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与精度调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32200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68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与精度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与精度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与精度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与精度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与精度调整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与精度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与精度调整(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5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与精度调整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内容提要6.5.1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 直接和BT供电方式测距原理 6.5.2接触网故障测距精度调整 AT供电方式测距原理6.5.1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 直接和BT供电方式测距原理 直直接接供供电电单线直接供电方式单线直接供电方式复线直接供电方式复线直接供电方式 复线全并联直接供电方式复线全并联直接供电方式 图6-5-1直接供电牵引网示意图 (c)复线方式(a)单线形式(b) 天窗状态(d)上下行全并联直接供电方式 , 上下行间由隔离开关并联连接 。 6.5.1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 单线单线 直接供方式测距原理 图6.5.1(a)单线形式图

2、6-5-2 直接供电方式下短路电抗距离曲线 由于直接供电牵引网可以等效为R-L电力线路 ,供电臂存在着区间和站场,因而在各分段 ,牵引网阻抗具有不同的单位阻抗特性,但 是在局部分段,如在区间上的一段,牵引网 状况具有一致性,在该段可以采用均匀单位 阻抗计算。牵引网短路时,可能存在一定的 过渡电阻,根据电力系统知识,可以只考虑 线路的电抗和距离关系进行故障定位,如图 所示。 当故障发生在和之间时,根据 电抗距离关系有:6.5.1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 复线直接供电方式测距原理 图6-5-2复线直接供电牵 引网直接供电方式下的复线方式一般在分区亭并 联,如图(c)所示。当短路发生时,上下行 互阻抗的影

3、响不能忽略,如图所示。 图651(c)复线方式Z1、Z2分别为上行、下行测量阻抗 当上下行线路参数均匀时(一般情况 可以认为成立),有测距原理故障发 生在和之间时,根据电抗距离关系有 :6.5.1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 复线全并联直接供电方式测距原理 由于故障大多是瞬时 性故障,单侧重合闸 的时候,故障已经消 失,因而不能有效找 到短路点,形成故障 隐患。 在我国哈大线首次采用牵引网单边全并联供 电,即同一方向上下行由一台断路器供电且 接触悬挂(含加强线) 在每个车站都实施一 次横向电联接,从而实现接触网的低阻抗, 减少电压损失和增强供电能力,改善供电质 量,如图d所示。列车在上、下行间运行时无

4、电位差,不会拉电弧,避免烧损受电弓和分 段绝缘器。哈大线的故障测距有一定的特点 ,通过接触网检测系统来进行故障测距,当 发生故障时,保护动作后通过远动设备将各 个并联点的开关断开,从而形成单线状况, 然后将上行馈线合闸到接触网检测系统,通 过检测系统判断故障是否发生在上行线,如 果上行线没有检测到故障状态,再将检测系 统合闸到下行线进行检测,从而找到故障点 。这样进行故障定位需要状态良好的远动系 统,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比较长,造成线路长 时间处于断电状态。651(d) 上下行全并联直接供电方式, 上下行间由隔离开关并联连接 。 6.5.1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 复线全并联直接供电方式测距原理 图6-

5、5-3 BT供电方式及其电抗距离曲线 在牵引网中架设吸流变压器(BT)回流线,可使牵引电流沿回流线流回牵引变电 所而不经由轨道和大地,其原理如图6-5-3示。其作用在于减弱牵引网电流对外产 生的影响,从而使牵引电流在邻近的通信线中的影响大大减弱。由于BT串入线路, 相当于在等效电路中增加了BT的短路阻抗。其短路电抗与距离关系如图6-5-3(c) 所示,图中可以看出,BT安装位置出现短路电抗的跳变。可以看出,当发生故障时 ,每一个短路电抗具有唯一的对应距离,所以仍然可以采用电抗距离分段查表测距 ,只不过在BT处必须增加对应的电抗距离点。测距公式(6-5-1)在此依然有效。 6.5.1接触网故障测

6、距原理AT供电电方式测测距原理 图6-5-4 AT供电牵引网示意图 AT供电方式如图6-5-4所示,这种供电方式克服高速、大功率机车在BT供电方式线 路会在受电弓产生强烈电弧的缺点,同时大大降低了牵引网的电压损失,从而减少 了牵引变电所的数目,在我国未来的高速铁路中,AT供电方式将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既有的实际AT供电线路中,一般采用末端分区亭(SP)并联运行的方式,也 有单线运行的方式,检修的时候,可以在开闭所(SSP)进行并联,另外还存在天 窗运行方式。由于在T线和F线之间并联有一系列AT,使牵引网阻抗距离关系非线 性,在直接供电线路中采用的电抗测距原理不能应用于该种供电方式。 6.5.1

7、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AT供电电方式测测距原理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 图6-5-5 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与故障距离曲线 若变电所至间的距离为,故可以得出牵引变 电所至故障点之间的距离为:km在式中Q1、Q2取值复线平均为0.05-0.1,为故障AT段的长度 6.5.1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AT供电电方式测测距原理-复线上下行电流比 当AT供电牵引网末端如图6-5-4所示并联运 行时,当发生T-R、T-R、T-F故障时,测距公 式为: 在式中的I1、 I2并不是牵引馈线的电流,而是当量等值电流,它们 与牵引网馈线上下行电流成相同的线性关系,其中I1 It1 If1 、 I2 It2 If2 , It1 、

8、 If1 、 It2 、 If2为上下行的T线、F线电流。6.5.1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AT供电电方式测测距原理-吸馈电流比法、电抗法综合测距 吸馈电流比即为吸馈电流比即为ATAT中性点吸上电流复数与馈线电流复数之比,符号为中性点吸上电流复数与馈线电流复数之比,符号为Q Q。 由于的虚部远小于实部,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吸馈电流比实部进行测距由于的虚部远小于实部,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吸馈电流比实部进行测距 运算。运算。 反向电抗即为测量点反向电抗即为测量点T-RT-R间电压与间电压与ATAT中性点吸上电流的复数比。中性点吸上电流的复数比。 当AT牵引网单线运行,发生T-R、T-F、F -R故障时,

9、线路Q特性和电抗距离曲线图6 -5-6所示。在第AT段,T-R、F-R故障可 由Q特性测距,T-F可由XTF曲线测距,; 在第1AT段,T-R、T-F、F-R故障可分别 由XT、XTF、XF曲线测距;在第2AT段, T-R、F-R故障可分别由反向电抗XfT、XfF 曲线测距。 图6-5-6 单线AT牵引网故障Q特性和电抗特性 6.5.1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小结 根据我国电气化铁路运行的故障测距装置来看,运行基本良好,测距装置在电 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行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国大部分直接供电和BT供电方式下 的测距都采用电抗距离曲线查表测距和上下行电抗比方法测距。在既有的AT供电线 路中,主要设备仍

10、采用AT吸上电流比的测距系统,但由于该种设备年代久远,测距 精度相对较低(误差可以达到2km)。部分线路变电所采用吸馈电流比和电抗综合 测距方式。由于我国既有AT供电线路正在或计划进行大规模改造,随着配备有良好 远动设备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于这些线路,各种测距方式都可以在先进设备条件 下发挥各自的优越性、互补性。 全并联直接供电方式在我国哈大线的成功运行,不同于常规直供线路的测距原 理或方法也第一次应用在该线路上,为电气化铁路故障测距原理增添了一些新型应 用方式。在未来的京沪高速铁路中,牵引供电系统采用复线全并联AT供电方式,一 些相关的测距原理已经见诸文献,同时也要经过现场实际运行以检测测距

11、效果。 在我国部分电气化铁路,限于条件不能采用复线牵引网方式供电,设计部门采 用线路始端和中部增加串联补偿装置以提升网压,改善供电质量,提升运能。由于 电容具有负电抗的性质,串补装置的加入破坏了线路阻抗的单调性。这样的直接供 电方式测距遇到了一定的难题,但可以根据电路的RLC特性,分析故障数据,进行 测距运算。6.5.2接触网故障测距精度调整 精确故障测距步骤精确故障测距步骤 :设计院提供详细的原始资料。该资料包括:馈出线的单位阻 抗,馈出线的长度,按照变电所供电臂实际走向来详细划分区 间的单位自阻抗,互阻抗,区间长度,然后是站场的单位自阻 抗,互阻抗,站场长度,一直到分区所为止。 通过上述原始资料进行定值表整定,段数按照实际情 况来划分。 通过短路试验(三次短路试验,区间起点金属性和非 金属性短路试验以及该区间末端金属性短路试验)来修 正PT和CT的角差、区间的单位阻抗。重新修改故障测距 定值表。 通过实际短路故障情况来修正故障测距定值表。 6.5.2接触网故障测距精度调整 测测距装置刻度校正 测测距装置关于一次侧电压侧电压 互感器、电电流互感器的精 度调调整单单位电电抗计计算与XL特性修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