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备课研讨会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37743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7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备课研讨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备课研讨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备课研讨会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备课研讨会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备课研讨会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备课研讨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备课研讨会(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备课研讨会论语孟子选读施教建议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高月峰弄清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了解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解读)理解、体会、背诵重要句子(解读) 积累巩固文言知识第一单元 学而不厌 悔人不倦 孔子的“贵学”与“重教”思想一 经典诵读 1.借助注释并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在 此基础上熟读“学习资源”中的全部选文。 2.从“学习资源”中认真抄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反复诵读品味,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 阅读感受。宋代大儒朱熹说:“凡读书,须整顿几 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 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 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 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 可倒一

2、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 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二 探究园地 1“学习资源”中的内容有些属于孔子的“贵学”思想, 有些属于孔子的“重教”思想,有些则兼而有之。请对这 些选文进行分类。 2.请从下列选文中任选一则,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 理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根据“学习资源”,谈谈孔子及孔门弟子论述的“学” 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有什么不同。第一步,分析归纳每一则选文的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3、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谈学习的方法、学习中的感受和学 成后的表现。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 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 学,吾必谓之学矣。”谈学习的结果。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谈好学者的表现。 第二步,给选文分类。 第三步,归纳每一类所包含的具体内 容。例如,“教”,包括教的时机、教的 内容、教的方法、教者的胸怀、教者 (孔子)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等 等。 2.请从下列选文中任选一则,联系实际,说 说自己的理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 积累.梳理 1找出“学习资源”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 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归纳其意义和用法,整理 到笔记本上,与同学交流、共享。 2找出含有“而”“以”“之”等虚词的句子,对这些虚 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加以整理,做成知识卡片。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 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 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贤贤易色 尊重贤德而轻视表面

5、故作的姿 态。前一“贤”字有尊崇的意思。易,轻视。 色,指有意做作的姿态。 致 奉献。 四 拓展空间 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上恰当的标点。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好 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 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2*依据“学习资源”和学过的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发挥想像,自拟 题目,写一篇文章,描绘作为教师的孔子 形象。 3.*阅读“相关链接”中孔子的性习说与差异 论一文,结合选文谈谈自己从孔子的教 育思想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活动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将以前学过的内容 同本单元所学内容相融合,将形象思维和 抽象思维相统一,培养想像能力和综合表 达能力。子路、曾皙

6、、冉有、公西华侍 坐侧重于描述孔子教育学生时的慈善、 宽厚、循循善诱等音容笑貌。本单元的“学 习资源”多是议论性的文字,可以折射出孔 子的思想、行为、态度和性格。认真加以 揣摩,合理想像,完全可以使孔子作为教 师的形象具体化、生动化。 学选读,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 经典、体会经典、背诵经典。所以,所有的学习 活动都应定位于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孟子 选文,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 行听说读写,在诵读中感受,在体会中提高。 本单元设计上五节课,前两节课主要完成“经典诵 读”。学生对照注释,阅读选文,在理解句子含义 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文本。阅读的同时,在选文后 写上该段选文所属的类型,如仁的含义

7、、仁者的 表现、实施仁的途径等,然后概括归纳选文内容 。各小组选择一个题目组织讨论,整合讨论意见 ,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本节课是第三节,完 成“探究园地”一,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仁”的思想。 一小组:“仁”的含义就是忠恕。里仁 八引用曾子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 已矣。”雍也二说:“夫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 仁之方也已。”颜渊三在仲弓问仁时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 课本第18页注释明确说:“忠恕是孔子实 践仁的两个根本方面。”另外,在必修课 本一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中,我 们学过冯友兰先生的孔子:第一位教师 ,冯先生认为忠恕之道就是仁。 二小组:

8、“仁”就是“克己复礼”。孔子很善于 因材施教,颜渊、仲弓、樊远、子张都问 仁,孔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了不同的 回答。我们认为,在这四个人中,颜渊是 孔子最喜爱的、水平最高的学生,所以孔 子对颜渊的回答应该是最有权威性的。再 说,“克己复礼”可以解释很多选文内容。 学而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 ,是“礼”的重要内容。子张问仁时,孔子回 答的“恭、宽、信、敏、惠”也是“礼”的要求 。里仁四说:“富与贵”,“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文中的“道”,课本解释说是“ 仁”,我们认为应该是“礼”,因为“礼”就是“ 仁”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小组三:我们小组的观点就是本单元题目 仁者爱人。“爱人”

9、是仁的根本特点。只 有爱人,才会己预立而立人,才会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只有爱人,孔子才会在马 厩失火后,问:“伤人乎?”不问马。爱人首 先是加强个人的修养,如何加强呢?以己 之心推人之心,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自己; 爱人其次是爱家庭成员,所以学而一 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的 最高境界是由爱家人推广到爱世人,“博施 于民而能济众”,这不仅是“仁”而且达到“圣” 的标准了。因此,我们组认为,“仁”就是爱 人。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慎重地对待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追怀、祭祀前代 的祖先,百姓道德自然趋于淳朴厚重。 解读重视丧葬之礼,是远古先民的共同特征,这是人 类最早的社

10、会意识、人性心理和情感行为,是其 他动物一般不具有的。孔子继承这一历史遗俗, 把它转向人的内心,以此为人道之本。因为丧葬 之礼,是生死间一种纯真情的表现,对死者而言 无实利可得,对生者而言亦非图有所回报,以此 立教,能直达人的内心。朱熹评点说:“盖终者, 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 ,而能追之,厚之道也。古以此自为,则己之德 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德化”着眼于人的内在自律,“礼治”强调外 在的社会规范。 “为政以德”是理想的治国境界,对国君有道 德要求,对大臣有要求,为政者要注意举 荐贤才,任人唯贤。在举荐范围上,孔子 主张知人善任,对于百姓,为政者首先要 以道

11、德原则来对待庶民百姓,取信于民。 老百姓的信任对为政者至关重要,孔子把“ 民信”看得比“足食、足兵”更为重要。孔子 把使民“富之”作为人口众多之后的首要选择 ,把“教之”作为“富之”之后的最重要环节, 孔子深刻理解道德教化和刑罚的利弊。 孔子认为“治国以礼”首先要注重精神实质, 认为举办礼节仪式,与其过分奢侈,宁可 朴素俭约;但是,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 是仪的根本,仪是礼的从属,是礼的“节文” 或形式;所以既要注重礼的精神,还要讲 求形式。关于礼仪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 礼。如何实现以礼治国?孔子把“正名”作为 起始。这一主张落实在政治上,就是要做 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乐征伐 自天

12、子出”而不能“自诸侯出”,更不能“陪臣 执国命。”在君臣关系上,他强调君臣之间 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一、探究园地 1阅读“学习资源”中孔子庙碑一文,概括作 者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阅读“学习资源”中的孔孟论孔子的崇高 精神境界及其历史影响,参考其它资料,用列 表的方式比较孔子和孟子在思想与行为上有何不 同,思考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许多人生感悟,如“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夫”等。这样的句子你还知道多少,请根据自己 的学习积累或查阅论语,再举出几例,并谈 谈自己对它们的理解。 4.*孟子说,“尽信书,则不

13、如无书”,学贵有疑。 你对教材选文中的哪些语句有不同意见?谈谈自 己的看法。二、学习成果展示 分工合作,组织一次学习成果展示活动。 如: 1.学习本课程积累的实词、虚词、固定文言 格式知识卡片; 2.用毛笔(或硬笔)抄录的自己喜欢的孔孟 名言; 3.学习本课程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等 。 三、*拓展空间 1我们学习古代文化论著,既要继承和发 扬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又要以发展的眼 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请以“孔孟 在今天”为题,在班内组织一次讨论会。 22005年9月28日,全球各地举行联合祭 孔活动,利用网络或其它工具查阅资料, 对此做一个专题报告。 3有条件的地区,同学们可以参观当地的 文庙,进一步了解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文 化现象。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