边冰块的 坼裂声、撞击声和呼呼声更响了除了 这些响声,如今又增加了潺潺的流水声 迷雾开始下沉,从雾幕后面浮出一钩 残月,凄凉地照着黑漆漆、阴森森的地 面“我这是怎么啦,是交了好运还是 倒了大楣?”他问自己这种事是常有的,人人都是这样 的,”他自己回答,接着就到房间里睡 觉去了他自觉犯罪,但选择了逃避和遗忘聂赫留朵夫还想到,应该送她一些钱 既然他玩弄了她,要是不给她一些钱, 人家会说他不是个正派人大家都是这 样申包克同家庭女教师有过这样的事, 这是他亲口讲的格里沙叔叔也有过这类 事父亲也干过这样的事既然大家都这 样做,那就是合情合理的他这样宽慰 自己,可是怎么也宽不了心他一想起这 事,良心就受到谴责。

……但他必须保持原 来那种对自己的看法,才能快快活活地满 怀信心活下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 个办法,就是不去想它他就这样办了第一阶段:为了赎罪,聂赫 留夫多方替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 打算同她结婚他对事物的看法也 产生了改变比如,他对不合理的 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并持批评态度; 对他曾想与之结婚的贵族小姐及其 一家人的庸俗和虚伪心生厌恶;对 他探监时耳闻目睹的专制制度的黑 暗更是深恶痛绝 第二阶段:为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上升到对 整个统治阶段的认识,从对玛丝洛娃一个的同 情转到对整个劳动阶级的同情当他看到一个 小伙子因偷了不值钱的破地毯被判刑,不由深 深愤怒:“这个小伙子分明不是什么坏蛋,而是一个 极其普通的人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他所以 落到如此地步,无非因为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 的环境里因此,事情很清楚,要小伙子不至 于变成这种人,必须努力消灭产生这种不幸的 人的环境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级思想逐渐为宗 法制农民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 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地主阶级所霸占于是,他 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农民玛丝洛 娃的上诉被驳回,聂赫留朵夫对统治阶级及其 法律的本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他的 精神逐渐“复活”,伴随玛丝洛娃踏上了往西伯 利亚流放地遥远路程第三阶段:在西伯利亚的三 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 三个月他最终认清了统治阶级 吃人的本质悟出了这样一个道 理:为了摆脱苦难,惟一可行的 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 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 也不可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从 此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的 精神和道德“复活”了玛丝洛娃怀了孕,去火车站等候聂赫留朵 夫,但火车开走了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 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 ,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 哭!”她浑身湿透,溅满泥浆,筋疲力尽地回到 家里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 化以前她自己相信善,并且以为别人也相 信善,但从那一晚起,她断定谁也不相信善 ,人人嘴里说着上帝说着善,无非只是为了 骗骗人罢了人人活着都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欢乐 ,一切有关上帝和善的话都是骗骗人的如 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 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三.玛丝洛娃的复活(一)第一次探监当聂赫留朵夫第 一次探监时,她所“复活”的仅仅是她当 初的那个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时 仍处于“堕落”之中。

她习惯地冲他媚笑 ,还索要卢布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 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 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 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 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 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 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 可以玩弄象她这样的女人,而象她这样 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 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 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 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二)第二次探监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 监时,向她表示忏悔,并提出同她结婚的要 求,这一切引起了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和 对他的仇恨;回忆的大门一经打开,玛丝洛 娃便逐渐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苏醒过来玛丝洛娃仍然认为并竭力要自己相信, 正象第二次见面时她对他说的那样,她没有 原谅他,她恨他其实她早已重新爱着他了 ,而且爱得那么深,凡是他要她做的,她都 不由自主地去做她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 情,还到医院里做杂务工她所以这样做, 就因为这是他的愿望每次他提出要同她结 婚,她总是断然拒绝,不肯接受这样的牺牲 这固然是由于她有一次高傲地对他说过这 话,不愿再改口,但主要却是由于她知道, 同她结婚,他会遭到不幸。

她下定决心不接 受他的牺牲,但一想到他瞧不起她,认为她 还是原来那样的人,而没有看到她精神上的 变化,她觉得十分委屈三)第三次探监聂赫留朵夫第 三次见她时,她同以前相比已经判若两 人聂赫留朵夫在日记中说她正在“复 活”,的确不无道理不过,玛丝洛娃 的“复活”虽然始自聂赫留朵夫的“忏悔” 所引起的对美好往事和回忆在她与流放地的政治犯接触之后 她受到这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影响,学到 了他们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尤其是 西蒙松对她的发自内心的爱情,更使她 意识到了人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她重 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却不愿因此耽误 他的前程而甘愿同西蒙松结合四.托尔斯泰的救世之道(一)非暴力之路题记中,托尔斯泰选取了《圣经》中 如下选段:《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二十一节至 第二十二节:“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 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 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我对你说 ,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马太福音》第七章第三节:“为什 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 有梁木呢?” 《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七节:“…… 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 头打她《路加福音》第六章第四十节:“学 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 一样。

总结起来,便是“仁爱、宽容、 谦逊、忍让” (二)列宁的讽刺1908年,托尔斯泰80岁寿辰之日,革命 领袖列宁批评道: “托尔斯泰的作品、观点、学说、学派 中的矛盾的确是显著的一方面,是一个天 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 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 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笃信基督的 地主一方面,他对社会上的撒谎和虚伪提 出了非常有力的、直率的、真诚的抗议;另 一方面,是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即是 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所谓俄国 的知识分子,这种人当众拍着自己的胸脯说 :‘我卑鄙,我下流,可是我在进行道德上 的自我修养;我再也不吃肉了,我现在只吃 米粉饼子’”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 子》 (三)“非暴力”思想的实践甘地以政治家和政治实践者的身份 将托翁的精神付诸实践在印度,他多 次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给 予非暴力斗争以各种形式:抵制英国立 法机关、法院和学校,抗税、手纺车运 动、总罢业、罢工、谈判,乃至自愿入 狱,而绝食则是最后的武器甘地一生 绝食十八次,计140天,被捕入狱十五 次,在狱中度过2330天他感染了印度 各个阶层的人,唤醒了他们的爱国主义 情结,投入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洪流 中。

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20世纪人 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熟悉《复活》的梗概u 《复活》主人公的复活u 托尔斯泰的道德观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