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23107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69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优化指导:巧用课本素材 作文别有洞天信高语文组 刘亚琳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 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 ;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 。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是 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 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 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 。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 迁客成其千古文章。选择永恒“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 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 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 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 ,

2、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 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 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高 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 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 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 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 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 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 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的萧瑟这就是语文,如此丰富多彩的 答案。 (陕西高考满

3、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思考:本段文字是怎样将课本素材化入文章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 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 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 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 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 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 ,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 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 听雨声”的萧瑟这就是语文, 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一)巧引诗句(二)巧借人物(一)巧引诗句1.直引诗句 根据行文需要,直接引用课本中的诗词 。 例1. “月明星稀,乌

4、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诗 句。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 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 己的归属。(河南考生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例2. 翻开灿若银河的唐诗宋词,数不 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王勃壮怀高 歌: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柳 永则声情哀怨: “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江淹却千帆过尽一 言蔽之: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1.直引诗句1.直引诗句 例3.如果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我 会背上一个旅行包,与王维一起欣 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人 间佳境,与他一起“行到水穷处,坐 看云起时”;我会与李清照登上那

5、叶 诗的扁舟,在黄昏后共饮一杯酒, 分担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 相思与忧愁;我会与苏东坡一起游 赤壁,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激狂壮观景色;我会与李白“举杯 邀明月”,在花园里痛饮。(河南考生你想做什么)化用诗词意境2.例4. 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 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 ,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 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 花明。经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 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 案。冷香飞上语文 )(二)巧用典故 典故分类 : 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 等 历史典故,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等 文学典故,

6、如 晓风残月,高山流水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织女 等(二)巧用典故 A.古人范例: 1.辛弃疾的永遇乐巧用孙权、廉颇等五人 的典故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 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都巧借 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来抒发对爱情的感慨 。 3.曹操的短歌行中借“周公吐哺,天下归 心”这一典故来表达他的爱才惜才之情。 4.李商隐的锦瑟中巧用“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两个典故表达了他的悲欢 情感。(二)巧用典 故 巧用典故应注意: 1.引用典故要概述要简洁,不能长篇大 论 2.依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详略得当的引用 3.要描写典故的亮点,不必也不可全盘 引用。 (二)巧用典故 B.排比事例 例

7、5. 齐桓公与管仲曾有一箭之仇,自是对其痛 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 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 ,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 霸王,成了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暗害李世民, 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 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 (浙江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三)巧借人物 巧借人物一般包括巧借课文中的文学形 象和巧借诗文的作者。 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不少考生通过巧 借活用李白、苏轼、陶渊明、史铁生等 诗人以及项羽、苏武等文学形象,写出 了十分优秀的考场佳作。 (三)巧借人物 例6

8、苏武忠贞爱国,拒绝折节叛国,甘 愿与羊为伍。地窖冰冷,他咽白雪啮毡 毛;北海荒远,他“掘野鼠藏草实而食之 ”。他用赤胆忠心奏响了千古绝唱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四川考生永远的苏武 ) 例7史铁生拖着残废的双腿“漫步”林间 ,“漫步”于生命的征途。他想象、思考 、体会,然后用埋藏最深的情感叙写人 生。支持着的那源源不断的动力是母亲 目送的眼神,和她在下石阶前欲言又止 的样子母亲想嘱咐却又怕儿子嫌他 唠叨。沿着已经很深的车辙那是一 个残疾人永不衰竭的生命记录。 (随铁生漫步)(三)巧借人物(三)巧借人物 例8你看,李煜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故国 朱颜改的悲哀;陆游总在哭,哭声中是 他北

9、国久失的无奈;杜甫总在哭,哭声 中是他渴望国强的期待;李白总在哭, 哭声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态。泪,飘洒 。你听,苏轼在泪中低吟:“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柳永在泪水里默念:“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泪,表达了 千种风情。(眼泪中的中国情节 )课堂小结 一.巧引诗句 1.直引诗句 2.化用诗词意境 二.巧用典故 1.古人范例 2.排比事例 三.巧借人物 1.诗文作者 2.文学人物三.课堂练习 请化用课本一二单元的诗人诗词,续写 下面文句: 我从遥远的诗经中走来,静女你依然保持 着“爱而不见”俏皮和美丽;我从激情的楚辞中走来,屈原你依然怀着 一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爱国爱 民之

10、心;我从悲剧的乐府诗中走来,兰芝你依然保持着 “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爱情坚贞三.课堂练习 (1)我从刚健的建安诗中走来,曹操你依然 低吟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肺腑之言。 (2)我从隐逸的田园诗中走来,陶潜你依然 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3)我从鼎盛的盛唐诗中走来,李白你依然 高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的豪壮之言。 (4)我从婉约的宋词中走来,李清照你依然 苦守着“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凄凉生活 (5)我从豪放的宋词中走来,苏东坡你依然 高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之歌。 怎样让课本素材 与作文主题相联系 多层面 宽角度 深挖掘 联主题

11、素材 材素用 工加巧 位定速 材搜广主题巧用课本素材 作文别有洞天布置作业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找 寻课本中的相关素材,并试着用今天所 学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化用和巧用这些 素材连缀成文。 (素材:1.史铁生2.海伦凯勒3.司马迁4. 王勃5.李白 等)经典材料一材多用 孔子篇尝试练习:试用下面的经典材料作论据去论证一些 高考作文题目: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 - 司马迁报任安书1、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 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 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

12、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 “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我们可以这么思考: 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 不韦、韩非子人生的转折是什么? 他们人生转折的前后表现是否有一 致性? 紧抓他们人生“转折”不放,其他部 分意思都可以舍弃,然后进行想象 和扩充,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运用示范:人生谁能一帆风顺,没有波折呢?“文王拘而 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正是人生中这些灾难性的波折, 构成了周文王、孔子、屈原人生的重大转折,成为 他们成就伟大人生的重要助力。如果生活没有巨大 波折,人生就不会有重大的转折,周文王就可能仅 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

13、非伟大的哲人;没有转折, 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活跃的政客而非伟大的文化 巨人;没有转折,屈原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 令起草人而非伟大的诗歌巨匠。正处于窘境的人, 往往会更迅速地迎来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 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2、社会是一本书,人是一本书,自然是一本书, 父母同学都是一本书。“读”是了解,是探索,是超 越,从读书中能够思索、感悟和品味,请以“读”为 题写一篇文章。“读”的内容是什么? “读”和作文材料的契合点在哪? 怎样“拉一拉,靠一靠”? 运用示范: 人,真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文王被拘,推演周易,我读出 面对危局的淡定洒脱;仲尼困厄, 能作春秋,我读出了面对窘迫

14、 的执著追求;屈原放逐,赋得离 骚,我读出面对困境的高尚情操 。3、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 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有人说请以“人 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提示:是什么人?他们走的是什么路?运用示范 天生一材,必有一用。天无绝人之 路。文王被拘,仲尼困顿,屈原放逐, 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当此之时,可谓 人生绝境,他们似乎已无路可走!但历 史证明,他们最后都走出了一条辉煌的 人生之路!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心 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孙子无脚可走 ,但他走出了一条兵法之圣的非凡之路 ;左丘双目失明,但他却看到了历史的 最深处。4、题目:留给明天

15、。(2005天津卷 ,命题作文)提示思考:是谁留给明天的是什么 时间之矢不可逆转,生命难免“终有竟 时”。创造人生的,是今天;而今天是否有 价值,关键在于为明天留下什么。文王被 拘,他留给明天的是周易;孔子落难 ,他留给明天的是春秋;屈原流放, 他留给明天的是离骚。圣贤也是人, 他们终究也是要死的;然而,他们都为明 天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让自 己永垂不朽。 的确,明天尚未到来,但明天终会到 来。明天将如何到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留 给明天一些什么。今天为明天留下一颗美 好的种子,明天就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小结:1、 由此可以看到:同一个材料 ,通过“拉一拉,靠一靠”,你可以 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的话题之中。这 样就大大地拓展了作文素材的运用 空间。2、“是什么/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