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关键词:细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34097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9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文论关键词:细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西方文论关键词:细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西方文论关键词:细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西方文论关键词:细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西方文论关键词:细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文论关键词:细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论关键词:细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细读(Close reading)略说“细读”(close reading)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 、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 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它强调文 本内部语言语义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文本结 构中各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纷繁复杂的关系。细 读的主要特点是“确立文本的主体性”,注重文本 内部的语义和结构对意义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而不主张引入作者生平、心理、社会、历史和 意识形态等因素来帮助解读文本。从根本上说, 它是一种以内部研究为特点的“文本批评”。在西方,细读一直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文学批评的 实践中。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对文本结构的分析、 对语言的内涵和外

2、延的探索一直在文学批评中占有 一定的位置。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批评策略,它 在20世纪前半期随着英美“新批评”的出现才被确立 。作为一个批评流派,新批评使细读逐渐体系化和 制度化,使之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被广泛地和有意识 地运用。最终,“细读”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阅 读方法和态度,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必经的工 作程式,甚至还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学教学方式。综述:新批评(New criticism) 新批评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但它的发展和传播发生在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在英国,其最重要的奠基人是艾 略特和理查兹;在美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有兰塞姆何 他的学生艾伦退特、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沃伦。兰 塞

3、姆1941年出版了新批评一书,阐述了这 个派别的基本观点,新批评从此而得名。 从一开始,新批评就强调文本的中心地位,贬抑 作家在批评中的位置。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提倡对作品的语言、结构等进行细致的分析。艾 略特认为,文学作品一旦写成,就不再与作者有 关,不再受到作者观点和生平的影响。新批评的另一位奠基人、剑桥大学教授理查兹否认文 学作品内存在所谓的“幽灵般的审美状态”,认为一切美都 是读者心中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理查兹不仅建立了一整 套“批评原则”,而且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建立了一种能 够在大学课堂里操作的“实用批评”。他做了一个著名的试 验,选择13首诗歌,去掉诗歌的作者和题目,让他的学

4、生 在没有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对诗歌进行解读和 评价。结果非常好笑,那些大诗人的伟大作品却被评得一 无是处,而一些不好的诗歌却被认为是佳作。理查兹对这 个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立了一些文本细读的规则,其批 评方法遂在英美大学广泛采用,产生了极大影响。新批评 避开作者生平、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对作品进 行细读的做法就来源于此。细读方法在英国的主要阐释者是燕卜荪,他是理查兹的 学生,20世纪30年代曾经在我国的燕京大学任教。他在 七种类型的含混(1930含混七型)中分析了从 莎士比亚到艾略特的英国诗歌名篇,揭示了“含混”(或“复 义”、“歧义”等)在这些诗歌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被使用所

5、 达到的特别的和出人意料的效果。燕卜荪将批评的焦点锁 定在诗歌语言意义的不稳定性上,词语的排列组合、标点 符号的特殊运用、句式结构的变化常常在诗歌中形成两个 或多个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义。燕卜荪把这 些“不同的或相互矛盾的意义”称为“含混”。但是,“含混”并 不是诗歌创作的缺陷,而是诗歌内部意义的复杂性和丰富 性的表现,正是这些意义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给予了诗 歌艺术价值。在美国,新批评肯定和继承了艾略特、理查兹 和燕卜荪的思想,认为他们代表了英美新批评的 新方向。概言之,美国新批评主要具有四个特点 : 其一,它以诗歌为主要批评对象,它的理论主要 是诗歌研究的总结,反过来,它也主要适

6、用于诗 歌研究。布鲁克斯和沃伦于1938年出版的理解 诗歌收录了古今345首英语诗歌,用新批评的 细读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和阅读这些作品。由于 这本教材在美国大学中被广泛采用,从而产生了 巨大影响。用米勒的话说,它培养了一代人的阅 读习惯,以至使人在评论一首诗时,“都小心翼翼 地不提诗歌的作者”。其二,美国新批评是一种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特别注重 诗歌语言特性的研究。它关注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 。艾伦退特在论诗歌的张力(1938)中认为,诗歌 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往往形成一种“张力”,因而构成了诗歌的 内部结构。外延(extension)指词的本意,即指称意义; 内涵(intension)则指词的

7、引申意,即众多的暗示和联想 意义。诗歌语言既有明确的外延概念,更有丰富的联想暗 示意义,两者相得益彰,但诗歌批评着重于诗歌语言无限 丰富的内涵意义。他摘去二词的前缀ex-和in-,创造出一个 新词“tension(张力)”,并强调“诗的意义在其张力,即我 们从外延与内涵两极之间能够找出的全部意义的统一体” ,诗歌由此获得的辩证意义结构即张力结构。可见,退特 的张力说旨在把批评的焦点引向诗的内部研究,研究诗的 张力就是研究具有丰富内涵的诗歌语言。其三,美国新批评具有一种强烈的“文本中心主义”思想 ,它只关注“纸页上的文字”。文学批评不能超出诗歌的范 围而沦为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传记等等。20

8、世纪 40年代后期,新批评的另一重要成员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 发表了两篇著名论文意图谬误(1946)和感受谬 误(1948),将“文本中心主义”思想明朗化、极端化。 他们一方面反对文学批评将“作者意图”和“意图的实现”变 成了评判文学的标准,另一方面反对“将诗和诗的结果相 混淆,也就是将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相混淆”。他 们的出发点是反对“意图主义”和“感受主义”文学批评,反 对“重外部依据而轻内部依据”的做法,避免传记式和历史 式文学批评,避免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文学批评。但是他 们的观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的文章一方面斩断了作 品与作者的关系,另一方面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从 而使文学陷

9、入了孤立的境地。其四,美国新批评是一种“本体论”批评,它始终坚持文 本的“独立性”,将其视为“自给自足”的现象。它将文本视 为批评的唯一客体,反对进行道德式或文化式的批评。布 鲁克斯还反对将形式和内容分离开来的“二元论”文学批评 ,认为诗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效果依赖于各个部分的有 机结合。1942年,韦勒克和沃伦出版了文学理论一书,对新 批评理论进行了一个系统总结。该书作者将文学批评分为 “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大类型,从理论角度论证了为 什么“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 身”。他们反对过分倚重生平、社会环境、背景等外部因 素而“轻视作品本身”的做法,强调“文学研究的当务

10、之急是 集中精力去分析研究实际的作品”。该书问世以来,被西 方许多大学选用为研究生教材,成为新批评的核心著作。细读的类型 新批评关注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关注语言在普通 层面和修辞层面的意义。因此,细读的一种普遍 使用的方法是对诗歌的“意象”和“隐喻”进行解读 。“意象”指在诗歌内重复出现的具体形象,它可 以是一个物体或一个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一个动 作或一种感觉。对于新批评来说,意象不是点缀 ,而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诗歌的“肌质” ,它包含了关于该诗意义的重要暗示。因此,在 新批评看来,意象和隐喻的运用质量是判断诗歌 优劣的标准之一。新批评也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因此,细读的 另一类型是探讨文

11、本内的含混、反讽、悖论、张力 等矛盾关系,并由此揭示作品主题。含混指一个语 言结构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或相反的意思。 在一般的文体中,含混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缺陷,但 在新批评的术语中,含混是一种“复义”或“一语多义 ”现象,它往往体现了诗歌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燕卜荪看来,含混不是作者粗心的结果,而是 诗歌语言的特殊性所致。分析含混需要对语言结构 、标点符号、词语搭配等因素进行仔细分析,从而 挖掘出它们所暗示的不同意义。深入探讨这些意义 如何在文本内部相互制约、相互支撑,从而构成和 谐的整体,是新批评的使命,也是细读的重要手段 。反讽指语言结构的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不同或 相反。比如,你的

12、同学通过作弊通过了一项重要的 考试,你对他说,“你真是聪明透顶!”在新批评的 术语中,反讽的意思宽泛而灵活。布鲁克斯在反 讽:一种结构原则(1949)一文中将反讽定义 为“语境对一句话的意思的明显扭曲”。它指文本引 入了不同的意思或者不同的态度,并在内部达到了 “平衡”或“统一”。对于布鲁克斯来说:反讽是诗歌 的一种重要的结构原则,它使诗歌内部获得一种稳 定性。悖论常常指一个命题听上去错误,但实际上正确 。比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等等。这些命题听上去不合常理,但实际上却有一 定道理。悖论也译作“似是而非”或“二律背反”,表示 命题内常常包含一些自相矛盾的因素,但是这

13、些矛盾 因素在更深层次上又达到了和谐和统一。新批评将悖 论视为文学作品语言的重要特征。布鲁克斯在精制 的瓮中说:“诗歌的语言就是悖论的语言诗人 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的语言来表达。”在新批评 术语中,悖论包括所有能够引起惊异感或反讽感的、 对常理和常识的违背或抵触。譬如,北岛的名诗“高 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和顾 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等。细读的延续20世纪60年代,新批评的“文本中心主义”和“本体论”受 到了文学理论的挑战,细读的理论依据和基础也受到了质 疑。细读的目的是对具体文本进行解释,但是从理论角度 讲,它必须首先解决意义的产生过程和意义

14、的本源问题。在解释学看来,必须有一套理解文本意义的原则和方法 ,才能实现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伽达默尔认为,阅读过程 涉及到读者和文本双方的对话与“视域融合”。读者所带来 的时空视域和个人视域构成了一个阅读过程的“前理解”, 文本的意义就是读者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进行有效对话的 结果。由于该理论认为文本意义主要由读者决定,它实际 上将意义的本源从文本转移到了读者,即文本的意义是此 时此地和对我产生的意义。关于文本,没有一个稳定的“ 正确理解”,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解释。与伽达默尔不同,美国当代文论家赫施则认为 意义来源于作者和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思就是作 者在创作时企图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意思。赫施将理

15、解与阐释的任务确定为“重建作者的原意”,将理解 与阐释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看作是文学批评的头等重 要的事。赫施说:“我们应该尊重原意,将它视为 最好的意义,即最合理的解释标准。只有作者的原 意才是决定解读文本是否正确的关键,这样的阐释 才是充分有效的,否则其意义将是不合法的。”可 以看出,赫施的理论纠正了伽达默尔主观阐释说的 相对性和任意性,也直接挑战了新批评的“意图谬 误”论。影响更大的主观论解释学将读者视为文本意义 的本源,完全打破了新批评的细读原则和“感受谬 误”论,由此产生的读者反应理论在对具体文本进 行细读时,已经不考虑文本的内部结构,甚至不考 虑情节、人物、叙事视角、修辞、音韵等因素。

16、实 际上,它已经不把文本当作研究的中心,相反,它 更重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将读者和阅 读过程视为文本意义的来源。因此,它对文本的解 读集中于读者的具体经验、前理解、期待视野、鉴 赏水平等,特别是寄望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再 创造”作用。就这样,读者反应理论从读者的角度 找到了文本细读的新方法、新观念。如果解释学大幅提高了读者在意义生成中所起的作用, 那么,解构主义将极力强调语言符号的差异性,以及由此 产生的意义的不稳定性。在德里达看来,语言并不反映现 实存在,语言的意义也不受现实存在的控制。意义不存在 于符号内,而是被无终止地“延迟”,或者散布于一系列无 终止的符号链条里。因此,意义总是滑动的,不确定的, 人们无法控制它向各个方向“播撒”。语言实质上就是延迟 和差异的永无止境的游戏。德里达的解构批评也强调对文本结构进行分析和细读, 挖掘出其中的矛盾关系,但解构批评认为新批评的细读还 不够“细”。除了对文本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外,解构批评 的目的也大不相同。新批评旨在呈现文本中的张力或悖论 ,证实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