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32333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3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抛砖引玉,贻笑大方。脾胃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阐明了脾胃的生理 机能、病理机制,而且为临床辨证论治规 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博大精深,对整个中 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独树一帜的 学术流派。研究脾胃学术的发展历史、学 术特点、临床运用与实验研究情况,从而 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脾胃学说认为脾胃是人体“后 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位 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胃既 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又是 外感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临床上根据“治脾胃即

2、所以安五脏”之 理论,勿忘立足于调治脾胃。临床实践 也证明,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与灵 活运用脾胃学说。根据辨证施治“异病同治”的原则,针对 很多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 脾胃为主的证候,此时,就可以依据脾胃理 论,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 显的疗效。在大多数疾病的治疗中调理脾胃 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可以取得良 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遵循内经“谨察阴阳之所在 ,以平为期。”的理论指导,根据脾 胃学的基本理论,据理以立法,缘 法以尽变,以达到“阴平阳秘”之目 的。一、调理脾胃的用药特点:1、注重健运、消补同用:脾胃为后天之本, 古人云:“谷气者,比如国家之

3、饷道也, 脾胃一败,则百药难效。”调治脾胃,重在恢 复其纳化功能,纳化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 ,正气充足,元气不断得到补充,“四季脾旺 不受邪”。而且服食的药物始可吸收,转输全 身,发挥其治疗效应。如现代人肥胖、血脂 异常者越来越多,往往要重用行气、消导的 药物,此时佐以补气的药物,融和消补药物 于一炉,以防耗气。2、升降相依、斡旋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的基本形式,素问 六微旨大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 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而脾 胃位居中焦,处于气机升降的枢纽,与其 它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如肺之肃降、肝 之生发、心火下降、肾水上涵等,均有赖 脾胃升降枢纽之斡旋,脾胃升降正常,则

4、气机升降通畅,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气机为 之紊乱。升降并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脾 主升,用升补药物时不要忘了使用沉 降的药物,要注意加入行气降气的药 物,如厚朴、枳实等。另外,加上少 量风药可以增加升补的力量;二是脾 升胃降,在补脾气的同时,要加入降 胃气的药物;同时选用药物行而不燥 ,并具有和胃清热解郁的作用。3、润燥相济、阴阳平衡:脾喜燥而恶湿,胃喜 润而恶燥,胃燥太过,阴液必伤;脾湿太过,则 为生痰化饮,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燥湿而不伤阴 ,养阴而不碍湿,这样才能使脾胃功能协调,促 进疾病康复。养阴不碍祛邪,燥湿不可伤阴;养 阴不用滋腻之品,如太子参、麦冬、南北沙参、 玉竹、女贞子,一般不用生

5、地或熟地;燥湿化湿 一般用藿梗、荷叶,不用温燥之品。4、虚实同调、扶正祛邪:脾胃之病常常虚实夹杂,脾 胃虚弱兼有痰饮、瘀血、气滞、便秘、食停。目前城市 人所患疾病主要与生活方式有关,特别是与饮食生活不 规律、冷热不调、饥饱不节有关,出现纯虚纯实、纯寒 纯热者很少,往往是湿、浊、痰、郁、瘀互现,内伤外 感皆有,寒热兼夹,食滞与脾虚共存,上下同病,所以 要要圆机活法,要将诸法融为一炉。虚实同调,补虚不 忘治实,治实不忘补虚,补虚不要峻补,治实不要孟浪 ,掌握二者的轻重缓急,所以在临床上多用平补、淡补 的药物,如太子参、南沙参、北沙参、茯苓、炒薏苡仁 、山药、茯苓。5、互为表里、脾胃并重:脾胃经脉相

6、连,功能 相依,临床上应当脾胃并治,理脾不忘调胃,调 胃不忘理脾,脾胃并治。6、气血兼顾、走守协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 源,脾胃为多气多血之脏腑,“脾统血”、“脾 裹血”。脾胃之病往往波及气血,形成气血同 病。二、具体治疗方法:治疗时始终以顾护脾胃生机为第一要义,要切中 病机,全面统筹,运筹中州,脾胃同调,升降并 用,纳化并施,润燥兼顾,上下合一,内外同治 ,缜密周到,方能万全;而且处方用药剂量不能 大,贵在轻灵活泼,才能有利于药物和食物的吸 收,提高疗效,促进恢复脾胃功能。切忌过量,因其伤胃反而增加脾胃 负担!1、调和营卫法 “脾为之卫”,脾虚时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内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

7、阳者卫外而为固 。”调和营卫则脾胃健运,阴裕阳充,抵抗力自 然提高,此法常用于表虚易感者。金匮要略 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2、健脾解表法本法常用于病久脾虚,卫外不固,易感风寒,舌 淡,苔薄,脉细弱。用桂枝汤或四君子汤。临证 体会前人总结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卫,内 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临证运用确实如此。3、补气健脾法本法常用于脾气亏虚或脾气不足或中气不足, 脾不建运之证。腹胀便溏,食欲不振,脘腹痞 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 弱。李乾构老师选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疗效 肯定。4、健脾化痰法本法常用于脾不建运,痰浊内生之证。头昏头重 ,脘腹痞满,神疲乏力,眩晕,呕恶等症,

8、舌淡 ,苔白腻,脉沉滑。丹溪云:“无痰不作眩。”脾 失健运,痰浊内生,若夹肝风内动,出现头重头 晕、目眩欲倒、恶心作呕,选用东垣半夏白术天 麻汤。可用此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纳差,眩 晕,多痰者取效明显。5、健脾除湿法本法常用于脾虚湿困,湿困脾阳,甚或脾肾虚弱,水饮 内停之证。大便稀溏,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 ,肢体沉重,甚至水肿,舌淡,苔白,脉沉濡缓。脾喜 燥而恶湿,脾虚气弱则湿聚,聚于内则为痰为饮,泛于 外则为肿为胀。其病机则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故张景岳说:“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 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所以,健脾利湿 是治水的主要环节,也是开鬼门洁净

9、府的关键所在。 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其治则。治以健 脾利水;偏于脾阳虚,选用参苓白术散;偏于肾阳虚, 选用实脾饮。6、甘温除热法本法常用于内伤发热之证。多属脾胃虚弱,元气 受伤,中焦虚寒,症见发热以下午、晚上明显, 倦怠嗜卧,四肢不收。如果反复表散,则反而加 重病情。“阴虚则生内热”,“阳气者烦劳则张”, 此内伤发热之原理。甘温之剂能益脾胃之气,使 阳生阴长,相互协调,则“阴平阳秘”,而虚热自 除。东垣曰:“甘温能除大热。”尤在泾曰:“温之 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火自除,”即对此症而言 也。所谓“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是也,选用补中 益气汤。7、健脾升陷法本法常用于脾失健运,升降失司

10、,清不升浊不降 之证。证见内脏下垂,面黄消瘦,腹部重坠,声 低气短,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体 沉重,舌淡齿痕,苔白,脉细无力。治以补益脾 气,升提举陷,予补中益气汤合七味白术散加减 。8、升清降浊法灵枢本输篇:“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 府。”大便阻塞不通者,古人有开肺气的治法。 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中 “肠痹”一门,遵丹 溪治肠痹,必开肺气,谓表里相应治法。亦内 经所谓“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 而诸窍皆为通利,但“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又 为肺气宣通之必具条件也。利用某些药物既可升 又可降,在定向上存在二重性。从而达到戴裕光 教授所说的“升清可以促进降浊,降浊又能促进

11、升清”的目的,可选用验方升降汤。 9、心脾双补法用于心脾两虚,脾气虚弱,心神失养之证。心悸 失眠,多梦,健忘胆怯,纳少腹胀,气短倦怠, 月经失调,或崩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 宜健脾益气,补心宁神,选用归脾汤。10、疏肝和胃法用于肝气犯胃型,证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嗳 气频作,每因情志剌激痛作或加重,或伴大便不 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弦滑。治当疏肝 理气、和胃降逆。“胃宜降则和”。肝胆气郁,多 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平肝。胃寒则泛清涎, 胃热则食入即吐;过饱则宜消其食,过饥则宜填 其空。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 不瘀,而痛止矣。治疗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11、和胃利胆法胆

12、邪犯胃,则痛呕胆汁,利胆而不和胃降逆,则 非其治也。虽然,“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但调其 升降者仍在脾胃,胆随胃降,故立和胃利胆法。 胆附于肝,肝胆郁热,气滞血行不畅,故右上腹 、胁下阵发性剧痛,呕吐黄水,小便黄,脉弦数 。遵照内经所谓“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 致和平”,方用四逆散。12、养胃安神法因情志抑郁,心脾受损,脏阴不足而设立养胃宁 心法。金匮要略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 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此法常用于脏躁 证。方用甘麦大枣汤。13、活血化瘀法用于胃痛瘀血之证。胃脘刺痛,痛处固定,疼痛 拒按,痛时持久,甚至呕血黑便,食后痛甚,舌 暗红,脉涩。选丹参饮、失笑散。如噎膈多属食 管痉挛

13、、狭窄、肿块等的临床表现。病位常见于 食管的上、中、下段及贲门。症见食不得入或食 入反出,伴吐涎沫,大便干燥如羊屎。病因多属 忧郁、伤酒、过食咸菜等。病机属“津枯气结”瘀 血阻滞,治可用养胃开结法,用通幽煎。14、辛开苦降法湿热之气触自口鼻,若脾胃虚弱,内外相引,阻 塞气分,三焦同病,湿则太阴,热则阳明,湿热 郁蒸,常致清窍不灵,发热不退,此湿遏热伏, 邪在卫分、气分,治宜清宣温化,化其浊,逐其 秽。若湿重于热,肺气失宣,热蒸多汗,头昏头 重,胸闷不饥,口渴不饮,便尿不爽,午后发热 ,状若阴虚,胸闷呕恶,饮食不入者,可与三仁 汤加减;若热重于湿,神识昏朦,尿短黄赤者, 与甘露消毒丹加减。15、

14、补土生金法本法常用于脾肺气虚,脾失建运,肺失宣降证。 腹胀咳喘,纳少便溏,咳痰浮肿,胸闷气短,神 疲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宜健脾益气 ,补肺祛痰,方选补肺汤。16、补脾生血法本法常用于出血后,生化不足,气血两虚之 证。失血眩晕,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纳少 化迟,神疲乏力,唇舌淡白,脉沉细弱。治 疗宜补气健脾,生化气血,方选当归补血汤 。17、补脾摄血法本法常用于脾虚气弱、不能统血之证等。消瘦, 面色苍白,食少腹胀,便溏倦怠,气短浮肿,皮 下瘀斑色淡,舌淡齿痕,脉沉细弱。证属“虚斑” ,系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血随虚火游行,显于皮 肤所致。应注意脾为后天之本。“温之则浮焰自 息,养之则虚火自除

15、”。脾气虚弱型,治补气以 统血,宜归脾汤。杨仁斋直指方云:“一切 血证,经久不愈,每每以脾胃药收功。”18、健脾滋阴法本法常用于脾阴不足之证等。纳呆烦热,口咽干 燥,手足心热,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无苔 ,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滋生脾阴,方选健 脾滋阴汤(万病回春卷四)。19、健脾疏肝法本法常用于肝脾不和,肝气抑郁,克犯脾土之证。胁痛 腹胀,心烦易怒,胸腹痞满,脉弦。“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木郁则达之”,方选逍遥散。肝脾不和,肝 阴不足,抑郁不舒,郁于上则胸胁隐痛,宜魏氏一贯煎 (治在肝胃);郁于下则小腹坠胀,宜逍遥散(治在肝脾) 。中气虚弱,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 ,痰

16、浊交阻,引动肝风,则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等症发 作。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则眩晕停而呕吐自止, 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20、消积导滞法用于饮食停滞之证,证见胃脘胀痛,嗳腐酸臭 ,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苔 厚腻, 脉滑。治当消食和胃、理气导滞,以保 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加减。21、滋养胃阴法用于胃阴亏虚型,证见胃脘部灼热时痛,咽 干口燥,或大便干结,或饥而不食,舌干少 苔或无苔,呈镜面舌,脉细数。治当清胃滋 阴、敛阴止痛,以叶氏养胃汤或益胃汤加减 。 22、健脾和胃法用于脾胃气虚,脾胃不和之证。明医指掌云 :“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 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 或吞酸,或嗳气,或恶心,用治中汤。脾不和, 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实二陈汤、枳术丸;胃不 和者,平胃散。”证见纳少腹胀,脘腹痞闷,不思 饮食,恶心呕吐,面色萎黄或苍白,语音低微, 气短身倦,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舌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